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奇事:四个醉汉杀入后宫,大内禁军居然逃走,真相至今成谜

吴学华看天下 2024-12-15 17:32:12

江湖上有一句狠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自古以来,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事没有出现,但是敢冲进皇宫刺杀皇帝的狠人,却不少。

荆轲刺秦王自然不必多说,虽然有志气赴死,可惜功亏一篑,而且他是用计谋接近秦王的,不属于“冲”进皇宫。

编辑搜图

那些被大臣和儿子刺杀的皇帝,上不了榜,因为同样没有冲进皇宫刺杀,而是利用各种手段,或者在宫外刺杀。

究竟是什么样的狠人,敢面对皇宫的森严守卫,硬着头皮冲进去呢?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有个和尚举着大刀,在几十个内宫侍卫的眼皮底下,只身闯入东华门,一直冲到协和门的时候,才被内宫的侍卫擒住。

这个和尚也算是一个狠人,最后被凌迟,导致九门提督等众多官员下课。

嘉庆皇帝最倒霉,中国历史上总共494位皇帝,他是唯一两次被刺客冲进皇宫行刺的。

一次是嘉庆八年(1803年)闰二月,杀手是一个在宫内打杂的厨子,由于活得太憋屈,利用熟悉道路之便,居然要刺杀皇上,案发后导致十几个官员下课,大批内廷侍卫被罚。

嘉庆十八年(1813年),林清领导的天理教教徒,在太监的帮助下竟然攻入了紫禁城,至今还有一个箭镞,射在隆宗门的匾额上。

编辑搜图

嘉庆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在菜市口就砍了十几个官员,受牵连的有好几十个。

相对于长辫子嘉庆皇帝而言,我们的宋仁宗小赵同志就很憋屈了。

明明被刺客冲进内宫要刺杀他,刺客被人灭口,他还不能深究,你说窝囊不窝囊?

帝王的颜面何在?皇家的脸面何在?

此案发生在庆历八年闰正月十八日晚,劳累了一天的小赵同志,破天荒到曹皇后的寝宫,安慰一下几乎被冷落的正宫娘娘,哪知刚躺下,外面就传来尖叫声。

内廷太监何承用进来禀告:“宫里有人处罚宫女,引起了骚乱。”

小赵想出去看看,可是曹皇后却不让他出去。虽然太监何承用那么解释,可是小赵同志和曹皇后的耳朵并不聋,早就听出了喊杀声和惨叫声,哪里是处罚宫女,分明是有人暴乱。

居然杀进了皇宫大内,是可忍孰不可忍。

小赵同志还是想出去,看看究竟是什么人有那么大的胆子。

曹皇后还是拦住了他,说他是一国之尊,万一有什么闪失可怎么办?

小赵同志是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母亲是李宸妃,也就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原型李娘娘。

小赵同志13岁当上皇帝,25岁才开始亲政,之前都是刘太后垂帘听政,小赵一天到晚听老妇人训斥,心里憋屈,所以亲政之后,大胆起用贤臣,使国家安定,经济繁荣。在位时期,名臣辈出,史家誉为“守成贤主”。

编辑搜图

可是我们的这位“守成贤主”,在后宫的治理上却一塌糊涂。勤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以“无子”为由,把刘太后为他指定的皇后郭氏降为净妃,赶到尼姑庵里凉快去了,立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

曹彬生了七个儿子一个女儿,长子曹璨,官至河阳节度使、同平章事,谥号武懿;二儿子曹珝,娶秦王赵廷美之女兴平郡主,官至昭宣使;老三曹玹,官至左藏库副使;老四曹玮,官至彰武军节度使,谥号武穆;老五曹玘,官至尚书虞部员外郎,追封吴王;老六曹珣,官至东上阁门使;老七曹琮,官至西上阁门副使。

曹皇后是尚书虞部员外郎吴安僖王曹玘之女,老曹家在大宋可谓根深蒂固,势力不是一般的大。

所以小赵的的想法很好,利用曹家在朝廷的势力,打击刘太后和郭皇后家的势力。巩固他的皇权。

这一招果然管用。

到了庆历八年,小赵38岁,亲政了十三年,当朝首相是文彦博。参知政事是陈执中和丁度,枢密使是夏竦,都是良臣,刚刚经历过“庆历新政”,我们的小赵同志眼看政局稳定,内心打起了小九九,觉得曹家的势大,看曹皇后不顺眼了,宠爱张美人,想废了曹皇后,立张美人为后。

我前面说过,小赵同志最不喜欢听女人的话,尽管曹皇后一再阻拦,他还是出去了,走到门口往下面一看,下面乱哄哄的,四个大汉挥着刀,追着内宫侍卫们乱砍,侍卫们吓得四散而逃。

