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算一条简单的数。
2023年,广州小学入学27.2万人,较2022年多了约6万人,达到适龄入学人数的峰值,并在2024年迎来拐点,入学人数开始骤减。
图源:南方都市报
峰值过后,因为比起拐点更值得重视的是,拐点之后的入学人不是缓慢下降,而是快速减少至约11万人左右。缓慢下降可以逐渐调整,但一年增加6万,然后连续两年后又回到原点,并且持续下降到11万左右,这样的剧烈波动对于教育部门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
短期内必须大幅增加学位,对财政而言是很大的压力。学位加上去后又在短短两三年内迅速砍掉,并且是砍掉更多,更是难上加难。
我们说回中考。可以推断的是,小学入学高峰的9年后,也就是2032年,很可能也将会是广州市中考人数的峰值,其后呈现下降趋势。
几年前,广州市参加中考的人数在9万左右,今年已经增加至13万(实际毕业生在16万以上),并且会在未来8年内持续增加。2032年,今年小学入学的27.2万人,因为各种原因(尤其是“劝退”)打个八折,参加中考的人数也会达到21.8万。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援引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陈爽在今年十月份的发言:“今年广州增加了超1万个高中学位,全市普高招生计划达80416个,约占报考人数的62%,较去年提高5.6%。”
如果按照届时21.8万的中考人数,加上今年62%的招生计划来算,则2032年全市需要有13.52万个高中学位,比现在增加55000个!
这五万多个高中学位的的增加值哪里来?参照今年新增的1万个学位,那就是公办+民办+综合高中+中外合作办学。其中,公办和综合高中用的都是公家资源,必然是香饽饽,今年1100个综合高中计划100%录满,公办计划也在补录100%录满,并且分数线不低。
但是,公家资源总是有限的,尤其是赶上这几年大环境不咋滴。尽管已经很努力了,新校区哐哐一顿建,各区也在挤牙膏搬地要求本区区属高中稍微扩招一丢丢,哪怕只是二三十个也好。但对于巨大的学位缺口,公办补充依旧是杯水车薪,剩下的只能够是民办补充,噢不,应该是民办+国际来补充。
所以,民办学位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
上图是我在今年志愿填报关键阶段的分析文章:《不是开玩笑,第四批真的可以大胆报》中的数据分析。当时我就认为民办将会遇冷,只要你能接受民办,大胆报根本不慌,招生计划落实后更坚定了我的想法,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最后的结果也印证了我的观点。在第四批录取结束后,官方通告是这么描述的:
民办高中(不含公费班)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录取最低分数比2023年普遍下降,总体计划完成率为63.55%(其中民办为64.95%、中外合作为52.25%),剩余计划为6220个(其中民办计划5320个、中外合作计划900个)。
而在补录结束后,官方通告是这么说的:
78条普通高中补录计划完成率100%,民办普通高中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补录志愿填报热度不高。
民办都遇冷了,中外合作办学更是一言难尽。上个月我就写了一篇概况,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点开看看,这里就不展开了。
相关阅读:《国际课程录取情况概述与展望》
接下来十年,“公办挤牙膏,民办扛大旗,国际凑个数”大概就会是广州市高中阶段录取的主旋律。
即将扛大旗的民办高中,一方面将迎来黄金时代,另一方面也卷得离谱,改日再深度聊聊我眼中这些民办高中的发展。
一边是广大家长们希望高中录取率有所提升(或者至少保持稳定),一边是客观存在的适龄学生人口的变化曲线,二者注定是矛盾的,换谁做都难,注定是个要被骂的岗位。
咋办?一方面竭尽所能,调动名校集团资源,新建、复建学校,后期把部分给小初的资源给到高中,利用好社会资本(民办)的力量,我们应该看到相关部门的努力。
另一方面适当地减少一下分母(暗地里让部分人不参加中考),在数据上粉饰粉饰(把中外合作办学纳入中考招生计划,30万一年的民办高中学位招他个1000人),录取率只统计招生学位(而不是实招人数)占中考人数的比例等等,也能够理解。
作为家长和学生,就不要逃避现实了,自古以来,有生物存在的地方就有竞争,想过得更好就要竞争得过别人。你可以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唯独抱怨毫无用处,事物的发展不因你的抱怨而有丝毫改变,你只能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