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词中的西塞山究竟在黄石还是湖州?

这个评趣事 2024-11-06 18:54:52
唐张志和《渔歌子》词中西塞山的地理问题——基于时代与意象的理解湖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尚平

自宋代开始,关于张志和词中所写的西塞山位置出现争论,尤其是在明清,分歧更为明显。关于古代的这种认识分歧,后世学者都有关注。

一、争议的由来

当代学人中竟陵子(《西塞怀古温诗篇》,1989年5月1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李全修(《张志和〈渔歌子〉考》,《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5期)主张在湖北黄石;

余方德(《〈渔歌子〉和西塞山考辨》,《湖州师专学报》1999年第3期)、柯平(《张志和词中西塞山考辨》,《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主张在浙江湖州市南。

有关中学语文教材的注释中也有类似观点(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中最后一首收录了该诗词);如今在互联网上仍有争议,如知乎上“西塞山前白鹭飞的西塞山在哪里”,以跟帖的形式,讨论还在延续。

本文思考的角度——西塞山诗的时代与意象

观点:古代诗词中的西塞,至少有三四处,其中长江之滨湖北黄石的西塞山最为著名,为具体实指;若从虚指来看(西面的小山、军垒),则也有描写四川、襄阳地方的诗歌存在。张志和《渔歌子》词中的西塞,如果按照实地来看,从唐代文献角度来印证,只能落在湖北,如果从虚指来论,从逻辑上也有在湖州的可能。小地名的西塞山存在是可能的,但湖州说缺乏唐宋文献的直接支撑。主张此说的学者多从其他四首《渔歌》中所言及的地名来推测的。所以,单单就地理论地理,这个问题是个争议不休的问题。能不能从西塞山诗歌的发展以及意象类型的角度来审视:古代人心目中最突出的西塞山是什么样的,它应该在哪里?我认为湖北西塞山的诗歌发展所形成的意象比张志和《渔歌子》中跃动旷达要丰富地多,而且《渔歌子》的意象和格调在张之前已经形成于湖北西塞山,而且被唐宋人所公认。明清异议蜂起,但如果片面认为《渔歌子》中的西塞为湖州,自然会窄化、甚至曲解诗歌史中的西塞意象。

二、材料的梳理、列举

唐 代

唐宋代诗文中最有盛名的西塞山在湖北黄石。中国现存第一部国家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记录的西塞山,即为湖北黄石西塞山。

除了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最有名的诗可以算是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西晉樓舩下益州,金陵王氣漠然收。千㝷鐵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囬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爲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

由于西塞山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关系王朝兴替,且其矗立于舟楫往来的长江之滨,为当时人所熟知。受到刘禹锡影响,大江东去,苍茫萧瑟的意境是一大类(李全修先生在《黄石文化简史》中对刘禹锡诗作了重点赏析)。如晚唐著名诗僧齐已《过西塞山》。《过西塞山》空江平野流,风岛苇飕飕。残日衔西塞,孤㠶向北洲。边鸿渡汉口,楚树出吴头。终入髙云里,身依片石休。但张志和《渔歌子》一词出现,使得西塞山的诗歌意象有了很大的突破,有关西塞山诗的数量激增,格调多样,知名度进一步提升。李全修先生在《黄石文化简史》中有一节,篇目即为“诗歌之山”,对西塞山诗歌有较详细介绍、赏析。

实际上在张志和《渔歌子》一词之前,也在刘禹锡之前,已有陶岘、李白并未局限于西塞山萧瑟军垒的意境,而是赞美秀美风景、抒发旷达心怀的一类西塞山诗歌。陶岘《西塞山下回舟作》匡庐旧业是谁主,吴越新居安此身。白发数茎归未得,青山一望计还成。鸦翻楓叶夕阳动,鹭立芦花秋水明。从此舍舟何所诣,酒旗歌扇正相迎。实际上在张志和《渔歌子》一词之前,也在刘禹锡之前,已有陶岘、李白并未局限于西塞山萧瑟军垒的意境,而是赞美秀美风景、抒发旷达心怀的一类西塞山诗歌。李白《流夜郎至西塞驿寄裴隐》扬帆借天风,水驿苦不缓。平明及西塞,已先投沙伴。回峦引群峰,横蹙楚山断。硃冲万塾会,震沓百川满。龙怪潜溟波,候时救炎旱。我行望雷雨,安得沾枯散。鸟去天路长,人愁春光短。空将泽畔吟,寄尔江南管。除了西塞山萧瑟军垒、秀美跃动、旷达舒展外,中唐诗人韦应物也未忽略其独特的山水相接的雄奇之美。

《西塞山》(韦应物)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满。所以,唐代诗人描摹西塞山也便出现了混合型的意象(感叹兴亡与隐逸旷放),以罗隐《西塞山》诗为代表(此诗中的地理仍更接近于湖北西塞山)。

