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峻教授:IVUS引导药物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疗效优于血管造影

小雁的记事本 2024-06-04 02:20:49

在ACC.24的Late-Breaking Clinical Trials Ⅴ专题中,来自韩国的一项研究比较了血管内超声(IVUS)与血管造影引导下药物球囊(DCB)血管形成术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效果。本刊特邀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峻教授深入解读。

背景

DCB在股腘动脉疾病血管内治疗后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关于使用IVUS是否可以改善DCB的结果,仍然存在不确定性。

方法

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试验比较了IVUS引导和血管造影引导下DCB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效果。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IVUS引导(n=119)或血管造影引导(n=118)血管成形术。主要终点为12个月一期通畅率。

结果

IVUS引导DCB治疗组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引导组(83.8% vs.70.1%,P=0.01)(图1),同时临床相关的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术(92.4% vs. 83.1%,P=0.045)和持续的临床获益增加(86.6% vs. 74.6%,P=0.030)。IVUS组预扩球囊直径较大(5.0±0.9 vs. 4.5±1.1 mm,P<0.001),后扩球囊压力较高(11.8±3.6 vs 8.9±2.7 mmHg,P<0.001),术后最小管腔直径较大(3.90±0.59 vs. 3.71±0.73 mm,P=0.028)。

结论

IVUS的使用显著改善了DCBs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结果,包括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和免于靶病变血运重建。这种改善可能是由于通过IVUS评估指导下的DCB术前和术后病变优化实现了更大的术后最小直径。

专家点评

谢峻 教授

血管内DCB治疗已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在外周动脉疾病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获益。既往研究表明,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相比,IVUS提供血管腔内多维度信息在指导血管内治疗中更具优势。然而在外周血管疾病,尤其是股腘动脉的DCB治疗方面,IVUS的潜在优势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为此,该多中心研究纳入了237例症状性股腘动脉疾病的患者并随机分为IVUS引导组(n=119)和血管造影引导组(n=118),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既往疾病史、临床表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且均接受了DCB血管成形术。手术过程中,IVUS引导组使用的预扩球囊和后扩球囊直径和压力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引导组,且IVUS引导组术后的残余狭窄也明显减轻,侧面反映出IVUS在扩张球囊选择方面可提供更精准有效的信息。研究的主要终点事件是一期通畅率,随访12个月后发现IVUS引导下DCB治疗的通畅率明显高于血管造影引导(图1,83.8% vs.70.1%,P=0.01)。并且,IVUS引导组次要终点事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图2,92.4% vs.83.0%,P=0.03)以及一期通畅患者比例(图2,89.1% vs.76.3%,P=0.02)均高于血管造影组,提示IVUS引导DCB对股腘动脉疾病治疗具有持续的临床获益。在对一级通畅率进一步分析后,发现相比于血管造影,IVUS引导在处理股腘动脉TASC-II C/D型复杂病变更具有价值(图3,84.8% vs. 58.7%,P=0.002)。

该研究有力支持了IVUS引导下DCB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疗效优于血管造影引导,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理论依据。IVUS可准确描述病变特征,如长度、直径等,为球囊选择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有利于球囊与血管壁更紧密的贴合。IVUS引导组中预扩和后扩球囊直径和压力均高于血管造影组,然而更大的尺寸也可能导致血管损伤并发症,该研究尚未披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此外,该研究中纳入患者数仍较为有限,可能存在诸多偏移,未来需纳入更多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验证该结论。

图1. 主要终点事件一期通畅率评估

图2. 次要终点事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以及一期通畅患者比例评估

图3. 病变分型的一期通畅率评估

来源:412-16 - Comparis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guided Versus Angiography-guided Angioplasty For The Outcomes Of Drug-coated Balloon In The Treatment Of Femoropopliteal Artery Disease. Presented at ACC.24.

声明: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了解最新医药资讯参考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果该信息被用于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来源:《国际循环》编辑部)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