那四个人看到了小赵同志,立即朝这边砍杀过来,转眼就杀到了皇上的寝宫的楼下。小赵同志胆小,吓得往屋里躲。

曹皇后不亏是将门出身,临危不惧,先安排人通知皇城司都知王守忠带宿卫军入宫擒贼,又马上组织身边的宫女和太监进行抵御,她让宫女和太监们割下一缕头发作为日后奖赏的证据,又让他们在手臂上扎一块黄绢作为自己人的记号。

她对宫女和太监们说:击退贼人者,赏千金,不幸殉难者,抚其家眷……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宫女和太监们在宫内混一辈子,都难有出头之日,如今机会来了,哪个不珍惜呢,一个个拿着棍棒不要命地往前冲。

编辑搜图

曹皇后防止贼人放火,又命老年宫女准备了大量的水,用来灭火。那个四个家伙果然放火,好在曹皇后事先有准备,及时给灭了。

太监和宫女和那4个大汉厮打的时候,认出了他们的身份,是崇政殿的亲从官,也就是小赵同志日常临朝理政的宫殿内的武士,分别是颜秀、郭逵、王胜、孙利。

那四个人与内宫和太监和宫女们对打,也不杀人,只是把人的手臂砍伤,失去战斗力就行,绝对不会补刀。

太监也都认得他们,一边追赶一边喊:“你们不要再闹了,还是跪下来求皇上赦免你们死罪吧!”

这时候,宫外的宿卫军冲进来救驾,一番混战,当场就砍死了三个,只有一个叫王胜逃走了。

小赵同志也很奇怪,崇政殿的亲从官怎么有胆量杀进皇宫大内?大晚上的,内宫的宫门不是紧闭的吗?一定有幕后黑手策划了这件事,内宫还有内应。

贼人三死一逃之后,有人来到寝宫探望小赵,来人是他最宠爱的张美人。

张美人搂着小赵同志,哭得那叫一个梨花带雨,仿佛关心皇上的只有她一个人。

曹皇后望着张美人,眼神开始阴郁起来。

内宫争宠向来很残酷,在小赵“以皇后无子”为由,已经放出要更换皇后的风声下,出了这样的事情,只要不是傻子,大体都明白怎么回事。

按理说,第一个老婆生不出儿子,可能是女人有问题,而第二个老婆还是生不出儿子,那就不是女人的事,是崇信道家的仙丹,吃多了,严重影响了小蝌蚪的质量。

小赵同志管不了那么多,一心就要把张美人扶正,顺便打击曹家的势力。

他认为,惊扰了他和曹皇后都不要紧,问题是惊扰了张美人,那可是要严肃追究的。当即就让太监前去传旨,对于最后一个刺客,不能杀,必须设法生擒,因为朕要亲自审问。

不料,奇葩的事情发生了……

令小赵同志没想到的是,宿卫军根本不听他的旨意,第二天找到王胜之后,当场杀死并肢解了。

这就是“庆历宿卫之变”。

对于这一段历史,《续资治通鉴长编》是这样记载滴:……是夕,崇政殿亲从官颜秀、郭逵、王胜、孙利等四人谋为变,杀军校,劫兵仗,登延和殿屋,入至禁中,焚宫帘,斫伤内人臂。其三人为宿卫兵所诛,王胜走匿宫城北楼,经日乃得,而捕者即支分之,卒不知其始所谋……

这样一件惊天骇俗的大案,被区区上百个字所涵盖了。

然而,历史真的这么简单吗?

我们翻开历史,重新审视那起“弑君”案,却发现案件非常奇怪,四个大内武士要弑君,一路冲进去,宫内的侍卫都被杀了不少,最后在宫廷宿卫兵的努力下,三个刺客被当场诛杀,一个逃走躲起来了,第二天被宿卫军士兵抓住并当场肢解。

他们只是四个崇政殿亲从官,为什么要弑君?

编辑搜图

要说没有幕后黑手肯定没人信,毕竟大宋已经立国百年,宫廷的安保、防务已经日趋完善,而四个大内武士杀人纵火的过程里,宫廷的其他安保力量居然形同虚设,这无疑是很不可思议的,有着太多的蹊跷的地方。

小赵同志一向以仁慈、宽厚著称,而他所亲近和信任的亲从官竟然对他下毒手,这真让他百思不得其解。

王胜一死,就没了活口,还审问啥呀?

盛怒之下,有五位负责皇城安全的皇城司官员,被小赵降职和外调。

那五个人大声喊冤枉:皇上,不对啊,虽然我们几个都是负责皇城安全的,可是那天晚上不是我们值班,你怎么不处理那天晚上值班的杨怀敏和杨景宗呢?他们才是直接责任人啊!

