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过去,你还记得高考神作《赤兔之死》吗,它的作者现状如何?

司徒昼 2024-06-09 08:31:28

文|小雨淅淅

编辑|司徒夜

又是一年高考季。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直以来都是这场“战役”的核心。

要想从中一骑绝尘,其难易程度可想而知。

23年前,曾写下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蒋昕捷,其光环绝不亚于“文理科状元”。

纵使他的分数,远不及一本的录取线。

后来,他被学校破格录取,并给了他再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于是乎,凭借一篇高考作文实现人生逆袭的他,也正式走上了属于自己的阳关大道。

那么,无人不知的他,后来的处境究竟如何呢?

1、一骑绝尘

《赤兔之死》这篇文章的创作,包含了很多的偶然因素。

2001年的高考考场上,蒋昕捷在拿到语文试卷之后,先看了看作文的题目。

在得知是以“诚信”为主题后,他便重头开始做题了。

就在他做到现代文阅读的时候。

他因“紫燕耀武,赤兔越空”这几个字,瞬间有了灵感。

“赤兔”,于他而言,是个非常熟悉的朋友。

由于蒋昕捷外公是《广播书场》的忠实听众,所以年幼的蒋昕捷耳濡目染地听了许多评书。

虽然那时只有四、五岁,但“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让他对经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在兴趣的驱使下,他先后熟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

还求贤若渴地去堂兄家里,读完了《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著作。

而《三国演义》正是他听的第一部评书。

于是乎,他将老朋友“赤兔马”作为故事的主角,写到了试卷上。

以“赤兔听闻关羽被害而悲鸣而死”引申出关羽的诚信。

洋洋洒洒地完成了一篇“古白话文”的题材。

由于故事烂熟于心,所以他仅用四十多分钟,便写完了这篇作文。

在他奋笔疾书期间,监考老师成为了他的第一个读者。

多次的驻足观看,让蒋昕捷的内心,有着压抑不住的激动。

但在考完试回到家之后,他却失眠了。

或许是过于兴奋。

又或许是,他在期待着这篇作文给他带来的成果。

在结束了为期两天的考试之后,他和朋友约着爬泰山。

在离家之前,他对父母说:“我的作文肯定会是高分的,你们要留意一下报纸。”

果不其然,他的这篇《赤兔之死》以60分满分的成绩,登上了报纸。

一时间,反响轰动。

就连人民日报也将其做了转载,并配文《创新的力量》。

而蒋昕捷本人也接到了各大报刊的采访。

于是乎,每年的六七月高考季,也成了他的采访记。

2、被特招的“满分”作文

其实,他的这篇文章,在当时并没有直接给满分,而是只给了58分。

但在阅卷组组长何永康决定之后,他给出了60分的满分。

有了《赤兔之死》这篇“古白话文”题材的成功,导致后来的高考,有不少学生模仿这种题材。

但他们并没有蒋昕捷的成功。

有些甚至还被判为了不及格。

而蒋昕捷也被评为了“始作俑者”。

其实,他本人曾表示,不太建议考生尝试这种题材。

相比较“古文体”,他更建议他们在擅长的领域去创新。

因为在高考作文的评判中,语言类型是排在评分最后的。

至于《赤兔之死》为何能拿到满分,或许因为故事的新奇性,立意的高度性。

文章的创新性。

以及那个年代的特殊性。

2001年,是全国统一高考的最后一年。

而那年高考,也是最后一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考试。

所以,作为首个创新型的考生,他能拿到满分,则是基于多当面的因素。

但即便作文拿了满分,蒋昕捷的高考成绩仍然没有很好。

虽然是理科生,但他的理科却很“渣”。

总分527分的成绩,距离540分的一本线,远远不够。

甚至也够不上他所填报的南京师范大学。

但当年,正好首次允许高校降低录取分数线,以招收较为特殊的学生。

而南京正好有三所院校,是“自主招生”的试点。

后来,在学校、教育部以及当地政府的联合商讨下,他被特招入校。

并获得了第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于是,蒋昕捷从一位理科生,凭借作文逆袭成为了211院校的新闻专业文科生。

