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去工业化,一刀裁到大动脉!现在政府正动用25亿英镑挽留中资

小白来说财事 2024-12-13 15:52:44

“关注”我,更多精彩抢先看

曾经,英国用钢铁和蒸汽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成为世界工厂的代名词。然而,今天的英国却连维持一座高炉的能力都捉襟见肘。中资企业敬业集团顶着7000万英镑的压力接手英国钢铁公司,仅仅三年后却再也扛不住,直接宣布撤资。

英国政府紧急丢出25亿英镑的补贴企图挽回,但这样的“救命稻草”真的有用吗?从全球最强的工业国,到今天连一块钢板都难以自产,英国的钢铁行业到底经历了什么?

2019年,英国钢铁公司陷入破产危机,5000名员工和相关产业链上的2万个岗位岌岌可危。英国政府慌了,四处寻找买家救命。此时,来自中国的敬业集团恰好有在海外布局钢铁业务的计划。经过短短半个月的尽职调查,敬业集团以7000万英镑接手了这家“病入膏肓”的企业。

当时,英国政府以为“救世主”终于到了,不仅保住了3200个工作岗位,还看到了设备升级和生产恢复的希望。然而,这份短暂的乐观很快被现实打脸。三年后的今天,英国钢铁公司不仅没有起死回生,反而连续巨额亏损,最终让敬业集团也无力回天。

从辉煌到没落,英国钢铁为何不堪一击?

英国的工业话题绕不开撒切尔时代的私有化改革。1980年代,英国政府把包括英国钢铁在内的大批国企推向市场,试图通过市场竞争提高效率。然而,私有化的结果却是巨头垄断和成本削减。1990年代,英国钢铁的核心资产被荷兰、印度等外资企业接连收购,成了名副其实的“打工仔”。

再加上金融危机和脱欧的冲击,英国钢铁的处境更加雪上加霜。脱欧后,钢铁出口到欧洲不仅要支付额外关税,还失去了原本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亚洲市场的激烈竞争让英国钢铁的价格毫无优势。

工业没了市场,成本却高得离谱:环境治理、能源价格飙升、设备老化等问题像一根根稻草压垮了英国钢铁最后的脊梁。这座曾经为英国工业革命立下汗马功劳的高炉,到了今天,竟然成了英国经济的累赘。

中资接盘,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

2019年,敬业集团的收购被誉为“中英合作的新篇章”。接手后,敬业集团花大力气进行设备升级、管理改革,还对工厂实行满负荷生产模式。英钢的年产量从220万吨提升到接近巅峰的460万吨,生产成本也大幅下降。

但问题在于,这种“满负荷”模式根本无法长期维持。英国本土需求有限,钢铁产品只能大量出口。而出口的关税成本高昂,让原本就微薄的利润变得更加难以为继。同时,英国政府的环保政策进一步压缩了钢铁行业的生存空间。

于是,短短几年间,英国钢铁从2021年的4950万英镑亏损,一路飙升到2022年的4.084亿英镑。这种烧钱的模式,让即便财力雄厚的敬业集团也不得不选择撤资止损。

25亿补贴,英国政府的最后一搏?

面对中资撤退的危机,英国政府开始慌了。毕竟,英国钢铁不仅仅是一家企业,它还是英国“最后的高炉”。如果连这座高炉都关停,英国将彻底丧失钢铁自主生产能力,成为五常中唯一一个无法自产原钢的国家。

为了挽留敬业集团,英国政府决定动用25亿英镑的“绿色钢铁”资金进行补贴。然而,这笔钱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先,这25亿只是杯水车薪,根本无法补齐英钢每年数亿英镑的亏损。其次,英国钢铁面临的环境、能源等结构性问题,并不是补贴能够解决的。而且,英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本就捉襟见肘,拿出这笔钱无疑是饮鸩止渴。

工业空心化,英国的自我埋葬

如果说英国钢铁的衰败是因为企业经营不善,那整个英国工业的空心化则是一场“自我埋葬”。1980年代后,英国选择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放弃了制造业的核心地位。

这种“去工业化”的路径,让英国在短期内享受到了金融泡沫带来的经济繁荣,却为长期发展埋下了隐患。金融危机之后,英国发现自己已经没有了真正的工业竞争力。今天的英国,不仅钢铁产业奄奄一息,连汽车、化工等传统工业也面临全面衰退。

可以说,英国钢铁的今天,正是整个英国工业的缩影。一个曾经引领世界的工业强国,最终成为全球产业链的“边缘角色”。

写在最后

有人说,英国钢铁的破产不仅是企业的问题,更是国家战略的失败。靠卖资产、搞金融,换不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今天的英国,已经没有足够的工业基础去支撑自己的经济。即便政府拿出25亿英镑补贴,也不过是延缓了衰败的速度,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敬业集团的撤资,只是英国工业衰退的一个注脚。工业化时代,英国是全球的领跑者;后工业化时代,英国却成了最先掉队的国家。有人说,英国的工业化就像一场“离家出走”,而这次钢铁的撤退,或许是它彻底回不了家的标志。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