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承认伪满洲国的23个国家,其中苏联1941年4月正式承认伪满

悠悠聊历史故事 2024-11-14 11:52:34

当年承认伪满洲国的23个国家,其中苏联1941年4月正式承认伪满

世人皆知伪满洲国是日本侵华的产物,却鲜有人知道在国际社会中,竟有23个国家先后承认了这个傀儡政权。更令人震惊的是,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领袖的苏联,在1941年4月13日也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合法性。当时的苏联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这背后又有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让我们走进历史,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从暧昧到明确:苏联对伪满洲国态度的转变

1932年初,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伪满洲国后,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斯拉夫钦斯基立即发表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声明。这份声明既未否认,也未承认伪满洲国的合法地位,而是使用了"正在研究新的政治形势"这样模棱两可的措辞。这种外交辞令在当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同年3月,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利特维诺夫在给中国驻苏联大使杨振宁的备忘录中,首次提出了"不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然而,这份备忘录中依然没有明确表态是否承认伪满洲国。与此同时,苏联驻长春领事馆却在实际工作中继续与伪满洲国当局保持着日常联系。

1933年5月,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苏联驻华大使加拉罕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罗文干进行了一次秘密会晤。在这次会晤中,加拉罕表示苏联将继续遵守1924年《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尊重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看似是对中国的承诺,但实际上苏联仍在暗中与日本进行谈判。

1935年,事态出现了新的变化。苏联将中东铁路以1.7亿日元的价格出售给了伪满洲国,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对伪满洲国的间接承认。当时的苏联外交人民委员部副委员克列斯廷斯基在给莫斯科的密电中提到:"出售中东铁路是一个战略性让步,目的是为了在远东地区获得暂时的和平。"

1939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苏联的外交策略发生了重大调整。斯大林意识到必须暂时与日本维持和平,以便将主要精力放在应对德国的威胁上。1941年4月13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的一场重要会议上,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这份条约的第二条明确提到"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标志着苏联正式承认了伪满洲国的存在。

这份条约的签署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插曲。当时担任苏联远东军区司令的阿帕纳先科曾强烈反对签署这份条约,他在给斯大林的报告中指出:"承认满洲国将严重损害苏联在远东地区的战略利益。"但最终,出于对德国威胁的考虑,斯大林还是决定签署这份条约。

二、东欧阵营的跟随: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连锁承认"

在苏联承认伪满洲国后,一场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在东欧阵营中迅速展开。1941年4月底,匈牙利政府首先响应,其外交部长巴尔多希在布达佩斯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承认伪满洲国。一周后,罗马尼亚政府紧随其后,安东内斯库政权派出外交代表团前往新京(长春)设立领事馆。

这场"连锁承认"的背后,实则暗藏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博弈。1941年5月,匈牙利驻日本公使霍尔蒂在给国内的一份密报中写道:"日本外务省已暗示,如果匈牙利承认满洲国,日本将在德国问题上给予匈牙利更多支持。"这份密报揭示了当时东欧小国在大国之间的艰难处境。

斯洛伐克是这一连锁反应中的另一个关键角色。1941年6月2日,斯洛伐克总统蒂索在布拉迪斯拉发表声明,宣布与伪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声明发布前一天,德国驻斯洛伐克大使卢丁曾与蒂索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会谈。这次会谈的内容至今仍未完全解密,但从后续发展来看,德国显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加利亚的态度转变则更为戏剧性。1941年7月,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原本打算推迟承认伪满洲国的决定。然而,在德国和日本的双重压力下,保加利亚最终在7月15日宣布承认。当时的保加利亚驻柏林大使德拉加诺夫在其外交备忘录中记载:"我们别无选择,这是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保护国家利益的必要之举。"

克罗地亚的承认过程则充满了外交周旋。1941年8月,克罗地亚独立国领导人帕夫利奇派出特使秘密访问东京,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进行谈判。这次谈判的焦点之一就是承认伪满洲国的条件。最终,克罗地亚在获得日本承诺提供军事援助后,于8月29日正式宣布承认伪满洲国。

