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渣中的人渣

咩咩爱历史 2024-07-08 14:30:17

01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农历七月十八日,61岁的嘉庆皇帝出发前往热河避暑山庄,准备进行一年一度的秋季围猎。

立秋已有近二十天,但天气依然闷热难当,加上嘉庆本来就胖,七月二十四日到避暑山庄的时候,嘉庆出现了严重的中暑症状,第二天病情急剧恶化。

嘉庆倍感自己要不行了,让军机大臣打开装有秘密立储诏书的“金匮”,明确了由皇二子绵宁继承皇位。

戌时(晚上7-9时),嘉庆就咽下最后一口气。

五天后,绵宁成为了大清新一任皇帝,为让天下人“避讳”方便,他把名字改为了“旻宁”。

旻宁深知嘉庆在位二十多年,大清国势一天不如一天,官场“因循怠玩”的风气有增无减,贪官污吏遍地皆是,民间因此冤案累累、变乱迭起。

因而登基之初就决心整肃官场风气、重振国势,每天忙到深夜。

但刚登基不到一个月,发生了一件轰动京城的案子,突破了他对大清官场的认知……

02

九月廿四日的黎明时分,和往常一样,是京城各部衙门开门的时间。

当天安门前千步廊(位置即今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刑部衙门的大门也被缓缓打开之时,竟有一具男尸躺在血泊中!

大约四五十岁,右手持刀,刀上有血迹,脖子上有一伤口,血液就是从这个伤口喷涌而出。

左手还握着一封状子。

经勘查,刑部官员认定此人系来京进行“京控”的人员。

什么叫“京控”?

按大清司法体系,刑事案件一般由县一级初审,府一级二审,按察使衙门三审,最后巡抚(不设巡抚的省则由总督)终审。

终审后,如果当事人对判决结果不服,可以进京申诉。

这就叫“京控”,算是大清留给民间最后一个寻求司法公正的机会。

之前二百年间,上京“京控”的人并不罕见,但没有过特别极端的案例。

现在居然用自杀这种方式,而且还是在刑部衙门大门口,这就非常轰动了。

很快传遍京城,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

新皇登基三把火,两天后,刑部就将初步调查结果送到了。

原来这起自杀事件,源自四年半前的一件命案......

03

那是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的三月初一,安徽省宁国府(今安徽宣城)泾县的知县清宁接到报案,报案人称他的父亲徐飞陇,被人发现死在了泾县乡下一个叫八门口的地方。

他怀疑父亲是被人打死。

清宁马上前往现场勘查,仵作洪椿发现死者的伤势都在腿部和脚部,致命伤在腰部,于是做出“死者系从田埂上摔下,腰部磕到石头,造成命门筋脉断裂而死”的结论。

随后,清宁又审讯了发现尸体的证人李象。

李象说,他昨夜在家里听到屋外有打斗的声音,没敢出门。

早上出门,才发现死者。

清宁是旗人出身,文化水平一般,更缺乏刑侦断案的经验和知识,听李象这么一说,和洪椿做出的尸检结果比较吻合,于是就认定此案是徐飞陇当晚和人发生打斗,追赶对方或者逃跑时不慎从田埂摔下,导致意外死亡。

可闻讯赶来的徐家人坚决不认同“意外死亡”的结论,认为老徐是被仇家打死的。

最大的嫌疑人,就是和徐家一直有仇的章家人!

徐家和章家的恩怨,早在乾隆十年(1745年)就结下了。

当时两个家族为了争夺一片山场的所有权,官司打了好几年。

最后官府把山场判给了章家,徐家人从来就不服。

两年前,因为遭遇灾荒,徐家人到那片山场上挖野菜、采蘑菇,遭到章家人阻止,结果爆发了两个家族的大规模群殴。

徐飞陇暴亡,徐家人就认为是章家人使得坏。

偏偏这时,证人李象突然又改了口,说当晚曾看到章家人围殴徐飞陇。

这下徐家人更是义愤填膺,要求清宁审问章家人。

清宁水平一般,但脑子还不算糊涂。

李象前后口供不一致,章家人又坚决不认,他也不敢妄下结论。

思虑再三,只好做出了“或系他处斗殴致死,被移尸该处,详请另缉正凶”的含糊不清的结案意见,上报到了宁国府。

宁国府再上报......最终在证据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安徽巡抚衙门支持了泾县衙门的结案定论。

徐家人不服,于是想到了最后的办法——京控!

