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战役3:钳击吴淞伤亡太大?粟裕的作战方案该打多少分?

智胜聊历史 2023-01-14 15:21:04

在研究复盘上海战役的作战方案时,有的人认为粟裕打上海的三种作战方案,最终选择钳击吴淞这一案,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也造成了上海战役伤亡较大耗时较长。个别人甚至还把月浦、高桥的惨烈激战及造成的伤亡说成是粟裕的一个败仗。我们说,研究战史,一定要有个科学的历史观和战争观问题。粟裕钳击吴淞引蛇出洞的作战方案,到底怎么样?我们从战史研究角度该给打多少分呢?

先让我们看一下粟裕设计的三个作战方案。第一案:长困久围战法。即像东野围困长春那样,以时间换空间,力争把汤恩伯集团围死并迫使其最终放下武器。第二案:薄弱处突破战法。即在敌整体布防较薄弱的苏州河南向北实施突破,力争较快拿下上海。第三案:钳击吴淞引蛇出洞战法。即把敌吸引到吴淞及其周围,力争更多地消灭敌人于外围,最大限度地保持上海的完整。

其一,争取汤恩伯起义确实是上上策,但实践证明这是根本行不通的方案。

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到了解放战争尾声阶段,和平解放上海无疑是上策。这也与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和平解放北平方式如出一辙。

但关键是,汤恩伯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顽固。早在渡江战役前,尽管汤的老师浙江省主席陈仪曾保证,劝降汤恩伯没有问题。但没想到汤恩伯根本不顾师生之情,断然向蒋介石出卖了陈仪。

即便是在渡江战役后上海战役之前,共产党方面也没有放弃争取和平解放上海问题。否则也不会让粟裕的三野大军不要迫近上海,而应该是一气直捣上海。但经最终考量,认定汤恩伯是铁了心要追随蒋介石,铁了心要死守上海。

我们看,解放战争蒋介石有两次把宝压在了汤恩伯的身上。一次是1947年对山东重点进攻的时候,汤恩伯作为一兵团的司令率张灵甫等悍将对我实施重点进攻;这次是把20多万大军全都交给汤恩伯,希冀他守半年时间。但实践证明,蒋介石这两次宝都没有压对。第一次张灵甫被团灭。这一次,他也不过只守了半个月便撤逃。

尽管两次宝都没有压对。但汤恩伯毕竟没有反水背叛蒋介石。或许这也是蒋介石唯一值得聊以自慰的吧。

其二,对上海长困久围确实是伤亡小,但六百万特大城市怎么能围得下去。

不战而屈人之兵,让汤恩伯起义不成,长困久围无疑是达成这一战役目的的又一有效战法。但上海不是长春,主要问题在于:

一是基本民生问题。六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民生问题既是基本问题也成了根本问题。围困下去很可能使市民的生活陷入绝境。

二是国际影响问题。上海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不少国家都有其代表利益。长困久围有其不确定性,弄不好会出意外的国际事端。

三是战争进程问题。解放战争已经进入到大进军阶段,需要摧枯拉朽,绝不允许将战争拖长,绝不允许蒋介石拖以待变的战略图谋得逞。

四是经济影响问题。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已将工作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而上海对全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长困久围势必导致上海的经济被窒息掉。

五是围不死的问题。长春是内陆城市,上海则是沿海特大城市。长春我可基本围死,但上海因有海上通道使得我围而不死。

有鉴于此,长困久围战法,无疑是一个不会轻易采取的选项。

其三,直接向苏州河突击确实好打些,但主战场在城区大上海势必被打烂。

战争是敌对双方最高形式的博弈。汤恩伯及其麾下的军长刘玉章、阙汉骞等人也非等闲之辈。他们深知吴淞是双方的战役要点,故将重兵和精兵布防于吴淞及其周围的月浦、高桥一线。这样一来,苏州河以南市区的防线反倒相对薄弱了些。

以粟裕用兵的娴熟精妙,不可能不知晓从苏州河突进去,仗肯定打得更容易一些。至少可加快战役进程,尽早通过突破苏州河以南,然后再向河北进行全面进攻。

但关键是,打上海不同于打天津。打天津刘亚楼可把东野的上千门重炮架在那轰击。上海就完全不同。一旦重炮轰击上去,上海势必被打烂。这无疑与我力争完整接收上海的战略取向相悖。

我们通过复盘上海战役作战方案的研究,便不难发现,国共双方实际上都号准了对方的脉,都知吴淞及其周围将是一场血战。这一点我们并不能小视汤恩伯等人。双方最终还是看谁更铁血,谁更智慧,谁更胜一筹。

还有一点,当粟裕张震将上海战役的作战方案于5月7日上报中央军委时,次日便得到了军委的批复。这也与以前打济南、打淮海战役反复磋商调整不同。这说明统帅部对粟裕张震的方案给予了高度的认可。

最终,上海战役,历时16天,以伤亡3万余人的代价歼敌15.3万人。关键是,大上海被完整地接收过来。

仅凭此,粟裕钳击吴淞引蛇出洞这一方案便应是优秀。

至于有的说伤亡多了一些,时间长了一些,那只是从具体的战术层面审视整个上海战役。帅克在后续的文章中还要分析论及。敬请关注指正。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