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华长达14年,为何入侵印度5个月就放弃?印度人很能打?

梦里花落情如纸 2024-12-03 19:25:55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在不少人看来,印度军队的战斗力就如同闹着玩一样,一个营能被三名战士追得满街跑,甚至还成为了俘虏。

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入侵了中国14年的日本军队却在印度吃了大苦头,短短5个月的时间就被迫撤离印度,难不成那时的印军战斗力真的有那么强?

●— 进攻印度 —●

1991年9月18日,驻扎在关外的日军无耻的不宣而战,对奉天发起进攻,九一八事变宣告爆发,短期之内,东北地区落入日寇之手。

东北三省的轻易得手让日本军国主义者陷入了一种迷之自信,他们低估了中国的抵抗意志,更低估了战争的残酷性。

进入到1937年之后,日本向中国发动全面进攻,并放出狂言三个月灭亡中国,然而令日军没有料到的是,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光是在上海就耗费了三个月的时间。

随着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日军进攻的步伐变得缓慢,原本这些倭寇打算速胜,不曾想打成了持久战,战略资源捉襟见肘,于是将目光对准了其他国家。

地狭民贫的日本,就像一个贪婪的饕餮,不断地吞噬着周边的领土,试图填补自己永不满足的胃口,菲律宾、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均日军占领,这些地区的人遭受了很大的苦难。

但这些“战利品”并没有给日本带来预期的回报,反而加剧了其资源的消耗,扩张的版图越大,维持统治的成本就越高,这是一个残酷的悖论。

时间进入到1944年,欧洲战场的形势急转直下,德国的颓势日益明显,法西斯阵营的扛把子希特勒开始向他的东方盟友施压,要求日本在亚洲战场上牵制英军的兵力,这对于日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烫手山芋。

英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聚集在印度,这是一块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广袤土地,并非是日本理想的侵略目标。

武器先进的英军、印度辽阔的地域以及复杂的地形,这一切都预示着巨大的风险,但由于太平洋战场的局势僵持不下,日本也只能狗急跳墙。

●— 英帕尔 —●

印度东北角有一个城市名为英帕尔,这里被日军选作了进攻印度的第一站,此地不仅是盟军生命线滇缅公路的必经之地,也是一座重要的英军要塞。

在日军的战略构想中,占领英帕尔,切断盟军补给线,将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一步,然而日军的战略决策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致命的缺陷。

他们对印度战场的环境缺乏了解,对英军的作战能力估计不足,更对后勤保障的重要性视而不见。

日寇天真地认为,英军会像在其他战场上一样,与他们展开正面决战,因此他们只带了三周的口粮,却准备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这种“重武器轻后勤”的策略,最终将他们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英国方面的根本没有按照套路出牌,导致日本人的计划完全失败,英军没选择直接硬碰硬,而是用了“焦土”策略,让印度东北部变成了废墟,搬得动的都搬走了,搬不动的全烧了。

因为英国方面的提前撤离,日军一枪未发就占领了这片“战略要地”,结果发现自己陷入了更大的困境。

英帕尔地区山高林密、气候炎热、蚊虫滋生,由于日军对印度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条件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疟疾、伤寒等疾病开始在日军中蔓延,非战斗减员严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军的粮食储备逐渐耗尽,后勤补给线也变得岌岌可危。

有一个叫牟田口廉也的日军指挥官,因为他的系列操作,更是将一系列错误决策推向了极致,他固执地坚持快速作战,甚至组织敢死队强攻英军阵地,结果损失惨重。

他忽视后勤保障,过分依赖“以战养战”的策略,最终导致后勤系统彻底崩溃,这一切,都预示着日军在英帕尔战役中的命运,日军那帮不是人的玩意儿就像一群迷路的羔羊,在陌生的丛林中徘徊,最终喜提了死亡。

●— 英军的战术 —●

印度东北部,层峦叠嶂,丛林密布,人迹罕至,湿热的气候,滋生了无数的蚊虫,疟疾、伤寒、痢疾等疾病肆虐,成为日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毒蛇、蚂蟥、猛兽,这些丛林中的“土著居民”,也给日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威胁,“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句古诗,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日军在印度丛林中的处境。

