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刀子割肉?猪肉蔬菜汽油都降价,3个月存了9.9万亿,央行尽力了

蓝白侃楼市 2023-10-11 17:14:06

大家好,我是蓝白。

好消息:物价没涨起来。

坏消息:印钱无法解决不想花钱的问题。

咱们手里的钱是哪来的?

央行印出来——银行贷出去——企业接单发工资——居民干活挣钱——再把钱花出去——企业有利可图再融资扩张。

央行——银行——企业+居民,环环相扣。

现在似乎出了点差错。

4月11号,统计局和央行同时发布两份重要数据,3月份的CPI,PPI和3月份的金融数据。

先看CPI和PPI。

3月CPI同比降了0.7%,环比降了0.3%。

PPI同比降了2.5%,环比降了1.1%。

按惯例每次都简单解释一下,有了解的朋友这部分可以先跳过去。

PPI,是生产者价格指数,反映的是工业品出厂价格的变化,比如石油、煤炭、钢铁、有色。

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的是跟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价格变化,像食品烟酒,衣服房租什么的。

PPI与CPI,一个代表生产者,一个代表消费者;一个在上游,一个在下游。

现在我们看到,CPI时隔一年同比涨幅首次降到了1%以下,PPI已连续六个月处于通缩区间,而且跌幅连续三个月扩大。

趋势很明显:同比降,环比也降,厂家降,居民也降。

他们都在坠落。

CPI降,PPI也降,还降的这么猛,这么持续,乍一看这就是大通缩啊。

倒也不用那么震惊,搞得好像第一天见到的样子。

降只是表面,重点得看分项结构,为啥降,真降还是假降。

看CPI,一句话能概括:

吃的用的都在降,服务都在涨。

猪肉环比降了4.2%,鲜菜价格降了7.2%。

今年猪粮比价一度跌到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又开始收储稳价,加上春节到五一这段时间历年是淡季,肉价被死死的摁在地上。

猪周期迟迟起不来,跟规模化养殖也有一定关系。

比如牧原,2018年生猪出栏1101万头,到2021年,出栏量达到了3100万头左右。

机构监测的数据,全国4月份生猪养殖企业出栏计划环比增加3.65%。

肉价这么便宜了还在供应生猪,能涨起来才怪。

我有个朋友是卖卤肉的,味道绝了,去年夏天肉价涨的时候慌得一批,当时我一边吃着火烧夹肉满嘴是油一边跟他吹牛:这次又没猪瘟,刚涨价就开始严查,存栏还多着呢,打死也涨不回2019年。

现在看,我只猜对了一半,只想到涨不了多少,没想到直接反杀到地板上。

菜价降也很容易理解,天气暖和了,今年3月气温回升速度相当快,应季鲜菜尤其是叶类菜敞开供应,春节旺季也过去了。

还有,油价也在降。

3月柴油、汽油分别下降7.3%、6.6%,我看了个报道说货运今年特别不好干,车主甚至雇不起司机。

种种因素吧,运费也跟着变便宜了,菜价降很正常。

行,猪和油对CPI的影响非常大,那我们把食品和能源剔除掉了再看呢?

燃油小汽车价格环比下降1.9%、同比下降4.5%,今年的价格战绝对是真刀真枪的。

以手机为代表的通信工具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下降2.2%,还是没戏。

日常消费中的衣着价格环比涨0.5%、同比涨0.8%,相当于没涨。

但是,飞机票涨了37%、宾馆住宿涨了6.1%、交通工具租赁费涨了5.9%、旅游价格涨了6.1%。

所以你说现在的物价涨了没,要是躺平在家去菜市场天天自己做饭,不出去玩不下馆子不住酒店,确实没涨。

要是坐飞机报高价团吃得好住得好主打的就是一个享受,眼里的世界都在涨。

再看PPI,主要是原材料跌的猛。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中,化工原料类价格同比降7.1%。

黑色金属材料类价格降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价格降4.6%,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降3.5%。

CPI和PPI都在跌,如果看表面的数据波动,确实符合通缩的特征:

「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

但是,在书本里,通缩也是分各种类型的,高矮胖瘦的:

有相对通缩和绝对通缩,需求不足型和供给过剩型,轻度中度和重度,显性和隐性。

可复杂的现实,从来不会像书本那样简明扼要。

粤开罗志恒指出,通缩最重要的特征,是会“自我强化”:

总需求不足,资源闲置,失业率上升,前景悲观,物价下跌,实际利率上升,企业债务负担加重。

于是,企业被迫抛售资产和产品,由此加剧通货紧缩。

物价螺旋式下跌,债务螺旋式上升,最后boom。

现在,除了表面上的数据符合,结构,时间,原因,都不是那么符合。

环比低是因为春节,同比低是因为去年3月份太特殊了。

去年3月份是什么时间?

