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境内曾经轰轰烈烈地开展过一场“学大寨”的农业运动,山东省的枣庄市也不例外。
1959年11月,为了能够改善当地土地贫瘠的糟糕状况,当时的枣庄市政府修建了周村水库;随后,为了方便周围村庄的用水,1975年,当时的枣庄市委书记王润斋拍板,决定继续进行周庄水库周边的灌溉配套设施和田地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从周边村庄里征集了许多农民人力前来干活。
这天,王润斋书记来到工地上巡视,看到了一位老农手脚麻利,垒起来的石砖又快又整齐,便过去和他搭话,没想到这位老农年轻时竟然就是他们村里的泥瓦匠,村里大部分房舍都是他盖出来的。
看到老农如此能干,王润斋“动了心思”。入夜,王润斋主动拎着炒鸡和酒,来到工棚里请老农喝酒,而当老农看到眼前这个“中年人”虽然不明身份,可竟然愿意如此诚恳地向自己求教泥瓦工作,就也豪爽地答应了下来,两人吃着炒鸡,喝着王润斋带来的酒水,在工地上聊起了家常,一聊就到了深夜……
一、走上革命之路或许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大多数人都没听过“王润斋”的名字,可是,在枣庄,王润斋的名字却在老一辈当中家喻户晓。这位带领着枣庄的经济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的市委书记,有着“枣庄新时代奠基人”的美称,更在枣庄的土地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难忘记忆。
1923年5月,王润斋出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西张店村里的一户农家当中。当时的西张店村积贫积弱,加上动荡的时局,都让王润斋的童年过得十分清苦,不仅从小就要跟着父母干农活,家里更是家徒四壁,王润斋只有依靠着父母省吃俭用地多年积攒,才给他勉强凑足了一笔学费,送他去高小念了书。
当时,革命的风已经吹到了山东,在高小读书的几年当中,王润斋慢慢接触到了不少共产主义的新思想,那些“平等”和“自由”如同春风化雨,逐渐滋润了这个少年的内心。
1938年,日寇占据泰安,不少乡亲被迫背井离乡,年轻气盛的王润斋则和几名同乡一起,选择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运动当中。由于早就和中共中央有所接触,加上革命的“不服输”精神,王润斋很快就得到了不少山东当地共产党员的认可和接纳。
1939年春,在同乡刘汉文的介绍下,王润斋顺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在加入共产党后,王润斋更加坚定地走上了他的革命道路。1940年8月,在中共中央的安排下,王润斋前往泰安地委干部培训班进行深造。在这里,王润斋更为系统地学习了如何发动群众,如何组织革命工作,年轻的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成长,开始独当一面起来。
4个月后,就在1940年12月,王润斋开始正式担任起了泰安县一区各救会会长职务。他在当地组织领导了数次抗日救亡的行动,更是在抗日队伍抵达泰安时,带领人民群众为抗日队伍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为山东省的革命事业做出了不朽贡献。
1943年,王润斋在中央的安排下离开了各救会,转身进入了当地的政法机构当中工作,并先后担任了不少公安及政法机构职务:
当时,日寇伪军横行,特务汉奸频频,王润斋凭借着自己的智慧揪出革命队伍中的“败类”和叛徒,大力整顿当地治安,广泛发动群众打击日伪敌特,成功保卫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
