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很专业,很多人就认为他是靠专业赢得了赏识。
这是不对的!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在追随刘邦之前,他曾经投靠过项梁叔侄,并“数以策干(影响)项羽,羽不用”。
投靠刘邦之后,他先是被夏侯婴举荐,后又被萧何举荐,但都没有结果。他是估计萧何等人“已数言上,上不我用”之后,才逃走的。
在这个过程中,他会吝啬展示自己的专业吗?
应该不会!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换句话来讲,就是他讲给刘邦的“汉中对”的那些内容,在此之前应该是跟萧何等人全部都讲过的。
否则,怎么可能让夏侯婴“悦之”,让萧何“奇之”。
否则,萧何也不会有那么大的信心地向刘邦推荐他的“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则“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而且,我们也可以相信,萧何在韩信逃跑之前对他的举荐也不会是轻描淡写的。“汉中对”的那些内容,他一定也会转述给刘邦,但“上”依然“未之奇也”。
为什么?估计是:
⒈推荐人的推荐力度不够。
韩信一无资历,二无背景,三无人马。他说的话想引起刘邦的重视,没有萧何那样“以走相逼”的担保,是起不了作用的。
⒉韩信的专业能力已经超出了刘邦的欣赏力,更不是萧何等人的转述能够让刘邦理解的。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我们看哪些人能自带迅速得到刘邦欣赏的能量:
⒈像卢绾这样天生就生在“罗马”的人。
卢绾与刘邦同村,又出生在同一天,双方父亲的关系就很好,俩人又从小就形影不离,所以是非同一般的“相爱也”。
因此,这种人得到刘邦的宠爱有天生的资源,“出入卧内,衣被饮食赏赐,群臣莫敢望”。
萧何、曹参、夏侯婴等等这些人也都是这种情况。只不过他们在刘邦心中的位置有圈层上的差别,卢绾最靠里,萧、曹等人则“至其亲幸,莫及绾”。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⒉像陈平这样天生味儿近的人。
陈平和刘邦的出身背景差不多,都是贫穷之家。而且癖好也差不多,不事生产,好交游,没有道德上的洁癖。干盗嫂贪污这样的事儿的时候,可能也从来都不会有心理上的障碍,而且脑子活,性格有弹性。
所以,刘邦只和他谈了一次,就喜欢得不得了,“拜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负责对诸将的监督考核)”。
郦食其去见刘邦的时候,也是自称“高阳酒徒”,图的就是这种酒混子对酒混子的味儿近。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⒊像张良这样出身好,又能和刘邦的“超我”达成契合的人。
首先,“五世相韩”的出身对于张良来说不只是一种身份上的光环,更是一种号召诸侯的实际生产力。沛公入关之前,就得张良之力,“下韩十余城”。
另外,刘邦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痞子,他还有军事上的天分——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
这种军事上的天分就是对刘邦“本我”的升华,是一种智慧和精神上的更高的存在。他需要这个层面上的激发者和知音,张良就是这个人。很难得。所以,他也会给张良额外的尊敬。
更何况张良还有为人上谦恭、平和的征服力。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那么韩信呢?
以上资源都没有,相当于资质、履历、臭味上的全空白。所以当他提建议的时候,估计项羽和刘邦连倾听的心情都不会有。
他的专业呢,为什么也没有入项羽和刘邦的法眼?
我的估计是:
水平太高,方法太奇,已经超出了项羽和刘邦的认知范畴,落在了他们思维的盲区里。而且运作中的出神入化的水平,是只能在具体的战场环境中观摩的,提前讲不出来。
韩信专业思维的独特性,首先不在于战略认知的高度。譬如“汉中对”中他对项羽的评价,陈平等人也说过。所以,刘邦接受起来也很快。
他战术落实的奇特性,倒是古今罕见的。譬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阵”等等。这里边的有些东西,如果提前讲出来可能都会被当成疯话、胡话(譬如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背水阵)。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那么,萧何为什么能最先识得韩信呢?
因为萧何是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高管。他向上能对接刘邦的战略目标,向下要解决最后一公分的技术问题。这正好与韩信“眼高手奇”的思维特色相匹配。所以,他不需要看韩信的简历,就能识别出韩信的价值(估计“驱市人而战”就最能对萧何的胃口,因为这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案例)。
不过在此之前,他们都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夏侯婴,是夏侯婴在刀下救了韩信,同时提拔他做了治粟都尉。这个岗位负责粮食生产,属于萧何主抓的后勤板块,所以才能够有他们相互了解的机会。
图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络删除
因此,历史上能够像韩信这样出头的人很少,他很侥幸!
如果在刘邦那个时代,面对刘邦都那么难出头,换一个时代、换一个领导会更容易吗?
所以,谋出头的人一定要在表达上降低自己的专业水平,把它放到领导能听懂的位置,或许会让你更容易被赏识……
另外,感谢科举!感谢高考!感谢公考!它们给了诸多像韩信那样,什么也没有的才子,提供了一条还可以暂时不看推荐人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