丛林里的树木太密集,让日本兵的行进变得很慢,每天的前进距离不足十公里,补给线漫长而脆弱,容易受到攻击。

原本计划“以战养战”的策略,也因为当地物资匮乏而彻底破产,雪上加霜的是,雨季的到来彻底切断了日军的补给线。

连绵不断的暴雨,将原本就泥泞不堪的道路变成了泽国,自行车和牲畜寸步难行,日军的后勤系统因此彻底瘫痪,粮食、弹药、药品等物资严重短缺。

饥饿、疾病、疲惫,这些无形的杀手,开始蚕食着日军的意志和战斗力,在后勤补给断绝的情况下,日军士兵只能依靠采集野果、捕猎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

然而在陌生的环境中,这些求生的本能,却往往成为致命的陷阱,误食有毒的植物、被野生动物攻击,这些意外事件,不断地夺走日军的生命。

与日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印联军却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和气候优势,他们熟悉当地环境,能够灵活地运用游击战术,不断地袭扰日军,消耗其力量。

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强大的空中支援,能够有效地切断日军的补给线,并对日军阵地进行轰炸。

在密林里,英印部队分散行动,像幽灵一样出没无常,这些人设下了地雷和圈套,让日本兵吃了大亏。

日军的脚步不停歇,但始终没发现敌人的影子,这种“敌暗我明”的局面,让日军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

●— 政治因素 —●

除了战略计划的因素外,日军5个月就撤出印度与国际局势也有脱不开的干系,自从日本偷袭珍珠港将美国卷入了二战的漩涡之后,就注定了日本帝国加速走向覆灭的结局。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对日本采取的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妥协态度,美国政府的战略重心在欧洲,他们希望先解决欧洲问题,然后再回头处理美日关系。

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正面冲突,美国甚至容忍了日本在亚洲的扩张行为,只可惜日本军国主义者的野心远远超出了美国的预期。

他们不仅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还将侵略的触角伸向了东南亚,在1941年7月份时,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美国。

法属印度支那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它靠近盛产石油的荷属东印度,日本的这一举动,被美国视为对其“石油自主”红线的挑战,为了阻止日本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美国迅速采取了行动。

8月1日当天,美国决定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同时冻结了日本在海外的一些资产,这个制裁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日本的战争设备因为失去了关键的能源,导致运作越来越困难。

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日本政府内部出现了分歧,以近卫文麿为首的主和派希望通过谈判来缓解与美国的关系,而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主战派却执意要与美国开战,他们错误地估计了美国的决心和实力,认为美国不敢与日本撕破脸。

以东条英机为首的主战派最终占了上风,日军于1941年年底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让日本陷入了极度的困境。

据美国国务卿赫尔后来回忆,当时的美国一直在对日本实行“有限绥靖”政策,由于美国社会的主流关注点还在欧战,美国政府的战略也是先稳住日本,等到解决了欧洲问题再回头处理美日关系。

因此美国给日本画下的红线就是“不允许日本获得石油自主”,以防止日本脱离美国控制,而日本进驻法属印度支那无疑踏过了这道红线。

虽然日本入侵英帕尔发生在与美国撕破脸以后,但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大规模向印度出兵的打算,若是日本一意孤行,美国大概率会向印度派兵。

日本原本就因不熟悉印度地形惨败而归,若美国在掺和一脚,日军在亚洲的情况将会更加被动,况且就算没有美国,以当时日军的实力也拿不下印度,与其在印度浪费时间,还不如趁早放弃止损。

●— 小结 —●

日军在印度只待了5个月撤离,并不是印军的战斗力有多强,完全是英军战术运用得当,再加上天时、地理等自然因素,这才造成了日军的惨败。

纵观历史,日本就是一个狂妄自大的国家,哪怕到了现如今,日本的野心依旧没有消失,对待日本这样的倭奴,中国目前能做的唯有不断变强。

主要信息源:

1、齐鲁壹点2019年6月27日:《二战时日本入侵这一地区,为何最终逼急了美国》

2、《军事历史》1995年11月30日:《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英帕尔战役》

3、台海网2021年9月23日:《日军惨败的英帕尔战役——“忽视后勤的无谋之战”》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