04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十月,徐飞陇的长子徐荣生千里跋涉到了京城,向都察院递上了状子,要求复查父亲遇害一案。

都察院受理了他的状子,并且按照惯例,又将此案发还给了安徽省,要求安徽省复查。

安徽巡抚康绍镛头就大了。

为什么呢?

因为当时嘉庆皇帝还在位,他特别强调对“京控”的案子要重视,要通过“京控”,最大限度发现和处理下面的冤案。

因此嘉庆朝的“京控”案件特别多,搞得各级官府工作量倍增,大家都怨声载道。

带着这种情绪,康绍镛在重审还没开始就对徐家人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就在重审的过程中,康绍镛又得知了一个事实——

为了让证人李象证明确实是章家人围殴了徐飞陇,徐家人给李象出了盘缠,让他来省城作证。

这样一来,老康就更加对徐家人印象不佳,认为这是徐家人在收买证人,企图诬陷章家人。

不但没有支持徐家人的控诉要求,反而要追查徐家人的“诬陷”之罪。

徐荣生被一顿大刑伺候,实在吃不住,只好认罪画押。

这一下,可就彻底激怒了徐家人,他们决定第二次“京控”!

05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八月,徐荣生的弟弟徐芝生再次跑到北京,向刑部衙门告状,要求复查此案。

刑部又将案子发回安徽省重审。

此时的安徽巡抚已经是吴邦庆了。

老吴因为刚调到安徽,没碰过这个案子,指令由安庆知府申瑶和凤颖同知陈斌主持重审。

可是老申和老陈之前恰恰就是参与此案重审的官员,怎么可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推翻原判呢?

不但不推翻原判,对徐家人更是恨之入骨,大堂上各种酷刑伺候,折磨得徐芝生痛不欲生,也只好认罪画押。

罪名更严重了,不但有“诬陷”之罪,而且连徐飞陇的死也被扣在了徐家人的头上,说是徐家人自己打死了徐飞陇,来诬陷章家。

更兼几次三番“京控”,视大清律法如玩物,罪上加罪!

徐家人听到这个噩耗,深感即将大祸临头,再不拼死搏一把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经过商量,徐家族人决定,派族人徐玉麟前往京城刑部衙门进行第三次“京控”,同时徐家全体族人在村口垒起工事,准备好刀枪火铳,如果官府前来抓人,他们就要“暴力抗法”。

事情到这一步,徐玉麟深知,整个家族的命运都背负在了自己的肩上。

如果这次“京控”再被发回重审,如果官府前来拿人,徐家人反抗,那就是造反作乱,就是灭族的结局!

自己唯有把事情闹到最大,才有可能引起皇帝的注意,从而为家族迎来一线转机!

就这样,徐玉麟最终选择了在刑部衙门大门前自杀的极端方式,进行第三次“京控”!

06

幸运的是,徐玉麟的悲壮之举终于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旻宁下旨,此案提级交由两江总督孙玉庭进行复审(安徽省属两江总督辖区),所有安徽省的涉案官员不得参与复审工作。

孙玉庭是嘉庆时就倚重的能干之臣,马上从江苏省官员中选拔了一批能员干吏组成专案组。

老孙的思路很明确:要查清此案,首先要从徐飞陇的死因开始。

到泾县之后,下令将徐飞陇的棺材起出,开棺验尸。

虽然此时徐飞陇的尸体早已腐烂,但主持验尸的宝山知县周以勋刑侦经验十分丰富,还是从死者的骨头上分析出了真正的死因——

死者脊椎骨上并无致命伤,只有被带铁齿的硬物击打过的痕迹,而喉骨呈现出淡红色,这符合窒息死亡的特点。

这证明,原先仵作作出的“从田埂上摔下,腰部磕到石头造成命门筋脉断裂而死”的结论完全错误!