这一系列的承认行动在国际社会引发了强烈反响。1941年9月,中国驻瑞士大使顾维钧向国际联盟提交了一份措辞严厉的抗议书,指出这些承认行为严重违反了国际法准则。然而,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这份抗议书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波兰流亡政府虽然受到巨大压力,但始终拒绝承认伪满洲国。1941年10月,波兰流亡政府总理西科尔斯基在伦敦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表示:"波兰不会承认任何以侵略为基础建立的政权。"这一坚定立场在当时的东欧国家中显得格外珍贵。

三、远东各国的态度:泰国、缅甸等国的承认过程

在远东地区,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呈现出另一番景象。1941年8月,泰国成为远东地区第一个承认伪满洲国的国家。这一决定的背后,是一连串复杂的外交活动。1941年7月,泰国驻东京大使迪勒克在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的会谈中,首次提出了承认伪满洲国的可能性。随后,泰国总理銮披汶派出特使素拉萨克秘密访问新京,与伪满洲国官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谈判。

泰国的承认给周边国家带来了巨大压力。1941年9月,缅甸独立义勇军领导人昂山在仰光会见了日本特使铃木贞一。在这次会面中,日方明确表示,如果缅甸希望获得日本的支持,承认伪满洲国是必要条件之一。经过反复权衡,缅甸独立义勇军于1941年10月12日发表声明,宣布承认伪满洲国。

菲律宾的情况则更为特殊。1941年11月,日本扶植的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政府在马尼拉成立。该政府成立后的第一项外交举措,就是向伪满洲国派出外交使团。时任菲律宾第二共和国外交部长克拉罗·雷克托在给东京的电报中写道:"与满洲国建立外交关系是我国新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印度支那地区的局势同样引人注目。1941年12月,越南帝国皇帝保大在顺化宫廷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承认伪满洲国。在日本的强力干预下,越南帝国最终于12月15日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派遣外交代表团前往新京。随后,柬埔寨王国和老挝王国也相继效仿。

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态度转变则体现了苏联的影响力。1942年1月,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乌兰巴托召开特别会议,决定跟随苏联的立场,承认伪满洲国。当时的蒙古领导人乔巴山在会议记录中写道:"考虑到当前国际形势和苏联的建议,我们决定承认满洲国政府。"

值得注意的是,新加坡沦陷后,日本占领当局立即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在新加坡设立了伪满洲国领事馆。1942年2月,日军占领新加坡后仅一周,就在莱佛士坊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这个领事馆不仅处理外交事务,还成为日本在东南亚进行情报活动的重要基地。

整个远东地区对伪满洲国的承认进程,实际上反映了日本在该地区的扩张策略。1942年3月,日本外相东乡茂德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指出:"通过推动各国承认满洲国,我们正在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政治基础。"这份备忘录清晰地展现了日本的战略意图。

四、轴心国阵营:德国、意大利等国的外交态度

在轴心国阵营中,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呈现出一种渐进式的态势。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其态度尤为关键。1938年5月,德国驻日本大使奥特在东京与日本外相有田八郎进行了一次重要会谈。会谈中,奥特表示德国正在"认真考虑"承认伪满洲国的问题。这次会谈后,德国开始了一系列具体准备工作。

1940年2月20日,德国外交部在柏林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会议由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主持,详细讨论了承认伪满洲国的利弊。会议记录显示,与会者重点关注了这一决定对德国在远东地区利益的影响。一周后,希特勒签署了正式承认伪满洲国的文件。

意大利的态度转变则更具戏剧性。1937年底,墨索里尼曾多次表示不会承认伪满洲国。然而,1938年11月,意大利驻日本大使奥里戈突然向东京方面表示,意大利政府改变了立场。这一转变源于1938年10月在罗马举行的一次秘密会议。会议中,意大利外交部长齐亚诺提出,承认伪满洲国将有助于加强轴心国之间的合作。

芬兰的加入则体现了轴心国阵营的扩张。1941年7月,芬兰政府派出外交代表团访问新京。代表团团长曼纳海姆在给赫尔辛基的报告中详细记录了访问过程。随后,芬兰于1941年8月正式宣布承认伪满洲国,并在新京设立了领事馆。

