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版《大决战·辽沈战役》中,对于打锦州的矛盾渲染几乎占了一半的影视资源,这里的矛盾争议长到让我怀疑,当年的辽沈大决战前夕,是否真的存在“打锦州的争议问题”。
先说结论,有争议,但没那么突出。
而且,其实毛主席想要林总攻打的地方,也并不是锦州一座城市,而是北宁铁路山海关至锦州这段长达180公里铁路上的山海关、绥中、兴城、葫芦岛、锦州,也就是我们看东北战场电报中经常提及到的「北宁五城」。
这五城,300多年前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关宁防线。
一、重新进入视角的关宁防线其实东三省这块地方,它本身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一定程度上来说,它属于现代海洋经济城市,与众多北方经济城市相比,东三省的海洋经济属性要远远大于很多沿海城市。
所以,这也注定东三省与华北地区的联系会逐年变少。
但东北的出海口又不多,这导致所依赖的海洋经济又相对疲软,而当地人又极度依赖海洋经济。所以,他更封闭,这几年经济也更颓废。
但以前不一样,在大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东北和华北通过辽西走廊连接起来。在战争年代,这条狭窄的走廊就是王朝脊梁,承担着捍卫王朝国都安全的宿命。
明朝时期初期,徐达奉命在辽西走廊的起始地山海关修筑关城,基本建立起了辽西走廊的第一代军事防御体系。到了后期,随着东北地区女真人兴起,单纯依靠一座关城守卫皇帝北京城已经不太现实,明朝又以山海关为核心枢纽,沿着辽西走廊向东修筑工事,这条新修筑的工事,即我们常常听到的“关宁防线”。
这条防线虽然叫关宁防线,但事实上却并不止与宁远,而是一直延伸到了锦州城东翼大凌河地区。
辽沈大决战前期,注意力就在这条防线上。
二、电报东北战场上的国军,基本上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最后只能猬集一团,守在几个可怜的孤点上。
怎么吃这剩下的三坨敌人,这就涉及到攻坚作战的问题。攻坚就是攻城,无论攻打哪一部分的东北国军,基本上都属于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毕竟,曾经四平城下攻坚失败的一幕,大家不是没有见过。
这玩意,谁一想到都头疼。
攻城作战从来都不是你火力威猛就能顺利突破,这里面虽然没有多少变数,但是呢,守城的优势永远都大于攻城优势。
攻城部队在攻城牺牲的人数,也要远远大于守城的人数。
在冷兵器时代,攻城几乎是所有超一流将领心中的噩梦。攻城作战,多少人为之癫狂,有人因此搏得一生功名,有人为此留下一世骂名。
这样的人,如因涿州守城的傅作义。
又如幽州城下,绕城三匝,却兵败幽州,驴车遁逃的赵光义。
这次兴兵作战,林总希望在北边先打一打,实在不行了再打南边的那条铁路。毛主席恰好相反。他希望东野可以南下北宁铁路作战,甚至跨到傅作义的防区内深入作战。
这也是毛林之间仅有的一点争议,此时还完全不是什么所谓的“打不打锦州的争议”。他们两人所争论的真正焦点是「锦州唐山作战」。
更直白一点,他们之间的争议就是:南下打五城!
在这五字争论中,南下属于第一阶段中最突出的争议矛盾。对于林总来说,百万兵团南下作战必须慎重考虑,大军开拔,那就是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加上此段争议又恰是雨水多发季节,我们大抵也可以理解林总不愿意南下的原因。
作为一位统帅百万大军的大将军,他必须要为部队负责。
所有,南下是东野初期和毛主席最为激烈的一段争论,这段争论持续之间长达百年之久。
南下第一阶段基本争论结束,东野终于决定南下了。
接下来,便到了第二阶段的争议。
那就是“打五城”!
三、最激烈的争锋当东野选择南下作战,北宁线上诸据点战斗打响后,一个并不好的消息传到了东野司令部。蒋介石开始从华北地区调集大军,由海路增援葫芦岛。
虽然仅是增援葫芦岛,可葫芦岛距离锦州的距离实在太近,仅有50公里。林彪对南下作战开始有顾虑,甚至不愿意出兵攻打北宁五城上的最后一个据点「锦州」。
由此,毛主席发来了自东野大军南下后,最为严厉的一封电报:
在五个月前(即四、五月间),长春之敌本来好打,你们不敢打,在两个月前(即七月间),长春之敌同样好打,你们又不敢打。现在攻锦部署业已完毕,锦西、滦县线之第八第九两军亦已调走,你们却又因新五军从山海关、九十五师从天津调至葫芦岛一项并不很大的敌情变化,又不敢打锦州,又想回去打长春,我们认为这是很不妥当的。
这是关于锦州争议的唯一一封电报原文。这并不是一封简单的电报,而是一封训斥电报。训斥的核心是“打五城中的打锦州”。东野南下作战本来十分顺利,北宁铁路上的兴城、绥中、义县诸据点尽数被拔除,仅剩下锦州这一处咽喉要地。
林总的南下大军已经在这条铁路上全面展开,锦州外围已经配置了五个纵队的兵力。
但是,正是由于葫芦岛增兵的问题,林总开始由于,甚至想着北上打长春。这一下子犯了忌讳,百万大军南下再北上,可不是仅仅是说说而已。一来徒耗士气,二来也容易给国军可趁之机。
所以,毛主席坚决不同意北上打长春,命令林总坚定的执行命令,拿下锦州。
这次的争议焦点,真正的情况是打锦州的争议甚至都没有一天的时间,也仅存在了五个小时的时间。比起《大决战·辽沈战役》过度刻画的打锦州争议,可以说是相当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