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义乌古刹-再论双林寺之前世今生

支氏渊源 2024-04-26 08:07:11

地處江南浙中的義烏,佛教的肇興始於南朝。《[嘉慶]義烏縣志》卷十八《寺觀》小序曰:「烏雖蕞爾邑,而雲黃、靈峰之勝,緇黃之托蹟素多。」所謂「緇黃之托蹟」,即指佛、道兩教的寺院和道觀。

梁天監十七年(518),西域僧嵩頭陀法師置香山寺,此為義烏有佛寺之始。後續十數年,萊山、本生、雙林諸寺相繼創置。且因本生、雙林兩寺的開山者智者國師慧約、善慧大士傅翕,並在當日名顯於朝,佛教在義烏的影響遂亦大張。此後歷隋唐五代而宋而元而明而清,王朝更迭,滄桑世易。

双林寺

而双林寺之特色,作者例举一二:

一,雙林寺的藏經浩繁

在傅大士生前藏经已頗堪稱富:「大士在日,常以經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閱,乃就山中建大層龕,一柱八面,實以諸經,運行不礙,謂之輪藏。乃立願曰:『登吾藏門者,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勸世有發菩提心者,至誠竭力。能推輪藏不計轉數,是人即與持誦諸經功德無異,隨願獲益。』今天下所建輪藏,設大士像,實始於此。」(見《善慧大士傳錄》卷一)

二,傅大士首创轉輪藏

由于寺中藏經之繁,觸發傅大士創製出了轉輪藏,以助庋藏與研讀之便。「半輪法轉開千藏」,轉輪藏這一奇巧便捷的木製藏經建築,隨之得到廣泛流傳與應用。

梁陳之際,佛教盛行,佛經繁多,時人篤信「誦經千遍,消災免禍」之説。傅大士為解既須誦經,但「或有男女生來不識字,或識字而為他緣逼迫不暇披閱」之難,於雙林寺中創設轉輪藏,以便讀經。傅大士有誓願曰:「有三登吾藏門者,生生不失人身。有能信心推之一匝,則與誦經其功正等。有能旋轉不計數者,所獲功德即與讀誦一大藏經正等無異。」(見釋志磐《佛祖統紀》卷三十二)

轉輪藏外觀似八角亭子,中設木軸,推之可轉動。亭有八門,架分多層,可以藏經,可供佛像。此轉輪藏為傅大士創製,后国内多跟风仿制。

大雄宝殿

三,双林寺声誉之隆

義烏諸多寺院,最負盛名的當屬雙林寺。雙林寺創自梁而歷隋唐五代,至宋代已成江南名剎,規模恢廓,殿宇宏偉。北宋末年,有僧舍千二百餘間,僧眾千人。南宋嘉定間,寧宗品評天下叢林,選出禪宗「五山十剎」,雙林寺列十剎之八。元人稱雙林寺為「浙水東大剎」(胡助《重修雙林禪寺碑銘》),明人則謂「在震旦國中,稱莊嚴第一」(佚名《重建雙林禪寺序》)。諸凡種種記載,皆可見雙林寺往日盛景。史上既曾影響至鉅,寺中藏經之富,亦當駕於一般寺宇。然而由於兵火頻仍,雙林寺屢經毀建,不禁唏嘘不已。

简单罗列,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赐“宝林禅寺”匾额,徽宗大观二年(1103年)赐田十余顷,南宋宁宗把双林寺定为禅宗五山十刹之八。被誉为“震旦国中,庄严第一”,又有“天下第三,江浙第一”的美称。

四,“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

双林寺位于佛堂镇云黄山麓,是弥勒祖庭,“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发源地,由达摩祖师勘基,梁武帝勅建,傅大士开创。据载:傅大士头戴道巾(或道冠),身披佛衣(袈裟),足踏儒鞋,以示其儒释道三教合一之佛法。提出了“儒学为基,道学为首,佛学为心”的思想。所以大士的塑像是顶道冠、披僧服、穿儒履。(维摩禅又称居士禅)。

双林寺新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