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朱棣死于榆木川,杨荣为什么将他遗体封于锡桶,秘不发丧?

醉风文史 2024-07-08 23:45:17

永乐二十二年,鞑靼部首领阿鲁台领兵进犯山西大同、开平等地,朱棣得知消息后调集山西、辽东等五都司兵力于京师和宣府待命,准备御驾亲征。

这是朱棣第五次亲征漠北,在行军途中,他得知阿鲁台已经逃往兰纳木儿河,为了彻底消灭阿鲁台,朱棣下令全军急速追击。

阿鲁台被朱棣讨伐多次,深知自己不是朱棣的对手,所以一直采取避而不战的方针,等明军前锋到达兰纳木儿河时,阿鲁台早就跑了,朱棣的大军扑了个空。

朱棣还不死心,命大将张辅等人搜索方圆三百里,结果仍没有发现敌踪,之后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军中粮草告急,朱棣只能下令班师,谁知刚走到榆木川,朱棣就突然病逝了。

遗体封于锡桶,秘不发丧

朱棣毕竟已经65岁高龄,再加上常年在外征战,身体留下不少暗伤,经受不住鞍马劳顿也在情理当中,但问题是,朱棣是在班师途中病逝,这和在宫中去世完全是两个概念。

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朱棣身后事,经过商议,他们一致认为:“六师在外,离京尚远,秘不发丧。”

朱棣病逝的消息只有少数几人知道,他们可以做到守口如瓶,可当时正值酷热夏季,一旦时间拖长,朱棣的遗体必将散发出难闻恶臭,必须想办法遮掩一番气味。

这种事在历史上并非无先例可循,秦始皇在第五次东巡的时候,于沙丘去世,在临终前,秦始皇曾拟好遗诏,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主持丧事,这实际上已经确定扶苏为秦二世。

而赵高为了让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接班,和李斯密谋隐藏秦始皇的死讯,并伪造诏书赐死扶苏。

当时由于天气炎热,秦始皇的遗体散发出一阵阵恶臭,赵高为了掩人耳目,命人买来一石鲍鱼掩盖臭味,回到咸阳后,胡亥继位。

杨荣等人当然不会用赵高的计策,用了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但杨荣也不是无计可施,他命人搜取军中所有的锡器,让工匠熔化后打造一只圆桶,将朱棣遗体放置其中,然后再密封桶口。

这样能有效阻止气味的发散,当然,为了防止走漏消息,参与圆桶打造的工匠全部被灭口。

除此以外,杨荣还命令军中光禄官如平常一样准备朱棣的膳食,而杨荣和少监海寿则先一步返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禀明情况。

稳定军心,迷惑敌人

正是有如此严密的安排,回到大明之后,军中才无人察觉朱棣已经去世,而朱高炽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派儿子朱瞻基出京迎丧,同时与蹇义、杨荣等心腹讨论加强京师布防事宜。

直到朱瞻基迎回朱棣遗体,方才公开发丧。

赵高隐瞒秦始皇的死讯,是为了帮助胡亥成为秦二世,而杨荣隐瞒朱棣死讯的目的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防止军心涣散,须知朱棣是在班师途中去世,这和在皇宫内去世有很大不同,若在军中当场公布朱棣的死讯,必然会动摇军心,甚至是引发不同程度的骚乱。

而且,阿鲁台一旦得知朱棣的死讯,有可能会趁机偷袭明军。要知道阿鲁台是一匹凶狠恶狼,在永乐七年的时候曾全歼靖难名将丘福所率十万明军,若是被他逮到机会,明军必然损失惨重。

阿鲁台狡猾如狐,常常利用己方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避开明朝的兵锋,此次朱棣北征未获战果就是因为阿鲁台得知朱棣亲征消息后跑路了。

先不说阿鲁台的军队战力如何,在打探消息这一块,阿鲁台肯定做了缜密部署,一旦让他得知朱棣在军中去世的消息,他肯定不会放过这次重创明军的机会。

杨荣等人自然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该赶路就赶路,该吃饭就吃饭,一切照旧,给人一种朱棣还活着的假象,这不仅是在给军队自己人看,也是演戏给敌人看。

所幸,杨荣等人的安排,效果不是一般的好,连自己人都没有察觉到朱棣已经去世,更不用说阿鲁台了,所以大军才有惊无险安全回到大明。

防止朱高煦叛乱

稳定军心只是杨荣等人选择秘不发丧的其中一个目的,还有一个目的就是防止汉王朱高煦叛乱,保证太子朱高炽能够顺利登基。

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时,嫡长子朱高炽奉命留守北平,而嫡次子朱高煦则跟随朱棣征战天下,并且还多次营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可以说,靖难之役能够成功,朱高煦居功至伟。

朱棣很欣赏朱高煦的果敢勇猛,认为他“类己”,并且朱棣还曾暗示朱高煦,将来立他为太子,“勉之!世子多疾”这句话也就成为朱高煦一生挥之不去的执念。

谁知当上皇帝的朱棣对曾经的话绝口不提,反而立朱高炽为太子,这让朱高煦极为不满,他做梦都想当太子,所以他总是联合弟弟朱高燧找太子的麻烦。

朱棣自然也注意到了朱高煦的野心,因此将他的封国设在云南,朱高煦很不满,疯狂叫嚣:“我何罪!斥万里。”

将封地改为青州,朱高煦又说:“我何罪,置我瘠土。”

反正不管封地在哪里,朱高煦都会不满,而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他想留在京师,留在朱棣身边,然后伺机争夺太子之位。

直到永乐十五年,朱棣将朱高煦徙封到乐安州,并下了死命令即日启程,朱高煦才不情不愿就藩,然而朱高煦到达封地后心怀怨怼,紧锣密鼓地谋划造反,朱高炽数次写信劝解,朱高煦全当耳旁风。

对于朱高煦的野心,杨荣应该是了如指掌,如果让朱高煦得知朱棣在班师途中去世的消息,那么朱高煦很有可能会发动叛乱,与朱高炽争夺皇位,所以先秘不发丧,及时通知太子朱高炽,让其做好准备才是最优选择。

总而言之,朱棣去世时,局势很凶险,在外有鞑靼部首领阿鲁台虎视眈眈,内有朱高煦野心勃勃,意图争位的紧张局势下,杨荣等人决定秘不发丧是防止外患内乱爆发的明智之举。

2 阅读: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