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中国第一颗人工心脏。”
2022年8月,王十七登上脱口秀舞台,向观众自豪地介绍着自己。
谁能想到,曾经被重病拖入深渊、靠着药物和氧气,在生死边缘苦苦挣扎的他,竟因这颗特殊的“心”迎来了命运大反转。
而为了维持生命,他每隔8小时就要给心脏充电,洗澡要防水,还不能坐飞机。
这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他又是如何在重重限制下生活的呢?
人工心脏
王十七的人生转折,始于25岁那年。
那时的他,正值青春年华,身体健康,是一名热爱生活的数学老师。
然而,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一次体检,他被确诊患上了扩张型心肌病。
这种病被称为“心脏病中的癌症”,治疗难度极大。
医生告诉他,心脏移植是唯一的根治方法,但供体数量有限,等待移植的过程将极其漫长。
从那一刻起,王十七开始了长达17年的治疗之路。
病魔如影随形,他的病情不断恶化,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他长期依赖药物和氧气维持生命,食欲不振,夜不能寐。
更让他痛苦的是,妻子因无法承受病痛的折磨,选择了离去。
年迈的母亲成为了他唯一的支柱,两人相依为命,共同对抗病魔。
2019年8月,王十七的病情急转直下。心衰导致了肝肾衰竭,医院4次下达了病危通知书。
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医生提出了一个新的建议:植入人工心脏。
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充满了未知和风险。但对于王十七来说,这是他唯一的希望。
他决定勇敢地“试一试”,即使结果未知,他也要为生命奋斗到底。
人工心脏的工作原理,是模拟人体心脏的“四居室”结构。
人体心脏由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组成,其中心室部位的心肌最厚,承担着“泵血”的重任。
尤其是左心室,负荷最重。
血液顺着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全身的路径循环。
当心衰发生时,往往是因为左心室负荷过重,无法有效泵血,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长期植入型人工心脏,就是通过替代左心室的泵血功能,减轻其负荷,维持患者的生命。
其实早在1957年,全球首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就已经实施,但患者仅生存了1.5小时。
1982年,随着技术进步,一位61岁的心衰患者植入了人工心脏后,生存了112天。
但当时的人工心脏还非常粗糙,需要大型空气泵驱动,噪音巨大,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人工心脏技术渐渐成熟。
现有的主流技术是第三代非接触式离心泵,包括液力悬浮、磁液悬浮、磁悬浮等形式。
其中,国际市场上最畅销的产品采用了磁悬浮技术,它的优点是更小型化、更安静、更耐用。
中国也已有三款国产人工心脏获批上市,分别是永仁心、同心医疗和航天泰心。
中国的心衰患者的数量非常庞大,约有1200万之多,其中130万到150万为终末期患者。
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进行心脏移植手术。然而,心脏供体的数量却严重不足。
中国每年只能完成几百例心脏移植,与患者的数量相比,简直是杯水车薪。
许多患者在漫长的等待中离开了人世,还有一些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并不适合进行移植手术。
比如,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移植后会面临更大的排异风险。
而人工心脏的问世,为很多心衰患者都带来了希望。王十七就是这样一位幸运的患者。
当他做出了植入人工心脏的决定后,医生为他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准备。
需要充电的人生
手术前夜,王十七难以入眠,他知道,这将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较量。
他精心地打理了自己的仪容,剃去了头发,换上了干净的衣服。
这既是对最坏结果的准备,也是对生的渴望。他想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这场与命运的博弈。
手术进行了整整8个小时,医护人员用精湛的技艺和无畏的决心,为王十七重新装上了“心”。
当王十七从麻醉中醒来,他发现自己仿佛变成了“被改造的金刚狼”。
身体各处连接着管线,腹部的电线连接着体外的电池,维持着人工心脏的运转。
但令他欣喜的是,他的呼吸变得前所未有的顺畅。
他重新拥有了自主呼吸的能力,那种久违的喜悦,让他热泪盈眶。
但是,人工心脏也给王十七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和限制。
他必须适应“8小时充电周期”的特殊生物钟。
他需要每隔8小时更换一次电池,确保人工心脏的持续运转。
同时,王十七发现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地生活了。