《西塞山》呉塞当时指此山,呉都亡后水孱颜。岭梅乍暖残妆恨,沙鸟初晴小队闲。波阔鱼龙应混杂,壁危猨狖正姧顽。会将一副寒蓑笠,来与渔翁作往还。暂且搁置张志和词中西塞山所指,此后长江边的西塞山也有了秀美跃动的意象。与张志和词相近的是五代前蜀韦庄的《西塞山下》,从韦庄《浣花集》中的这首诗前后排列的诗所指示的地点都在湖北(庐山东林寺、齐安郡、夏口),可见,这首诗中的西塞山为长江边的西塞山。

《西塞山下作》西塞山前水似藍,亂雲如絮滿澄潭。孤峯漸暎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爨動曉煙烹紫鱖,露和香蔕摘黃柑。他秊却棹扁舟去,終傍蘆結一菴。

唐代五代

因此,晚唐五代时期,湖北西塞山的诗歌意象十分丰富,且偏向于秀美旷达。如王周,有《西塞山二首》。

《西塞山二首》(今謂之道士磯即興國軍大冶縣所隷也)之一西塞名山立翠屛,濃嵐橫入半江靑。千尋鐵鏁無由問,石壁空存道者形。

宋代

因此,北宋大文豪苏轼仿写了张志和的词,在地理上对应为长江西塞山。

苏轼《东坡词》(四库全书版)(真子漁父云:西塞山邊白鳥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蒻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此語妙絕,恨莫能歌者,故增數語,令以浣溪沙歌之,或刻黃山谷。)西塞山邊白鷺飛,散花洲外片㠶微,桃花流水鱖魚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隨到處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认为张志和《渔歌子》词为长江西塞山,并在《入蜀记》中对西塞山的独特月色进行了极富深情的描写。十六日。過新野夾,有石瀨茂林,始聞秋鶯。沙際水牛至多,徃徃數十爲群,呉中所無也。地屬興國軍大冶縣,當是土産所宜爾。晩過道士磯,石壁數百尺,色正青,了無竅穴,而竹迸根,交絡其上,蒼翠可愛。自過小孤,臨江峯嶂,無出其右。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辞》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飛者”。······是夕,空江萬頃,月如紫金盤,自水中涌出,平生無此中秋也。

南宋道教南宗创始人白玉蟾,曾作《武昌怀古十咏》,其中一篇《西塞》亦引用张志和字句,显然也认为长江西塞为《渔歌子》之西塞。西塞落盡桃花水滿湖,西山西塞長新蒲。斜風細雨今如許,靑笠綠簑誰又無。聖主龍飛邦有道,醉仙睡到日高梧。何時堯舜無巢許,我也人呼黏壁枯。由上可知,显然在唐代、宋代湖北西塞山诗歌意象包括了张志和《渔歌子》的类型,绝大多数人很自然认为张志和所言的西塞山,即为长江边之湖北黄石西塞山。

然而,异议也出现于南宋。

1、南宋祝穆《方舆胜览》卷4,安吉州条下:西塞山,卽慈湖鎮道山磯詳見張志和注。······張志和,郡人,自稱煙波釣徒,又號元眞子。有漁父詞云: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靑箬笠綠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蘇軾撰[宋]王十朋注[宋]傅藻撰紀年錄《集註分類東坡先生詩》;

西塞風雨(次公此張志和事也西塞乃湖州礠湖鎮道士磯也)斜風細雨到來時,我本無家何處歸,仰看雲天真篛笠,旋収江海入蓑衣。

这种异议的记录形式很怪异,将湖州与道士矶慈湖镇连用,可见对于湖北西塞山的否认并不理直气壮。

明代的国家总志中的记录与唐宋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认为西塞山在湖州。

明李賢等撰《明一统志》卷四十,湖州府条中就全然认为是湖州:

西塞山:在府城西二十五里。唐張志和詩,西塞山邊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明清的江浙方志,大多沿用此说。

个人观点

仅仅从张志和《渔歌子》一首词来讨论西塞山的文化影响力,是狭隘了,而且容易陷入纠扯不清的口水仗中。通过梳理,黄石西塞山也是名胜之地,白鹭飞、绿蓑衣的意象在此前已经存在于西塞山的诗歌中,唐宋的大批著名诗人都持这一看法,如陶岘、李白、僧齐已、苏轼、陆游、白玉蟾等,而且西塞山的诗歌意象不仅仅是秀美旷达,还有萧瑟苍茫,雄奇壮美。

我个人觉得,我们得尊重历史,尊重自己的文化,对身边和已经在诗歌史中被咏唱了千年的西塞山要有尊重和自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