依大宋律法,这二人不说掉脑袋,也得罢官免职。

杨怀敏是谁呢?

一个老太监!

但这个老太监了不得,原先是刘太后身边的太监,负责照顾年幼的小赵同志,爷俩朝夕相处。

换一句话说,在小赵同志的眼里,老太监杨怀敏就是他的亲人,他亲政之后,任命杨怀敏为皇城司内宫主管。

事发那天晚上,杨怀敏就在张美人的宫里值守。

这个老太监是个机灵人,小赵同志还在当皇子的时候,他就抱上了大腿,此后也在宫内步步高升,他得到张美人要转正的风声,就迫不及待跑去捧臭脚了。

编辑搜图

对于这样一个忠心且洞悉自己心思的人,小赵怎么会责罚呢?

另一个叫杨景宗的,是小赵的养母杨太妃的堂兄弟,养育之恩大如天,这个面子不能不给。

那五个人喊冤也没用,小赵直接不理,还下旨给相关部门调查此案。

在案发第三天,也就是那五个人被撤职之后的正月二十日,枢密使夏竦上书小赵:不可滋蔓,使反侧者不安!

那意思很明白,暗中查访就行,不要兴大狱,引得有人借机生事,搞得朝堂不安。

其实夏竦的这番话多少有些道理,这种皇家秘事,确实不应该张扬,说出去让人笑话。

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夏竦其实已经看出了这起案件的真相:事发之地在皇后的寝殿,此刻是冲着皇后去的,并不是针对皇上。一旦把事情闹大,有人会借势动摇皇后的地位。

小赵同志其实从杨怀敏陪着张美人来探望他,就猜到了案件的真相,他不愿知道案件的真相,但必须有人要背锅才行。

可是不管怎么样,案件已经发生了,肯定需要查的。

小赵和夏竦君臣二人,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史书记载,枢密使夏竦反反复复就这么一句话,至于此案让谁来领头调查,怎么调查,都只字未提。

精明的臣子把球踢给了小赵。

但是夏竦提出的建议,参知政事丁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大宋开国以来,居然发生刺杀皇帝事情,实在是骇人听闻,如果不彻底查清,这还了得。

丁度在朝堂之上当场驳斥:“宿卫有变,事关社稷,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丁度的父亲叫丁逢吉,与曹彬的第二个儿子曹珝交厚,丁度能够几起几落当官,都是曹家在扶持着。

在朝堂上,丁度向来与夏竦不和,见夏竦逃和稀泥,当然不答应啊。而且夏竦提议将“张美人的地位和曹后等同”,这就等于直接触了丁度的逆鳞。

按照丁度的意思,必须将此事查个水落石出,把主谋揪出来,还曹皇后一个清白。而且,谁能保证不会发生类似的事情呢?

于是二人在朝堂之上争得面红耳赤,吵了老半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两派的人也在争吵,翰林学士张方平反驳夏竦的提议,认为必须严查;而谏官王贽却支持夏竦,认为皇后在事发当晚表现过于镇定,被怀疑是幕后主使。

到后来,讨论追查的事情,居然牵扯到了曹皇后身上。

除了他们两派的人,其他中间派的官员都在看戏。

最后丁度瞪着眼珠子望着小赵,一字一句地问:莫非圣上要废后乎?

要知道大宋的文官很有脾气,动不动就指着皇帝的鼻子骂,皇帝还不能杀他们。

为什么呢?

因为赵家的老祖宗赵匡胤立下了规矩: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

得了,再吵下去就等于打明牌了,小赵同志被他们吵烦了,更不愿意打明牌,只能提出自己的想法:案子必须查,但只能在宫中小范围内查。

派谁去查呢?

两边的人一讨论,推出了一个人选——侍御史宋禧。

宋禧虽然是个御史官,平时喜欢写诗文啥的,偶尔也奏事,但他是个老好人,属于中间观火派,对谁都不得罪,所以两边的人,都认为派他去调查最合适。

这个时候,其实大家都明白怎么回事了。那四家伙居然杀到了皇帝的寝宫门前,大内侍卫还比不上太监宫女呢,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那个逃出去的王胜,是皇帝下旨要留下的活口,居然被砍死了,怎么看怎么都像杀人灭口。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这事其实是个坏的差使,办好了,最多得个嘉奖,若是办不好得罪了人,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宋禧不愧是一根老油条,接下差使之后,屁颠屁颠就去调查了,他挨个询问了值班卫士、太监、宫女,把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都问了一个八九不离十。