俄乌刚打起来,大宗商品狂飙,PPI不高才怪。

吉林上海疫情卷土重来,物流货运说断就断,CPI不高才不正常。

去年这么高的基数,今年同比降幅当然看起来很大。

可以预见的是,4月份同比还会下降,因为去年4月份疫情更严重。

还有结构。

华泰证券报告说,美国服务业占CPI权重达到了6成左右,咱们CPI编制里服务的比重还不到4成。

这就非常容易低估服务业的涨价。

总结一下:

汽车手机之类的耐用品就不说了,纯纯没需求。

但是,猪肉被生猪供给压着,蔬菜是因为季节,而油价和原材料的价格,更多是海外输入影响。

所以别小看现在的机票酒店餐饮涨价,搞不好下半年带着生活必需品一块涨一波。

把林林总总的价格都捋一遍,会发现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耐用品消费上。

所以,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通缩,而是叠加了高基数、地缘局势、防疫放开、商品和服务分化非常严重的“弱复苏”。

说人话就是:

刚从ICU推出来停在走廊里,管子还没拔。

这一点,看金融数据会更清晰。

照例先简单解释一下概念。

金融数据分三大块:社融,信贷,货币。

社融是经济对金融体系的需求,政府债,企业债,贷款,股票,表外都算在里面。

这些分项里,最重量级的当然是贷款。

因为社融口径的信贷是不包括非银贷款的,所以一般都专门单列出来看贷款的结构,企业贷的多还是居民贷的多,短贷多还是中长贷多。

M2,M1是投放了多少货币,活期多还是定期多,企业多还是居民多。

3月社融单月增量为5.3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7079亿,强。

一季度社融14.53万亿,历史新高,强到离谱。

看贷款,3月新增信贷3.89万亿,同比多增7600亿,企业中长贷和短贷都在增加。

居民短贷新增6100亿,中长期贷款增加6400亿。

短贷一般都是消费贷和经营贷,中长贷就是房贷,难得3月份能同时支棱起来。

M2同比增长12.7%,我们都能听到哗哗的水声。

单从数字来看,这是一份堪称完美的数据。

但是,每次都得跟个但是。

1,企业中长贷这么高的额度,是因为大量的基建项目开工。

2,居民短贷增加,是不是因为投机房贷置换经营贷的?

3,M1代表大量的企业活期存款,也就是活钱,M2把所有居民存款包含了。

现在,M1和M2差值扩大到了7.6%。

企业贷出来干活发工资,居民拿到钱就存进去,就是不给你花,企业的活期存款M1就是涨不起来。

M1不改善,活钱就是流不到企业手里。

再看两个数据:

1,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中国人三个月时间存了近10万亿。

2,一季度贷款增加了10.2万亿,同比增量2.2万亿,这是十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印的越多,存的越多。

再联系一下CPI和PPI数据。

本来,暴增的贷款,应该在居民这最后一环,转化成各种各样的耐用消费品。

现在卡壳了。

只有服务业蹭蹭涨,汽车手机家电家具,化妆品衣服百货粮油都没涨。

这当然不是通缩,但这远远比表面看数据的通缩更让人担忧。

因为,一旦生猪供给减少,蔬菜因为天气涨价,油价因为OPEC减产涨价,CPI的高涨幅就会掩盖耐用消费品低迷的巨大问题。

换句话说,可怕并不是数据上的通缩,而是潜移默化而不自知的“通缩”。

开源固收的报告说,核心CPI更能反映通缩的状态,这个指标从2018年以来一直在走低。

因此,耐用消费品层面的通缩,从2018年就开始了,不是现在。

参考一下美国和日本。

天风证券的报告说,从2008年危机全面爆发,到2015年12月联储确认加息,美国经济修复历时大约7年。

1990年后日本面对资产负债表修复,经历了远远超过7年的历程。

不怕快刀砍,就怕钝刀子割肉。

老中医看病,解决办法是什么?

全世界的药方无非就那么几个:转移支付,发钱,印钱,降息,扩表。

可是我们3个月已经贷出去10万亿了啊,还贷?

房贷利率再降,还贷的人更多信不信?

购置税减免用过了,今年接着用吗?

现在是猪肉蔬菜压着CPI涨不起来,这个时候再印钱,它们一旦涨起来是可怕的,那就涉及到币值稳定的问题了。

产业升级,土地财政转型,民营经济的信心,都知道问题在哪。

可这些远期的目标,货币政策根本使不上劲,央行已经尽力了。

现在高喊通缩的声音,无非是还想要更宽松的货币,更多的钱,更低的利率,那点心思谁不懂啊。

如果被这些声音裹挟,还继续开动印钞机,除了加剧分化,埋下恶性通胀的种子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不带着情绪仔细想一想,放开才几个月,预期怎么可能那么快扭转。

就像刚放开的时候大街上空空荡荡很多人幸灾乐祸一样,交给时间吧。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