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王玉玲来到孟良崮,站在丈夫张灵甫战死地,拍下一张合影

品味红梦史说 2024-09-12 06:49:00
引言:

2007年,王玉玲和儿子张道宇来到孟良崮。

时隔半个世纪,他们终于得以站在丈夫战死的山洞前祭拜。

她是王玉玲,丈夫是蒋介石爱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1947年死于孟良崮一役。

“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待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这是张灵甫写给自己结婚刚刚两年的妻子的遗书。

这个时候,王玉玲才刚刚产子十余天,正在南京翘首以盼着丈夫的归来。

像结婚后的无数个夜晚,丈夫回来时总带着一身疲惫和笑颜。

他会趁着换衣服的间隙贴心地问一问她今天过得怎么样,顺便逗一逗他们刚刚出生不久的儿子。

只是这一次,代替丈夫回来的是一纸薄薄的遗书。

这份遗书在张灵甫去世十几天后,才送到王玉玲手上。

才子佳人

张灵甫出生在陕西,1923年考入北大历史系,当时正是风雨飘摇的年代。

在国内,军阀混战,北洋政府掌控着中国的实际权力。

在国外,日本天皇对中国虎视眈眈,计划着一步步蚕食这个古老的邻居。

张灵甫是个有志青年,所以他的选择也和那个年代无数有志青年一样——投笔从戎。

北大毕业后,他在老师于右任的推荐下考入了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进了第一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张灵甫参加了著名的“八·一三”凇沪保卫战。

张灵甫率领的305新兵团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武器装备远超国军的日寇。

他不仅成功抵御住了日寇的多番进攻,甚至还能抽空发起反击。

战况危急时,杀红了眼的张灵甫抱着机关枪不管不顾跳出战壕。

带领305团的百余名队员,连续打退了日军的7次冲锋,打死打伤日寇不下千人。

此时,王玉玲才九岁,远在湖南长沙,为了躲避战火随着家人四处奔波。

王玉玲出生在长沙,据传她的曾外祖父,因为曾立下过赫赫战功被册封为武勤公。

最辉煌时,官至兵部尚书;外祖父又娶了清朝两江总督的女儿;姨夫是大名鼎鼎的孙立人,家里可谓是名门望族。

到了王玉玲这一代,虽然清朝已经灭亡,曾经的辉煌也已不在,但父亲是做生意的,家里日子过得也很是富裕。

据王玉玲回忆,幼时家里每天都会有佣人伺候,吃饭也请了专门的厨子,日子过得很是惬意。

理发店初遇

一转眼,时间来到1945年,王玉玲已经长成了一位明媚大方的姑娘,正在长沙湘中女校读书。

后来,她的传记作者曾在书中这样描述她:

从小到大,无论何时,玉玲总像一朵花,明媚鲜艳,引人瞩目。

巧合的是,张灵甫刚刚和第三任妻子离婚。

他曾听手下一位姓张的夫人介绍过王玉玲——那位夫人正好是湘中女校的老师。

这位夫人非常喜欢王玉玲,有意要将她介绍给张灵甫。

一天,王玉玲准备和同学一起去理发店洗头,张夫人得知此事,立刻拉上张灵甫赶到了理发店。

王玉玲看到张夫人时,也注意到了张夫人身旁这位长相英俊的男士。

只是让她疑惑的是,这位男士一直盯着她,目不转睛。

这让王玉玲感到些许不适,她趁着张夫人没注意,狠狠瞪了一眼张灵甫。

也就是这一眼,让张灵甫意识到,这位千金小姐和传闻中乖巧听话有些不一样。

王玉玲的这份特别让张灵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彼时张灵甫已经42岁了,前后有过三任妻子。

但这些都没有成为两人之间的阻碍,王玉玲很快也对张灵甫产生了好感,在谈婚论嫁前夕,王玉玲的母亲却提出了反对。

“武汉保卫战的时候,他(张灵甫)的右腿膝盖被弹片击中,后来在香港治好了。很多人讲张将军是跛腿将军,其实不是,很难看出他的腿有问题。”

