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王朝建立之初,想采用兄终弟及模式传皇位,可惜最后失败了

梦沉古道 2024-07-20 17:39:31

家天下,更重视的是父子相继的皇位传承方式,兄终弟及更多时候是在位皇帝无子,才做出的特殊选择。由于皇位传承讲究辈分,皇帝无子嗣的时候,往往是过继一个近支的孩子,而非传位给兄弟,这表示自己一脉香火不断。

有一个王朝,从建立之初,就明确了兄终弟及的继位方式,可惜的是最后没有执行下去。这个王朝就是宋朝。

一、黄袍加身后建立帝业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三弟赵光义和一众将领的支持下,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了后周幼年天子郭宗训的天下,建立了大宋朝。

话说这黄袍加身的发明者就是后周太祖郭威,作为郭的部将,赵匡胤算是学到了主子的精髓,依靠兵士的信任,成功夺位。宋代后周的过程,还算平和,没有出现大的流血事件,说明赵匡胤主政比小皇帝主政更受认可。

自唐朝末年开始,拥兵自重成为一种常态,动不动就有人依靠兵权,出来称王称霸的。武人出身的赵匡胤,显然不希望这种情况再度出现。他和其弟光义除了不断消灭地方割据势力外,还通过杯酒释兵权这样的形式,从那些将领中夺回兵权。当然,这些操作也造成了宋朝的武弱,这是后话。总之,宋朝逐步稳定以下了。

二、兄终弟及传承的雏形

在宋朝建立的第二个年,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之母杜太后去世。在她去世前,据说留下了宋朝皇位兄终弟及依据的金匮之盟。

相传,在杜太后临终前,和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主要是周世宗的儿子太小,才给你取得皇位的机会。如果后周有年长的君主,你哪有机会呢?你将来一定要传位给你弟弟。然后让赵普把这些记下来,就形成了金匮之盟。

金匮之盟,真伪难辨。主要是金匮之盟不是在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公布的,而是赵普为了自己的利益,献给宋太宗赵光义的,此时,斧声烛影的故事在民间发酵,赵光义继位后,面对很大的负面影响,赵普属于帮赵光义解围。

金匮之盟最大的一个问题是961年,赵匡胤34岁,出生951年的赵德昭已11岁。赵匡胤的母亲就预测赵家会出现幼年天子吗,咒自己的儿子早死?换句话说,语境和现实情况不符。即便赵匡胤的儿子年幼,还有非常能干的三叔赵光义辅佐,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情况,因此,金匮之盟有些站不住脚。

如果金匮之盟是假的,就说明赵光义是篡位吗?其实,并不能。赵匡胤大概率是传位给赵光义的,而且还有后续的传位赵廷美、赵德昭。

理由1: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氏家族只有赵光义一人封王,封的晋王,并且兼任开封府尹。亲王尹京,几乎就是皇储。赵匡胤实际上就是在树立赵光义“天下第二人”的地位。

理由2:赵光义继位,没有受到质疑,说明他皇位继承人是正当的。赵匡胤作了十余年的皇帝,又是行伍出身,不可能没有支持者,竟然没有听见反对的声音,如果不是正常传位,这将是很不可思议的事。

理由3:赵光义继位后,赵廷美被封王,并兼任开封府尹。赵德昭则接任赵廷美此前担任的京兆尹,并被封为武功郡王。这说明,赵光义确定的法定继承人是赵廷美,而后备继承人则是赵德昭。

理由4:赵光义、赵廷美的儿子和赵匡胤的儿子一样都属于德字辈,都被列为皇子,说明,赵匡胤对待三家的孩子是一视同仁的,赵光义继位初期也是这样的。正常情况下,赵光义、赵廷美的儿子是不能和赵匡胤的儿子一样排德字辈的,尤其赵光义的儿子都是在赵匡胤成为皇帝后出生的,起名字直接换字起就可以,但是赵匡胤并没有这么要求。

这四点说明一个问题:宋朝建立之初,考虑的皇位继承方式是兄终弟及。

三、兄终弟及传位为何会出现

支持兄终弟及传位方式的,最可能的提出者也是杜太后,只有在她眼里,赵匡胤、赵光义、赵廷美谁做皇帝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在智谋上,她更倾向于赵光义。由于她的支持,才会触动赵匡胤传位给弟弟,而后才有后面的传廷美、德昭的说法。

