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108人起义,反贪官不反朝廷,接受了招安后,去征讨方腊。最终伤亡十之八九,宋江、卢俊义等首领侥幸未死,最后却被朝廷给毒死了。
《水浒传》毕竟是小说,作者这样写,也是为了讽刺明初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的史实。而真实的历史,则可能比小说还残酷。
清朝末年有个叫俞万春的,续写了《水浒传》,取名《荡寇志》。这本《荡寇志》历来被认为是反动文学,污蔑农民起义的。但从小说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经历来看,《荡寇志》其实比《水浒传》真实性要高。
首先,俞万春出身于官宦之家,生于乾隆末年,死于道光末年,即1849年,就是太平天国起义前的一年。
俞万春没有见过太平天国起义,但在他活着的时候,两广地区已遍地是天地会起义,俞万春的父亲是地方官,所以俞万春也曾跟着父亲到处镇压农民起义。也正是因此,在他的笔下,对于官兵与农民军的交战写得要比施耐庵要真实得多。
在俞万春笔下,梁山好汉们最终是被张叔夜为首的官军、各地的团练、同为绿林中的陈希真等人联合镇压的。这一点也和《宋史》有一定的吻合之处,当然,与后来的太平天国起义更为相似,尤其是结局。
太平天国起义后期,正如宋江,节节败退,失败已是必然。在天国灭亡后,除了洪秀全侥幸病死外,他手下的一帮将领们要么战死、死于内讧,要么被湘军、淮军俘虏,惨遭凌迟。其中,死于凌迟的最多,如著名的林凤祥、李开芳、石达开、陈玉成、张乐行、陈坤书,洪仁玕等,连幼主洪天贵福也难以幸免。
而在《荡寇志》中,官兵攻入梁山后,梁山此时大部分将领已战死,以宋江为首的三十七人被俘,被押解到京城,一齐绑赴市曹,凌迟处死。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宋江侥幸逃出后,却被两个渔夫贾忠贾义擒获。作者意在讥讽宋江的假忠假义。
说到此处,可能又有人说作者在污蔑农民起义。其实不然!
如果说《水浒传》是英雄史诗的话,《荡冠志》无疑是一部较为现实的作品。在有清一代,凡是农民起义失败后,无不血流成河,重要首领也无不是惨遭凌迟。从白莲教到天地会,再到太平天国,以及各少数民族的起义莫不如此。
宋江有无征方腊,没有历史记载。但宋江等人被张叔夜所擒,却是有历史记载的。《宋史·张叔夜传》记载: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可见,宋江的投降是船只被焚、手下被抓,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被迫投降的。而在这种情况下投降,和主动接受招安并非一回事,也不可能受到朝廷重用。
清朝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兵败投降的,一般也难免一死,比如石达开在大渡河投降后,被骆秉章所杀;苏州八王献城投降后,仍被李鸿章屠杀。
所以,按照清朝人的思维,宋江不管是被俘,还是兵败投降后,其实结局都是死。至于历史上的宋江是怎么死的,没有可靠的历史记载,但绝不可能是征讨方腊后,被毒死。宋江和方腊的实力本不在一个级别。更大的可能是在投降张叔夜后,被朝廷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