王玉玲向母亲解释。

原来王母是觉得张灵甫年纪有些大,再加上腿脚不便,担心女儿嫁过去后会吃苦,坚持要请人保媒才放心。

张灵甫为了让岳母放心,亲自请来当时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当保媒人。

孟良崮丧夫

很快两人就结婚了,婚礼前夕,张灵甫接到了升迁令,他被擢升为南京卫戍区司令。

于是新婚夜,王玉玲就跟随张灵甫匆匆前往南京。

随着《双十协定》的签订,国共两党关系缓和,这给了新婚期的小两口一段愉快静谧的时光。

晚年重归大陆的王玉玲,回忆起这段掩埋在时光洪流里的岁月,仍然可以依稀窥见当时的幸福:

“奇怪的是,我们结婚后,没有那种寻常新婚夫妻之间的磨合,好像已经在一起生活了很久似的。

当然,他也从来不喜欢讲一些很肉麻的情话,但是他总会讲一些让你很感动的笑话。

比如说他经常感叹自己讨了个好老婆,还说如果有一天自己去讨饭的话,我可以给他拿碗。”

可惜的是,幸福的时光总是结束得那样突然。

一年后,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开始了全国规模的内战。

张灵甫作为蒋介石的嫡系,率领着国民党王牌军队——整编七十四师,与粟裕将军率领的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展开了殊死较量。

战争打得很是惨烈,张灵甫几乎耗空了整个七十四师。

眼看着大势已去,为了报答蒋介石的知遇之恩,张灵甫电报蒋介石,表明了死战到底的决心。

同时也拜托蒋介石在他死后,照顾自己刚新婚不久的妻子,以及即将出世的儿子,最后给王玉玲留下了一份遗书。

做完这一切后,张灵甫自杀于孟良崮。

赴美留学

王玉玲收到消息已经是十几天以后了,她来不及悲伤,生活巨大的压力已经扑面而来。

国民党在大陆已是穷途末路,为了生活,王玉玲只能和母亲带着儿子远赴台湾。

尽管丈夫张灵甫生前是国民党重要将领,遗孀王玉玲每月都能够领到的抚恤金,仍然捉襟见肘:

种菜做饭,操持家务,照顾母亲和儿子......所有的这些开销加起来,抚恤金勉强够用。

曾经千金小姐和军官太太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样下去不行!”王玉玲暗下决心,在姨夫孙立人的帮助下,她将儿子暂时托付给母亲。

自己则计划前往美国学习,完成学业后再找一份工作,那时就可以把母亲和儿子一起接来美国了。

在大洋彼岸,王玉玲以惊人的毅力考取了纽约大学财会专业,毕业后在美国航空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将母亲和儿子一起接到美国生活,日子总算是有个盼头了。

晚年归家

在美国航空公司服务了21年后,王玉玲退休,儿子张道宇也长大成人,并回到了台湾,后又迁居上海。

生活安稳后,王玉玲总会想起前尘往事,她一直想去丈夫战死的孟良崮看看。

再加上老母亲年事已高,落叶归根的想法越发强烈。

1973年秋,周恩来总理在得知王玉玲的情况后,立即请求有关海外华人联系到王玉玲,并向她发出邀请,邀请她回国看看,落叶归根。

王玉玲没有过过犹豫,立刻答应了。

从此她每年一回国,在美国时也一直致力于为当地的华人社团服务,遇到需要帮助的华人,也会积极伸出援手。

在她心中,自己始终是一名中国人,中国人帮助中国人不需要什么理由。

在这期间,为中美关系和两岸统一付出的心血不计其数。

2005年,由于儿子在上海经商,她也随之回到祖国并定居上海。

在这里,她意外地接到了当年孟良崮一战,华野军指挥官粟裕大将之子粟刚兵的邀请,邀请她前往孟良崮,祭奠旧人。

时隔半个世纪,王玉玲终于能够带着儿子张道宇,去看看记忆中已经模糊的丈夫,儿子从未谋面的父亲了。

在此之前,在2003年,她刚迁居回国时,在上海的玫瑰园,她给张灵甫立了一个衣冠冢,碑铭是她为丈夫题的一首诗:

“当年有幸识夫君,没世难忘恩爱情。四七硝烟伤永诀,凄凄往事怯重温。”

1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