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的桑弘羊之问真的无解吗?国强与民富应该如何抉择好?

浅浅地看下历史吧 2024-12-14 14:31:28

我们都知道,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武德非常充沛的一个时期。

汉武帝作为一个励精图治 渴望建立不朽功绩的皇帝,一直想着要动用军事手段,驱逐匈奴,开拓西域等。

自古以来,打仗就是在打钱。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来说,每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对外军事战争,都会极大消耗金钱和各种物资。这需要要求朝廷拥有良好的财政情况,方才得以支撑下去。

而对于当时的汉王朝来说,光靠农业税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汉武帝便想着通过盐铁专卖来解决这一问题。

然而,就在这时他的一个叫作桑弘羊的大臣,立马向其提出了三个著名的问题,被后世不少人称作是无解之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擅长心计的桑弘羊

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财政大臣,其是洛阳当地的一个商人家庭里。可能是家庭遗传基因的缘故,桑弘羊从小就拥有强大的心算能力。

在十三岁的时候,他便以“心计”能力强大,得以入侍宫中,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

纵观桑弘羊的仕途经历,其在财政方面替西汉王朝提出了多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和经济措施,如盐铁专营、均输平准等,这些政策为西汉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

他通过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一系列政策,有效地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西汉王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桑弘羊的经济政策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不满。特别是他推行的盐铁专营政策,虽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但也给百姓带来了一定的负担。此外,桑弘羊在推行政策时也采取了一些强硬手段,使得一些地方官员和商人对他产生了反感。

在汉武帝还在的时候,有皇帝老儿的撑腰,所以桑弘羊还算推行得比较顺利。

但随着汉武帝的驾崩,而新皇帝又十分年幼。朝政大权被直接落在了以霍光为首的几个辅政大臣的手中,向来深得汉武帝信赖的桑弘羊也在其中。

这几个辅政大臣并不心齐,各有各的想法,彼此之间的矛盾很大。

当时,汉武帝经过一番长时间的南征北战之后,虽然在军事上频频取得胜利,但老百姓也被弄得怨声载道。

赋税负担急剧上升,生活陷入困境。物价上涨、粮食短缺等问题频发,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面对这么一种情况,霍光力主要改革汉武帝时期所留下来的旧政,抚恤民生。而桑弘羊却支持继续深化武帝恩威并重、武功四夷的大业。

霍光身为大司马、霍去病的弟弟、昭帝皇后的外祖父,以外戚的身份统领内朝,是辅政集团的中心。

而桑弘羊无论资历还是功劳,都比霍光有威信,尤其是他主持了盐铁、均输平准等财政政策后立下大功,在朝堂中的人脉根基深厚,自然不服霍光。

所以,双方谁也不服谁,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权力争夺。

很快,双方的矛盾在一场盐铁会议上,激化到了极致。

二、桑弘羊之问如何解?

桑弘羊此前,所推行的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被批评为“与民争利”,并且受到了很多儒家集团的全盘否定,甚至视其为百姓疾苦的根源。这些儒家集团主张重农抑商,抑制末业。

面对儒家集团的咄咄逼人,桑弘羊也不甘示弱,坚持认为自己做这些政策是对抗匈奴、维护稳定的经费来源,是济世救民的良方。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桑弘羊之问。

桑弘羊一共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都非常简单,那就是如果不进行盐铁专卖的话,那么国家日常运转的钱,从哪里来?

如果没有财政没钱,一旦遇到战争和灾荒这样的紧急事情时,又应该怎么办才好?

如果国家不在财政方面,形成对于地方的绝对压制的话。那么如果这些地方出现割据了,又应该怎么办才好?

这就是著名的桑弘羊三问,面对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那些之前夸夸其谈的儒家学者们,一下子就哑火了,不知如何反驳好。

只能顾左右而言他,从仁义道德等方面,进行避重就轻式的谴责,不敢正面去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桑弘羊这三问并不负责,其他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矛盾点来进行的,那就是究竟是要国家富强,还是要民生安乐?

用现在的话语的话来讲,那就是究竟是要大国崛起,还是要小民尊严?