他不能趴着睡觉,因为腹部的电线会受压;
不能靠近电磁炉,因为电磁场可能干扰人工心脏的运行;
不能吃火锅,因为过热的食物可能引起身体不适;不能过安检,因为金属探测仪会误报警。
即使是洗澡这样简单的事情,对王十七来说也变得复杂起来。
他需要对腹部的电线和电池进行严密的防水处理,电池要装入专门的防水袋,腹部的电线要贴上防水膜。
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否则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
但王十七并没有被这些限制所吓倒。他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适应新的身体状况。
为了增强心肺功能,他坚持每天快走5公里,隔天骑行15公里。
由于人工心脏对电磁场敏感,他暂时不能乘坐飞机,出远门只能依靠铁路。
这对他的工作和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但他选择了坦然接受。
并且王十七从未后悔选择植入人工心脏。
因为这个决定,不仅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也让他见证了中国人工心脏产品的突破和进步。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33家医院开展了200多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
令人欣喜的是,国产产品的性能已经非常接近国外先进水平。
最早植入国产人工心脏的患者,已经存活了5年半之久,创造了中国医疗界的奇迹。
王十七的新生活
面对新的生活,王十七选择了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他珍惜每一天,珍惜新获得的生命。即使面对种种不便和限制,他也始终保持微笑。
他常说:“自从装上人工心脏,心里就再也没有压力了,有也是电压。”
王十七深知,自己能够重获新生,是多么幸运和不易。
因此,他决定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帮助和鼓舞更多的人。
他参加脱口秀,讲述了自己与病魔斗争的艰辛历程,讲述了人工心脏给他带来的新生。
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传递正能量,让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可贵,看到希望的力量。
王十七还积极投身于科普事业。他号召更多人了解人工心脏,了解这项可以改变生命的技术。
除此之外,王十七也在努力创造奇迹。
他希望自己的人工心脏能够运转更长的时间,为后来者做一个榜样。
因此,他严格按照医嘱,管理自己的生活,定期进行检查,确保人工心脏的正常运转。
王十七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创造更多的奇迹。
与此同时,科研人员也在努力改进人工心脏技术,希望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福音。
其中,充电技术的突破,是一个备受期待的方向。
如果能够实现无线充电,患者就可以摆脱电线的束缚,生活质量将得到极大提升。
王十七常常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够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再受到充电的限制。
另一个重要的改进方向,是进一步小型化和轻量化人工心脏。
如果能够减小体积和重量,就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组织的压迫,让患者更加舒适。
从长远来看,人工心脏技术必将造福更多心衰患者。
它将为患者提供一个全新的治疗选择,延长更多患者的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心脏手术,人工心脏手术的难度并不算太高。
真正的瓶颈,在于患者的接受度和昂贵的费用。
许多患者因为对新技术的不了解,以及经济上的困难,错失了接受治疗的机会。
希望在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规模化应用,人工心脏的相关耗材和设备成本能够下降。
这样的话,人工心脏将成为心衰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将与药物治疗、心脏移植等传统方法并驾齐驱,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带来更多希望。
结语
王十七的国产人工心脏,见证了科技发展为患者带来的福音。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王十七”,在人工心脏的帮助下,重获新生。我们也期待,人工心脏技术能够不断突破,造福更多患者。生命的意义,在于拥抱希望。让我们一起,为生命喝彩,为科技点赞。
【参考文献】
红星新闻-2022-11-03——《戴上国产人工心脏的“充电人生”:一天被划分为3个8小时 三年没坐飞机》
中国新闻网-2023-11-26——《中国心衰患者已高达1210万 发病率逐年增加》
财经杂志-2023-01-26——《一颗“中国心”至少70万,等待胜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