赵匡胤对于传位于赵光义,从他在位时的表现看,是认可的,比如赵光义的亲王尹京和三兄弟子嗣同为皇子等。这符合五代时期的大环境,赵匡胤不仅自己黄袍加身,也见证了郭威的黄袍加身,断断十几年,经历了太多的杀戮和世事难料,赵匡胤肯定会考虑自己身后事。

赵光义被委以重任是必然的,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外人都不可信的情况下,亲兄弟当然可信,而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等事实上和叔叔赵光义比要差很多,考虑到赵光义的手腕,赵匡胤的儿子很难继位。如果硬要传位,容易出现赵家骨肉相残。

与赵光义、赵廷美约定三传皇位,实际就是拉上赵廷美这个中间人,来保证将来皇位回到儿子德昭手中。当然,这是赵匡胤一厢情愿的事。

四、兄终弟及过程中出现的变故

976年,赵匡胤去世,赵光义顺利继位。对于赵匡胤之死,历来存有争议,被其弟赵光义害死的可能性比较大。

这里,实际也和兄弟矛盾有关,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来。赵匡胤试图迁都洛阳,进而最终长安,这是有宋朝的地理条件决定的,由于缺少幽云地区,开封实际上无险可守。从军事层面,赵匡胤的思路没有任何问题,但赵光义极力反对,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反对。

兄弟二人对于迁都问题的看法,不是军事方面的,而是涉及宋朝掌控权的。赵匡胤要迁都是觉得开封已经被赵光义控制,唯有迁都,才能摆脱三弟的影响。赵光义则不想失去自己的大本营,由此,引发双方矛盾。

而赵匡胤有迁都想法的这一年就是976年,也就是说赵匡胤之死,很有可能和迁都有关系。甚至有可能赵匡胤已经对赵光义不信任,失去了传位的想法。赵光义决定反击,想办法害死赵匡胤。

赵光义继位之初,也是按照兄终弟及模式,对待廷美和德昭的,廷美也有了亲王尹京的名号。赵光义是有履行兄终弟及的诺言吗?显然不是,继位之初,他要稳定局面,必须要装和演,否则的话,无法平息舆论。

作为和赵家渊源颇深的赵普走出来,和赵光义共同弄出来一个金匮之盟,以杜太后的角度,让世人服气。赵匡胤在厉害,也要讲孝道,母命难违,又有证人记录,属于证据确凿。

在局面巩固后,赵光义逼迫赵德昭自杀,同时,罢免了赵廷美开封府尹的职务,降为涪陵县公,后赵廷美在38岁病逝。更离谱的事,赵光义还诋毁赵廷美谋反,甚至说廷美是其父和乳娘耿氏所生,进一步树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他的儿子也由德字辈改为元字辈,只有赵光义的儿子才是皇子。赵家的兄终弟及传位模式彻底失败。

其实,仔细想想兄终弟及模式,在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其一,是个人都有私心。家天下,皇位就是皇帝的家产,有儿子,没有把家产让兄弟继承的道理。皇帝有子,即使智力有问题,也要让儿子继承,这是人之私心。古代皇帝没有儿子,也要过继个儿子继承皇位,就是让自己别断了香火,很少有兄终弟及的,兄终弟及的大部分都是被动的。试想,有皇帝会真心祭祀自己的二大爷吗?情感比父子关系淡不是一丁点。继承皇位的兄弟,也不愿意把皇位吐出来,好位置给自己儿子不香吗?

其二,兄终弟及传着传着就乱了。即便第一、二代可以传承,往后怎么传呢?要是皇帝有十个兄弟,他的儿子还有机会被传位吗?兄终弟及最终会乱,乱的结果就是变成父子相传。就算兄弟同意传,兄弟媳妇同意不,兄弟的儿子们同意不,传着传着就回到兄终弟及。

其三,亲缘关系疏远后已不具备兄终弟及传位条件。兄终弟及传个一代还有可能,传到第二代都没有可能,就是感情不亲了。真正是皇帝意愿的兄终弟及基本都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这感情在这呢,皇帝也愿意传位。同父异母传位的只有少数,堂兄弟间传位基本就不是皇帝的决定。堂兄弟间在普通人家还算过得去,在皇家,其实就已经不亲,不亲,凭啥把皇位给你。

总结起来,赵氏兄弟为了家族的利益,极有可能听从其母的劝告,选择了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但是在执行这个传位方式的过程中,可能兄弟两个都反悔了,最终还是回到了父子相继模式的皇位传承方式。

1 阅读: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