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笔记33:从江歌案看曹家灭门血案,陶谦究竟冤不冤?

北方丽人书千年 2024-09-10 03:01:50

东汉初平四年(公元193年)的初秋,曹嵩带着一家老少四十多人和一百多辆满载辎重的大车,在五百名甲胄鲜明的军士护卫下,正在向兖州行进。

此时暑气已尽,秋高气爽,曹嵩的内心充满喜悦与自豪。

他是带着全家去投奔儿子曹操的。

这个儿子虽然任侠放荡,但成年后真是让人刮目相看。他不仅在混乱的局势中脱颖而出,不久前更是剿灭了黄巾军余部,文臣武将纷纷投奔,曹操威震山东,成为令天下瞩目的实力派。

不久前,儿子派泰山太守应劭来接父亲曹嵩,让他带着全家一起来兖州,从此再不必担心战乱纷攘了。

曹嵩一行路过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对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友好。陶太守不仅亲自出境相迎送,还专门摆了两天宴席,临行前更是派出了一支500人的部队,由都尉张闿率领,护送他们......

曹嵩客气了几句,就欣然接受了。

他心知肚明,陶谦对他如此刻意结好,都是因为自己实力强大的儿子曹操。身在变幻莫测的乱世,谁不想有个强大的靠山,关键时刻能够保平安、得救援啊!

曹嵩内心充满骄傲,他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份示好。

这一日,曹嵩一行来到华县和费县之间,突遇倾盆大雨,他们只能就近到一处古寺投宿。古寺不大,勉强能住下曹家众人,曹嵩便命张闿带着军士歇在两边走廊下。

大雨滂沱,廊下无遮,士兵们衣衫尽湿。而秋夜寒凉,大家冻得瑟瑟发抖,顿时怨声载道。

张闿召集手下几个头目悄悄商议道:我们本来就是黄巾余党,被迫投降陶谦,也没有得到啥好处。眼看曹家这么多车辆辎重,必然金银财宝无数。不如我们将曹家人都杀了,带着财物再去山中落草,你们看如何?

几个头目全都拍手赞同,随即他们趁着风雨未息,便动手杀人抢劫。瞬息之间,曹嵩一家老小就被斩尽杀绝,唯有奉命前来接人的泰山太守应劭死命逃脱,他无法对曹操交差,便投奔袁绍去了。

兖州这边,曹操还在翘首盼望家人的到来,还在梦想着阖家团圆、被父亲夸赞的美好场景。终于,当应劭部下逃生的士卒回来禀报,曹操当即哭晕在地。

再醒来的曹操,咬牙切齿地将陶谦视为杀父仇人,随即聚集人马,浩浩荡荡向徐州杀来,他声称要杀尽徐州城中百姓,以报父仇!

与陶谦关系不错的九江太守边让亲自率兵来救,被曹军杀退;当初捉放曹的陈宫,专门前来劝曹操,说这事儿不怪陶谦,罪魁祸首是张闿。但曹操根本不听,还是满腔怒火地杀奔徐州……

人在徐州的陶谦,只觉祸从天降,内心充满焦虑,更充满委屈憋气。当两军阵前,陶谦与一身缟素的曹操相见,陶谦忍不住为自己辩解:

“谦本欲结好明公,故托张闿护送。不想贼心不改,致有此事。实不干陶谦之故。望明公察之。”(我本来是想跟你结好的,所以才派张闿专程护送。谁想到那张闿太坏了,才有此事的。这真的跟我没关系啊,还请您认真分辨……)

陶谦说,曹家的灭门血案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这纯属张闿的问题,曹操报仇也应该去找张闿!

但他的解释辩解让曹操大怒,当即下令进攻……

陶谦到底有没有责任,他冤不冤?

从小说文本看(真实的历史有两种记载,有的干脆就说是陶谦派人杀的),陶谦主观上肯定没有杀曹父一家的想法,相反,他还主动想要结好曹操,所以才派兵护送,以保他们平安。

然而,张闿却是陶谦派出去的,他明知道张闿是黄巾军归降的,但他还是给予了张闿充分信任,派他去执行这个任务。结果张闿辜负了陶谦。曹家灭门血案当然不是陶谦的本意,但他必须为此承担一部分责任。

但陶谦似乎不这么认为。

所以,血案发生后,他根本没有派人去向曹操解释、道歉。不仅如此,在曹操面前,他更是声称“实不干陶谦之故”——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

没有丝毫歉意,没有一点自责,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这样的陶谦,让我想起了发生在两千年后那桩轰动民间的血案。

一个寻常的中国女孩去日本留学,她有一个同样来自中国的闺蜜。有一天,闺蜜不堪分手男友的纠缠,跑来跟她同住。之后数日,男朋友带着刀闯进女孩家,闺蜜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那男朋友就挥刀砍向女孩......凶手被抓伏法后,痛失女儿的母亲将怒火指向血案的直接关系人、女孩闺蜜,并开始了漫长的声讨与诉讼。因为,侥幸生还的闺蜜事后对女孩母亲并无愧疚,且在种种言辞之间,表现出一副“与我无关”的冷漠态度……

这是差不多妇孺皆知的江歌案。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隔着两千年的岁月,曹家灭门血案与江歌案有着种种相似之处。

与普通女孩不同,陶谦号称是“仁人君子、忠厚长者”,可惜,他不仅识人不明,事后更是缺乏担当,百般推诿责任,连句基本的道歉都没有,太让人失望、愤怒了。

曹操兴兵找他报仇,他也不算太冤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