再结合当时案发现场对死者体位的记载,周以勋判断,死者应该是被人用硬物击打,脸部朝下掉入了沟渠,又被人摁住身体,无法抬头,最终窒息而死。

孙玉庭得到周以勋的验尸结果后,立刻下令在案发地附近方圆三里之内寻找符合凶器特征的器具。

找了一圈,最后发现离案发地最近的证人李象家就有一具带有铁齿的磨楪(即磨床)非常符合。

更关键的是,李象此时已经抛下家业跑路了!

毫无疑问,李象具有重大作案嫌疑!

孙玉庭马上发出通缉令,捉拿李象。

很快,浙江江山县传来消息,李象在江山县落网。

在证据和各种刑具面前,李象再也不敢隐瞒真相,将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原原本本地说了出来......

07

时间回到嘉庆二十一年的二月卅日,那天晚上,李象正在家磨豆腐,突然听到墙外有人走过,他凑过去一看,黑暗中只见此人行踪鬼鬼祟祟,走起路来慌慌张张。

他联想到最近村里有不少人家进了贼,于是顺手抄起了身边的磨楪,冲出家门,在那个“贼”的背后狠狠打了一下。

那个“贼”大叫一声,一下扑倒在田埂下。

李象扑上去,一脚踩住“贼”的背,死死压住他。

不一会,“贼”就停止了挣扎,李象把他翻过来,借月光一看,我草,这不是邻村的徐飞陇么?

他可是个老实人,绝不可能是“贼”。

再一看,老徐鼻子嘴巴里全是淤泥,已窒息而亡。

按照大清律,误伤人命是要绞立决的。

李象害怕了,跑回家中装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第二天早上又装作“偶然发现尸体”,跑去报官.......

至于李象改口供,是因为衙役舒元看到徐家人怀疑章家人是凶手,于是私下找到章家人,让他们出点儿银子,自己保证帮他们“摆平”徐家人。

章家人认为身正不怕影子斜,不是我们干的,为什么要出这冤枉钱?

拒绝了舒元的敲诈。

于是舒元又私下找到报案人李象,让他一口咬定当晚看到了章家人围殴徐飞陇。

这帮衙役可都是坏透了的人渣,李象哪敢拒绝?就按要求改了口供。

08

真相终于大白了,可是如何量刑却成了难题。

本来按律,李象误伤人命,应处绞立决。

但此时已经进入了“道光元年”的正月,新皇改元,大赦天下,除了谋反篡逆以及弑父弑母等重罪外,其余罪行都可以赦免或者减等处罚。

孙玉庭想来想去不敢自己做主,于是上了个折子,请求“圣裁”。

旻宁看了材料,对此案中各级官府的敷衍塞责、因循怠玩的风气感到气愤。

正月十六日,旻宁下达了对本案所有涉案人员的处理决定:

首犯李象,误伤人命在前、作伪证扰乱司法在后,罪不容赦,绞立决;

安庆知府申瑶和凤颖同知陈斌,革职,充军伊犁;

仵作洪椿,充军乌鲁木齐;

泾县知县清宁,革职,充军黑龙江;

安徽两任巡抚康绍镛和吴邦庆,交部严加议处……

旻宁用他认为的最大决心,要向天下人证明,他这个新皇帝一定将励精图治,重新将大清带上强盛的轨道。

然而,现实很快就用一盆盆冷水把他的满腔热情浇成了透心凉……

参考文献:《清实录》、《大清律例校注》、《办案要略》、《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泾县志》(同治版)

3 阅读: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