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津夏坝,一座三线时繁华的军工城,几百亩的厂区已空无一人

忆三线岁月 2024-07-18 14:09:06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记忆,重庆江津夏坝的5067厂便是其中之一。它曾是一座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军工城,然而如今,几百亩的厂区却已空无一人,只剩那斑驳的建筑和寂静的街巷在默默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辉煌的起源

1965 年,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筹备组开始讨论建设清江机械厂。为了找到一个隐秘且适合的厂址,他们多次派人来到夏坝考察地形。那时,国家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建设的工厂必须以防轰炸为主,于是大部分的工厂都选址在青山密林之中。

出于防空的周全考虑,甚至曾设想借助驻重庆的空军飞机到空中盘旋几圈来观察厂址,可最终因经费问题而无奈取消。无奈之下,考察组只能用两瓶老白干,邀请一位当地村民到远处的山上,站在高处查看厂址的隐秘度,最后才艰难地决定在青江场建设这家意义重大的兵工厂。

1966 年,青江机械厂正式开工建设。当时的条件极为艰苦,时间紧迫,只能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方针进行。厂房刚建起,就马不停蹄地安装并调试设备。无数的建设者们怀着满腔的热血和坚定的信念,在这片大山深处日夜奋战。

艰苦中的崛起

在初建时期,夏坝地区的条件极其艰苦。建设者们住的是简陋的席棚子、干打垒,吃的是粗茶淡饭。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拼搏意志,在包建、援建单位以及驻地部队、民工不懈的努力下,一排排厂房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不仅如此,还建有完善的配套设施。职工宿舍为辛勤工作的人们提供了休憩之所,招待所迎来送往各地的客人,电影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子弟学校让孩子们接受教育,食堂提供着温暖的饭菜,医院守护着人们的健康,商店满足了日常的需求,大礼堂则是举办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1971 年,基础建设工程基本竣工,当年就进行了设备安装和生产调试,1973 年全部竣工,正式投入生产。

军工的辉煌

青江机械厂隶属于五机部,从其军工代号 5067 便能看出其重要地位。作为一家高射炮配套兵工厂,国家二类大型企业,它拥有 1500 多名在职职工。职工来源广泛,有援建单位过来的技术员和职工,有转业军人,有民工营的积极分子,还有符合条件的当地知识青年。

由于军工背景,招工制度相当严格,政审要查清上五代,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时期,出身问题至关重要,上六代是地主出身一律都被拒之门外。

青江厂的安保工作也极为严格,厂区与生活区分离开来,生活区设施齐全。而生产区内,为防止敌特破坏,进出检查相当严苛,警戒线内还有士兵巡逻。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青江厂主要生产 59 式 100 毫米高射炮,54 式 122 毫米榴弹炮,66 式 152 毫米加榴炮,130 加农炮等军品。70 年代到 80 年代,我国为备战为指导思想而进行扩军,再加上中越边境还击战和后来的老山战役,军品订单源源不断。靶场的炮声、运输车进出的杂吵声、工厂机器的轰鸣声,共同奏响了青江厂的辉煌乐章。

时代的变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局势发生了变化。老山战役后,我国迎来了难得的和平环境,再加上美苏冷战的形势改变,我国的国家环境逐渐明朗,中央领导的建国方针从军事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1985 年开始,我国进入大裁军时代,军品订单逐渐减少,工厂运营出现困难。为此,国家对三线产业进行大调整,允许部分兵工厂转向民用,青江厂亦响应祖国号召,转而生产民用品。

苏联解体后,我国的国防压力减轻,90 年代开始对国有工业进行大调整,将隐藏在山区的兵工厂迁往城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运营成本等诸多因素,青江厂也不得不向城区靠拢。2001 年,青江厂搬迁至鱼洞,与平山厂和双溪厂组成了大江厂,据说现在主要生产汽车配件。

落寞的今昔

2003 年晋江厂和江钢厂搬迁后,再加上 1997 年破产的造纸厂,夏坝镇也就此退出工业时代。曾经热闹非凡的青江场,如今人去楼空,千亩的厂区寂静无声。那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职工宿舍,如今门窗破旧;曾经熙熙攘攘的商店,如今大门紧闭;曾经庄严的大礼堂,如今也变得破败不堪。

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记录着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见证了无数人的青春与梦想,奉献与拼搏。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记忆。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片土地会以新的姿态重新焕发生机,但曾经的辉煌与荣耀,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青江场,这座曾经繁华的军工城,将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我们珍贵的回忆。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