针对这个问题,古今中外无数的能人,已经对此反复讨论了无数遍了。但依旧没有一个十分精准的,且令人信服的答案出来。

也正因为如此,桑弘羊之问素来被冠以了无解的名号。

事实上,桑弘羊的这三个问题之所以无解,主要在于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答案。

应该更加倾向于大国崛起,还是更加倾向于小民尊严,这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答案。

不能够过于教条主义地倾向于某一方,而是要学会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来因时制宜比较好。

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处在某一种重大的危难的时候,就需要更加倾向于大国崛起这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将财富集中到国家和政府的手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劲往一处使。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有日本入侵这么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危难。这时候就需要,国家和政府将财富集中在手中,用于抵抗和驱逐日本侵略者。

再比如:在建国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和万分紧急的国际局势。

新中国要想在国际上站足脚跟,就必须集中力量,将有限的财富集中在一起,用于搞重工业和国防建设,以及其他的重要领域。需要尽快将两弹一星这样的护国神器给搞出来,避免国家再度被帝国主义入侵。

反之,当国家没有面临某种特别紧急的危难,整个社会相对稳定和谐的时候,往往会更加需要倾向于小民尊严这一方面。

国家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去让富于民,让底下的老百姓在一个合理的规则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各显其能。

政府机构什么都不用干,只需要好好充当良性社会秩序的守护者就行了。

一旦有一些不怀好意的老百姓尝试通过非法的手段来进行竞争的话,就动用国家强制力,来让其就此付出代价。

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哈耶克的无形之手,自然会让老百姓在良性竞争中,变得越来越富,越来越强。民生会逐渐兴旺起来,国家也会因此而受益颇丰。

比如: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我国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展起来的。

那时候,冷战进入尾声,国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已经把两弹一星给搞了出来,暂时没有外敌入侵之忧,只不过民生和经济比较差。

故而,就需要国家让富于民,改革国有企业,让私有企业得以蓬勃发展起来。同时,推出各种措施,来维护整个市场的良性竞争,减少市场壁垒。

就这样经过几十年的时候,整个社会蛋糕被越做越大,迅速使得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在这一过程中,或许存在着分配的问题,但总体每一个人都从中获得了或大或小的利益。故而整个社会比较稳定和谐,欣欣向荣。

所以,对于国家治理来说,究竟要充当社会和市场秩序的守护者,让富于民;还是要通过国家强制力,集中财富和力量来干大事?

这个问题向来没有标准答案,身为国家的管理者应该灵活变通,通过自己对于局势的判断,宽猛相济,不过分一味地倾向于某一方。

让我们回到汉朝的例子中来,在汉初的时候,整个国家经历了秦末大混战之后,百废待兴,即便是汉高祖刘邦也连六匹毛色一样的马儿都凑不出来。

外面的匈奴虽然时不时侵略边境,但顶多只是抢劫一番,不会长驱直入的。所以,其算不上是十分紧急的危难。

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第一要务就是赶紧发展经济,发展民生。所以,便有了文景之治的无为而治,让富于民,整个国家采取极低的赋税来减少农民负担,统治者层面也各种勤俭节约。

就这样经过了几十年发展后,民生逐渐变好了起来,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的国库也十分充盈。

一切看起来十分美好,但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机。一方面外面的匈奴越来越嚣张,越发肆无忌惮地侵掠边境;另一方面内部民生经济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繁衍出了许多兼并土地的豪强。

如果这时候再继续执行文景之治那时期的清静无为政策的话,所发展出来的社会财富,必将会越来越被这些地方豪强所侵夺,导致国家和民生双难。

所以,与其让这些社会财富沦落到地方豪强势力的手中,不如将其集中上收到国家去。然后,汉武帝在利用这些收上来的社会财富,去对外军事打击匈奴,对内打击地方豪强,扩大国家领土和对外影响力。

到了汉武帝晚期,由于没有把握好这个度,导致民生再度凋敝。这时候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讲,应该再度让富于民,发展经济。

三、盐铁专营应不应该废除?

但对于盐铁专营是否应该废除的问题,笔者个人认为是不应该的。

盐铁专营作为一项间接税收政策,确实在农业税之外,实实在在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而且这些所增加的收入,本质上是从地方豪强手里收来了。

因为对于盐铁这样的必需品,如果国家不实行专营的话,也会被各个地方豪强所垄断。

故而,盐铁专营相比于农业税这样的直接税,其对于民利的损害是会小很多的。

汉武帝后期之所以会出现那么严重的经济凋敝,民生下降,主要的锅还是应该扣在汉武帝身上,是他自己开战争开得太频繁,且各种大造宫殿,耗费了太多钱。而不应该扣在盐铁专营这项政策的头上。

如果汉武帝能够及时罢手,见好就收,同时不要大造宫殿,贪图享乐的话,好好地将盐铁专营所收上来的钱存在国库。

需要的话,再拿去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如此一来,就会更加的国泰民安了。

【结语】

总而言之,在这次大辩论之后,霍光虽然干掉了政敌桑弘羊,而且也将盐铁官营给废除了。

但盐铁官营作为一项在封建背景下,比较优秀的间接税收制度并没有因此而结束,而是在往后的历朝历代中延续下来。

而且桑弘羊所提出的那三个问题,也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当今各个国家的头上,依旧给各个国家的领导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