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即将变冷?厄尔尼诺现象将于4月结束,拉尼娜或卷土重来

人马座说 2024-04-03 12:31:17

持续近一年之后,最近这一次厄尔尼诺现象终于要结束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消息,自2023年5月开始的厄尔尼诺事件已经度过了峰值,未来两三个月之内,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将继续下降,预计厄尔尼诺现象将于2024年4月前后结束。

但这还不算完,种种迹象表明:在厄尔尼诺结束之后,与之相反的拉尼娜现象大概率将卷土重来,会对我国气候造成明显的影响,最受关注的一点就是:拉尼娜可能会再次带来冷冬!

要知道从2020年开始,出现了一个“三重”拉尼娜现象,也就是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这种情况自1970年以来只发生过三次。现在仅过了一个厄尔尼诺之后又要来一次拉尼娜,难道地球真的要变冷了?

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水水温异常偏高的现象,大家对厄尔尼诺这个词都已经很熟悉了,因为近年来它的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厄尔尼诺的成因很多样,主要包括赤道信风、地球自转以及地热运动。

例如,当东南信风减弱时,太平洋东、西两侧的水温会出现异常,形成东高西低的局面,从而产生厄尔尼诺现象。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信风的强度,进一步对海水温度造成影响。不过,近些年来全球气候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成了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的一个重要推手。

虽然厄尔尼诺的发生地看起来离我们很远,但却会对世界气候造成巨大的影响,通常会导致一些地区降水增多,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出现干旱。对于中国来说,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冬季经常会出现暖冬现象,然后就是南涝北旱:夏季主要雨带更容易出现在黄河以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会经历洪涝灾害,而华北和黄河流域则相对干旱。

已经过去的这个冬天,几乎可以确定是一个暖冬了,就是拜厄尔尼诺现象所赐。此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可能导致热带西太平洋的热带风暴和台风数量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也可能减少。

2023年夏秋两季,西北太平洋上一共只有17个获得编号的台风,其中一个还是从中东北太平洋“进口”的,虽然有几个台风强度很大,像“杜苏芮”和“海葵”,也造成了严重损失,但整体上的台风生成数量严重少于往年平均水平。

不过不要急,根据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3月15日公布的预测结果,今年夏季赤道太平洋将进入拉尼娜状态,年底将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也被称为“冷事件”,是指赤道太平洋中东部地区海表温度大范围变冷,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

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也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可能导致冷冬热夏的情况出现,并增加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数量。在降雨方面的表现就是雨带北移,出现南旱北涝的反常现象。

随着全球变暖的日趋明显,按说拉尼娜现象出现的频率是小于厄尔尼诺现象的,经常有多年不出现的纪录,不仅数量偏少,强度也偏弱。但在2020年开始连续三年出现拉尼娜,之后隔了一次厄尔尼诺之后又要来一次拉尼娜,为什么这几年拉尼娜反而出现得更多了呢?

这只能说明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经常与人们预测的不太一样,很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在人们的想象中,全球平均温度升高,就意味着每个地方都在升温,同步在变暖,实际情况却远不是这样。

在极地地区,气温升高的速度要比全球平均值更快。特别是北极,原来覆盖的着厚厚的浮冰,冰层反射了阳光,导致地面吸收的热量较少。一旦开始变暖,浮冰融化,露出深色的海水,吸收阳光的热量增加,又会融化更多的浮冰。这么一来,变暖就加速了,升温幅度能达到全球平均值的两倍。

但在其它地方,就不是这种情况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区域。北大西洋暖流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暖流,是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它属于风海流,在盛行西风吹拂下形成,并受该风力的强弱影响。由于北极圈的气温低,大西洋中部的气温高,所以风将温暖的海水从墨西哥湾吹到了西欧、北欧乃至北极圈内。

北大西洋暖流每年向西欧与北欧输送了大量热量,相当于每公里海岸多燃烧了6000万吨煤,使沿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并且一直延续到北极圈内,整个巴伦支海南部终年都不封冻,对西欧与北欧气候也有明显增温增湿作用,使得欧洲一些高纬度地区在冬季的气温明显高于世界其它地方。

例如,英国首都伦敦的纬度比我国的哈尔滨更高,更靠北,但伦敦的冬季气温很少低于-10℃,哈尔滨却是著名的冰雪之城,冬天出现-30℃以下的低温都是家常便饭。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伦敦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照顾,所以冬天才没有那么冷。

但是现在情况却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于北极地区持续升温,与热带大西洋的温差在缩小,引起洋流的主要动力:风带的风力减弱,进而影响了暖流的强度。全球变暖还导致北极附近冰川融化,大量低温淡水南下。这些淡水的含盐量和密度都较低,下沉速度急剧下降,大量积聚在洋面上。

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带过来的海水需要在北极圈内冷却,并且盐度也在逐渐增加,然后才能下沉到海水深层,再返流回到大西洋南部,完成循环。冰川融化使得海水温度上升,盐度下降,不易下沉,这导致了从北大西洋暖流缺乏向北运动的动力,使其速度减慢,甚至可能最终会停止。

假如北大西洋暖流停止运行的话,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英国、挪威、瑞典这些欧洲国家可要倒霉了,原本适宜的气候就会变得寒冷刺骨,成为一片苦寒之地,经济和生活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北极变暖造成欧洲变冷,地球上的气候就是这么魔幻。

又比如当全球平均气温比较冷的时候,极地上空的涡旋气流就会比较强,反而封锁了大量的冷空气,使其不容易南下侵袭。但在暖冬的时候,极地涡旋变弱,形状也不再是规则的环形,封锁冷空气的能力减弱,导致北极上空积累的大量冷空气会在一段时间内大举南下,形成猛烈的寒潮,与暖冬的其它时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种现象表明,人类对地球的气候系统其实还并没有完全了解。全球气候的影响因素非常多,除了太阳的热量之外,还受到洋流、气压、风向,甚至地壳运动、地球轨道变化等多重作用,经常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类在工业化时期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加,但也不排除会导致局部地区冷。

甚至有科学家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可能引发“小冰河期”,使地球气温骤降。《自然》期刊就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指出气候变暖会引发大规模的冰川融化,对地质产生影响,很多被冰川覆盖地区的火山将会重新活跃,喷发出大量火山灰,形成云层遮挡阳光,使地球得到的热量减少,进入“小冰河期”。

还有科学家表示假如太阳自身发生变化,辐射出的热量变少,这种影响可能会超过温室气体的升温作用,也会导致地球进入冰河期。不过这些观点还都是推测,谁也无法证实。唯一能确定的一点就是气候是个非常复杂微妙的系统,我们人类最好不要轻易干扰它的运行,否则一旦引发连锁反应,产生的后果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和承受的。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