西班牙虽然在内战后保持中立,但在1941年12月也加入了承认伪满洲国的行列。这一决定是在马德里举行的一次特别内阁会议上做出的。弗朗哥政权认为,这样做可以在国际上获得更多支持。西班牙驻东京大使门多萨随即向日本外务省递交了正式照会。

在这些国家中,丹麦的情况最为特殊。1941年5月,德国占领下的丹麦政府收到了来自柏林的"建议",要求其承认伪满洲国。丹麦外交大臣斯卡维纽斯在一份秘密备忘录中记载了当时的困境。最终,丹麦于1941年6月宣布承认伪满洲国,但其驻新京领事馆直到1942年初才正式开设。

1942年2月,轴心国阵营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协调会议。会议在维也纳举行,讨论如何统一对伪满洲国的外交政策。与会各国同意建立一个专门的外交联络机构,负责协调与伪满洲国之间的关系。这个机构设在柏林,由德国外交部高级官员施密特担任主任。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这些承认行动中,各国也采取了不同的具体方式。例如,德国选择派遣全权大使,而意大利则只派出代办级别的外交官。芬兰和丹麦则采取了设立领事馆的方式,避免直接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细微差别反映了各国在处理与伪满洲国关系时的谨慎态度。

五、外交承认的反响:国际社会的抗议与反对声浪

1942年初,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伪满洲国,国际社会掀起了一波强烈的抗议浪潮。1942年1月15日,中国驻美大使胡适在华盛顿召开新闻发布会,严正声明这些承认行为严重违反了《九国公约》的基本原则。同一时期,英国外交部也发表声明,称这些承认行为将损害远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国际联盟在这场外交风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1942年2月,国联秘书长艾维诺尔在日内瓦总部召集紧急会议,讨论各国承认伪满洲国的问题。会议记录显示,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这些承认行为违反了国际法基本准则。随后,国联向所有成员国发出通告,呼吁各国坚持《李顿报告书》的立场。

在美洲,各国的反应同样强烈。1942年3月,美洲国家组织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特别会议。会议由巴西外长奥斯瓦尔多·阿拉尼亚主持,与会各国一致通过决议,拒绝承认伪满洲国。墨西哥外交部长埃兹奎尔·帕迪利亚在会议发言中指出:"这种承认行为将动摇整个国际秩序的基础。"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国家,也积极参与了这场外交抗争。1942年4月,澳大利亚总理约翰·柯廷在堪培拉议会发表演说,严厉谴责日本的扩张政策。新西兰总理彼得·弗雷泽则在惠灵顿宣布,将加强与盟国的合作,共同抵制对伪满洲国的承认。

在欧洲,瑞士、瑞典和葡萄牙等中立国的立场尤为引人注目。1942年5月,瑞士联邦委员会在伯尔尼召开会议,重申将继续坚持不承认伪满洲国的立场。瑞典外交大臣贡特·桑德勒则在斯德哥尔摩向各国使节表示,瑞典政府将坚持国际法原则。

拉丁美洲国家的集体行动也值得关注。1942年6月,智利政府牵头组织了一次区域性会议,会议在圣地亚哥举行。与会的14个拉美国家共同签署了《圣地亚哥宣言》,明确表示不会承认任何以武力建立的政权。阿根廷外长鲁伊斯·吉纳苏在会议上提出,应该建立一个常设机构,监督和应对类似的国际危机。

南非联邦总理简·克里斯蒂安·斯马茨在比勒陀利亚发表讲话,呼吁英联邦各国共同抵制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加拿大总理威廉·莱昂·麦肯齐·金则在渥太华议会宣布,加拿大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支持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完整的努力。

1942年8月,流亡在伦敦的各国政府举行联合会议。波兰、荷兰、比利时、挪威等流亡政府的代表共同发表声明,强调他们将继续支持中国的正义立场。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总统爱德华·贝奈斯在会议上指出,对伪满洲国的承认将为今后的国际关系埋下隐患。

这场持续的外交抗议在国际舆论中引起了广泛关注。《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主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大篇幅报道。美联社驻日内瓦记者约翰·帕尔默在一篇深度报道中写道:"这场外交危机正在重塑战时国际秩序的格局。"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