但这个专业,却让他对“新闻领域”有了完全不一样的认知。

3、“人人劝退”的新闻系

对于自己跨领域填报的新闻专业,蒋昕捷并不是脑子一热。

相比其他对未来一无所知的大学生来说,他在自己的19岁的年龄,对未来的人生规划有着清晰地认知。

在填报志愿之前,他曾对电视媒体、纸媒等领域,有过大量的考究。

尽管许多新闻行业的人曾劝他们不要报考该专业。

但不是所有人都像蒋昕捷这样,可以坚持自我。

曾经有一位江苏的高考状元,立志要报考北大新闻系。

但在他被媒体记者采访完之后,不少人都劝他“千万别学新闻”。

问原因,他们会说“这行业没前途”。

并一一列举了其中缘由。

最终,这位状元真的就听从了旁人的意见,改学了经济学。

或许,在不少人看来,蒋昕捷应该成为像韩寒、郭敬明那样的大作家。

但对蒋昕捷来说,这篇作文,仅仅是让他认知到自己是真的喜欢文学领域而已。

而不是要必须成为作家、文学家等领域的大家。

而这,也是他为何跨专业的原因。

大学毕业后的蒋昕捷,投身于“食品安全类”的报道之中。

至于为什么选择了食品领域,用他本人的话来说,便是“这个领域选择了他,而不是他选择了这个领域”。

他曾在老家的都市报做过实习记者。

其中有一篇报道内容是“肯德基苏丹红”事件。

后来也做过教育记者、环境科技记者等。

但在他之前的职业生涯中,反响最大的永远都是与食品相关的报道。

大概在很多年以前,食品问题就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蒋昕捷也顺应民众,投身于食品安全相关行业。

记者的目的,是挖掘真相。

但真相的背后,往往是一块触碰不得的巨大“蛋糕”。

2010年3月,已经成为《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蒋昕捷,发布了一篇名为《围剿地沟油》的文章。

都说“民以食为天”。

所以,此篇报道一经发布,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

文章中,详细写明了地沟油的来源以及用途。

包括其对人身体产生的危害。

为了确保报道的真实性以及准确性,他还引用了食品领域何东平教授的一组数据。

“目前我国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沟油有200万~300万吨。而中国人一年的动、植物油消费总量大约是2250万吨——也就是说,按照比例,你吃10顿饭,可能有1顿碰上的就是地沟油。 ”

随着文章的反响越来越大,记者蒋昕捷的名声也几近高于满分作文蒋昕捷。

但随着关注的增大,他的名字也逐渐成为了舆论的焦点。

与之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还有何东平教授。

在报道发布之后,何教授收到了各级领导的来电。

就连找上门来的媒体,也高达50家之多。

而核心问题便是出自他之口的“200万-300万吨的地沟油”。

过于敏感的数字,让何教授也坐立难安。

次日,他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否认了自己曾提过类似的言论。

面对教授此举,蒋昕捷再次发文,并以《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为题。

再次严肃地提出了地沟油的危害。

言语间的恳切,也让人对他“媒体工作者”的身份,充满敬意。

与此同时,河南一位调查此类事件的记者,不幸去世。

而不少民众都将蒋昕捷当成了那位去世的记者。

由此便有了“蒋昕捷之死”的相关词条。

有了这件事的前车之鉴,后来的蒋昕捷,也像当初的那批媒体朋友一样,劝他们“千万别学新闻这个专业”。

但身为媒体工作者的他,还是会在自己的简介中写上:

“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干的文字记者的活儿,希望能用笔去代替摄像机还原现场,带给读者最真实的故事和声音。”

不过,后来的后来,蒋昕捷选择了转行。

再次见到他,是在阿里的发布会上。

许是身份的转变,话筒前的他,多了几分商人的稳重。

但同时,依然带着几分文字工作者的坚定。

从阿里公关总监到阿里高管。

他创造了了属于自己的神话。

直到2020年,早已弃文从商多年的他,再次更换了身份。

成为了银泰商业助理总裁。

随后,担任了新零售工程部总监。

或许,18岁的他,在写完那篇“很牛”的作文之后,就已经将命运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无论是记者还是商人,他都能稳扎稳打,不断创新。

从而实现自己清晰的人生目标。

结语

如果没有当年的那篇《赤兔之死》。

如今的蒋昕捷可能会遵从他的专业。

做着程序员的工作,或是在中关村卖着电脑。

但无论如何,他一定会是这群人中最喜欢古典文学的人。

部分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围剿地沟油》蒋昕捷

爱思想|蒋昕捷: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

《凤凰视频》名人高考故事|蒋昕捷:写出文言文满分作文,现成阿里巴巴高管

新华每日电讯|21年前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满分被全国关注的蒋昕捷,现在咋样了?

0 阅读:14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