理论上讲,人的一生可以通过自我塑造成为想要成为的任何人。但胖猫的人生却永远定格在了“游戏代练”这一社会身份上,这是胖猫之死最令人惋惜之处。
萨特把人比作一个虚无的容器,人的本质取决于容器中的填充物,而自我塑造的过程就是不断填充容器的过程。所以,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在“成为什么”。
21岁的胖猫,生前是一名游戏代练,倘若他的人生没有戛然而止,有一天他可能走出逼仄的出租屋找个班上成为一名上班族,也可能用手中积蓄开家小店成为一名个体户,他甚至可能通过继续学习成为一名律师、医生、教师......但这一切可能如今都成了绝无可能。
胖猫的遭遇固然令人惋惜,但如果公众的情绪出口只集中在对所谓“捞女”的谩骂、诅咒上,胖猫的死就缺少足够的社会价值。一个人的死亡不会重来,但相似的死亡却会重复上演。如何避免下一个胖猫式悲剧的发生,才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胖猫的心智不成熟,这是显而易见的。关键在于,这种与年龄不匹配的心智不成熟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
胖猫的生活很简单,基本上除了吃喝拉撒就是在打游戏,饿了就叫外卖,困了倒头就睡,无论挣钱还是花钱都足不出户,一切生活之需求全在一个出租屋里解决了。我们通常把这类人群称为“宅男”。
整个社会像胖猫一样的宅男数量有多少,我们无从统计,但应该不在少数。正如游戏代练是一个新兴职业,“宅男”也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一个人完全不必与他人交际而独立生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但伴随着网络游戏等虚拟产业的兴起以及外卖平台的涌现,这件不可能的事如今成为了可能。
当然,游戏代练只是宅男之所以能够宅在家中独立生存的方式之一。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何种方式,而是无论任何方式都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完成的。这导致宅男们只能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虚幻的价值感,而这些价值与现实世界完全无关。
哪怕你在游戏中是万人追捧的最强王者,一旦退出游戏回到现实世界就会立刻感到幻灭。
人是虚无的容器,若用虚无来填补虚无,结果注定还是一片虚无。一个人若无法感受到生存的价值,便离死亡仅有一墙之隔。轻生的原因有很多,但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即认为活着已经毫无价值。
价值失落是一个普遍的现代性问题,足不出户的胖猫们必然是问题的高发人群。
有人说胖猫需要的爱情,我不这么认为。胖猫对谭竹的金钱需求有求必应,谭竹说需要打疫苗,胖猫立刻转账,谭竹说想开花店,胖猫立刻打钱。并不是钱对他来说毫无价值,而是他只有在给谭竹打钱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然而,这仅有的一个能够获得价值感的通道却被谭竹无情掐断了。因此胖猫在虚无和幻灭中走向了绝境。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这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一个人既有“需要”的需求,也有“被需要”的需求。相比需要,被人需要才能获得生存的价值感。当胖猫感到自己不再被需要,难免会产生失落、幻灭、厌世之感。
这个世界上像胖猫一样的宅男有很多,只不过他们比较幸运,没有碰到那个“谭竹”罢了。
胖猫们需要爱情,但他们首先需要的绝不是爱情。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在与世隔绝的逼仄空间中,在虚无缥缈的网络世界之外,找到一丝支撑自己生存下去的价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