问完之后,起草奏折。

这份奏折可是一个艺术活,一般人还真写不了,但宋禧这个江湖不倒翁却信手拿捏。

他在奏折中指写了那四个人夜晚喝酒,被当值的皇城司入内副都知杨怀敏责罚,四人心生怨恨,借酒撒泼而大闹宫闱,曹皇后临危不乱,实属巾帼之楷模……在这起事件中,皇城司和入内都知司确实有失职之责,但杨怀敏能够及时赶来救驾,可将功补过等等。

他的这份奏折,既维护了两派的面子,又给足了皇帝的颜面。

编辑搜图

小赵同志看完奏折,感觉很满意,为了堵住群臣的悠悠众口,把杨景宗外迁,杨怀敏降为文思使、贺州刺史,第二天,杨怀敏仍然入内副都知。

可是曹皇后这边的不干了,皇上这是和稀泥,咱们当臣子的不答应,必须严惩。

御史中丞台周询带着手下张昪、何郯等人上奏,认为小赵护短,对杨景宗和杨怀敏的处罚太轻。

虽然小赵想压住此事,力保杨怀敏,但是御史何郯就像吃了秤砣,不断上折子请求罢免杨怀敏。

小赵被闹烦了,只得将杨怀敏被贬到滑州,另外又把好几个人和杨景宗一样,不是外迁就是降职。

总算是一碗水端平。

其实我们来看这起案件,应该说,最大的功臣是曹皇后,如果不是曹皇后临危不乱,不但皇上有危险,可能她自己都会被刺杀了。

也可能那四个人就是冲着她来的。

可是小赵不那么认为,史载:“上语辅臣以宫廷之变,美人张氏有扈跸功。”小赵认为最大的功臣是你他最疼爱的张美人。

尽管夏竦和王贽等人,一个劲的给曹皇后泼冷水,话里话外都暗示此案的幕后策划人就是曹皇后,或者说是曹家的那些人。

王贽在奏折里直接对曹皇后提出质疑,认为案发当晚,曹皇后的表现实在太冷静了,毕竟是一个女流之辈,遇到这样的事情怎么可能不慌张,很可能就是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小赵看到这样的奏折,非常开心,如果这份奏折一旦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废后这事就算妥了,他当即赏赐王贽万金,也希望其他大臣都上这样的折子,给曹家人施加压力。

何郯一看王贽跳得那么厉害,于是上折子通过各种推理,证明曹皇后的清白。曹皇后毕竟是曹彬的孙女,将门虎女,别说区区四个刺客,就是千军万马的贼人,也不会放在眼里。反倒是杨怀敏和张美人,在刺客逼近皇上寝宫的时候,不见他们出现,刺客都被砍死了,才假惺惺前来护驾。

于是,大宋朝的两个监察机构——谏院和御史台,开始互相掐了起来。事情越闹越大,小弟们吵嘴,直接把两个部门的老大给害惨了。

四月三日,力主一查到底的参知政事丁度,被弹劾罢相。五月二十四日,夏竦被御史何郯弹劾下台被贬出京。

小赵躺在张美人的怀中,一个劲的安慰张美人:没有办法,皇后的根基太深,动不了,反正我都在你这边睡觉,只喜欢你一个人。

就这样,此案算是结尾了,两边的都捞不着好,反倒是办事的宋禧,没多久就升职为兵部员外郎,入知谏院。

在这场闹剧中,宋禧成了最得益的人。

夏竦虽然被被贬了,但同年十月就复职,官拜同平章事,皇祐元年(1049年),进封郑国公。皇祐三年(1051年)九月病逝,赠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赐谥“文庄”。

怎么样,帮皇上卖力的人,肯定不亏本啊!

编辑搜图

再来看看丁度,被罢免之后,只留了紫宸殿学士兼侍读学士、观文殿学士的虚衔,后来见他年纪大了,才安排进银台司、判尚书都省、尚书左丞。皇祐五年(1053年),丁度因病去世,赠吏部尚书,谥“文简”。

小赵对待他们两个人,还真的有些厚此薄彼。

不管怎么说,夏竦应该是少数几个知道内幕,并积极为小赵同志打掩护的人。

可以肯定的是,这四个人闯进深宫大内,绝对不是偶然的事件,肯定是有人指使的,至于幕后的黑手究竟是谁,历史学家们都没有定论。

不过,此案之后,小赵给与张美人的待遇,几乎超过了曹皇后,而曹皇后并没有提出异议,居然选择了隐忍。

皇祐六年正月初八(1054年2月18日)张美人患心绞痛突然去世,时年31岁,时候按照皇后的礼仪入葬。

而曹皇后呢?在宋英宗继位后,尊为皇太后,还垂帘听政13个月,过了一下权力顶峰的瘾,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十月二十日崩于庆寿宫,时年62岁。

果然,活着才是最大的赢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