根据后来的资料披露,王润斋先后担任过莒沂县公安局局长和县委委员、滕县专署公安处处长、山东省公安厅警保处处长、山东省委政法部副秘书长、秘书长等等职务,在政法岗位上,留下了一笔又一笔不朽勋章。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之后,王润斋也和其他无产阶级革命先辈们一样,投身在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
二、周庄水库再建设1971年8月,王润斋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来到了山东枣庄市,担任市委书记一职。
彼时的枣庄市和国内许多三线小城市一样,破旧、落后、无数产业百废待兴;而和其他城市不同的是,枣庄有着十分复杂的地形地貌——
由于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的边缘位置,枣庄市的地形处于东北高、西南低的状态,同时拥有着山地、平原和洼地,再加上当地的气候温差大,四季变化明显,自然灾害频发,这让枣庄当地的农业和工业都发展得格外缓慢,粮食产量更是在全省数据中垫底,许多老百姓辛苦一辈子,到头来仍旧要被迫面临“吃不饱”的窘境。
实际上,早在1959年11月,枣庄市就在当地的西泇河上游修建了周村水库,并于1960年成功竣工蓄水;
然而,王润斋在进行实地调查时,却发现,这个水库尽管很大地改善周边土地灌溉的情况,但由于水库面积有限,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一些和水库距离较远的村庄就无法享受到水库带来的福利,当地的村民们仍然在过着“靠天吃饭”的艰苦日子。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王润斋很快召开了相关会议,针对当地亟需解决的“粮食问题”,枣庄市政府决定由市农业局牵头,在周村水库旁边大搞基础农田水利建设,修建相关的配套灌溉设施;
同时,枣庄市政府还在水库边重新规划了一片区域进行整地开田,让老百姓“有田种、有地耕”,起码能做到自给自足,“旱涝保收”。
当时,国内正掀起一股“学大寨”的积极风潮,人民群众对于农田耕种有着极大的热情,因此,王润斋的提议很快得到了当地民众的积极响应。
从1975年的冬天开始,周村水库旁边出现了一片声势浩大的“农建”场面:
尽管枣庄冬天的温度已经降到了零下,可是人民群众的热情却丝毫不减。有很多年轻气盛的青年甚至只穿着单衣单裤,就扛着锄头铁锹等工具来到了工地上,他们热火朝天地干着活,还打出了“早晨四点半,带上两顿饭,白天干不完,夜晚加班干”的激昂口号。
为了早日建起新田,枣庄市周边村落的大家搬的搬、抬的抬,有负责挖坑的,有负责填土的,还有妇女儿童们专门为工地的农民们制作供应伙食,连不少头发已经花白的老人都走出来,在工地上帮忙做些零碎活计,大家都在为了修建新工程而不遗余力地忙碌着——
三、优秀的老泥瓦匠这天,王润斋和几名政府工作人员一起来到了周村水库附近巡视。看到工地上大家的激情,王润斋十分感动,他当即要求后勤部为工地上的大家烧上一锅热腾腾的姜汤驱寒;同时,他更是带头走进工地,撸起袖子开始帮着泥瓦工们搬起了石块。
那些石块都是石匠们按照标准严格打造,又沉又大,王润斋搬了一阵,累得气喘吁吁,便在一旁休息。这时,他才发现,负责垒石坝的泥瓦工头发已经花白,可是他把石头一块一块垒上去的时候,既不费劲、也不出汗,垒出来的石坝更是严丝合缝,令人赞叹。
王润斋站在旁边看了一会,忍不住上前搭话道:“老人家,您这手艺真是绝了!”
老人看了他一眼,笑眯眯地点了点头。
有了话匣子,两人很快聊了起来。原来,老人姓张,已经有将近八十岁高龄了,从年轻起就在当地村里当盖房子的泥瓦工,到现在已经盖了几十年的房子,也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一手“好本事”。
说着话,天色逐渐暗了下来。眼看着天要黑透了,温度也逐渐冷了下来,王润斋让工作人员炒了只鸡,又拎了壶热腾腾的酒,等到老人收了工,才拉着老人进了旁边临时搭建的工棚当中。
进了工棚,王润斋表示自己想拜老人为师,学一学老人泥瓦匠的功夫。看到眼前的这个中年人语气谦和,老人也十分高兴,两人就这样坐在工棚里,喝着酒,吃着鸡,聊起了家常。
由于两人素未谋面,老人压根不知道眼前的就是枣庄市委书记,说到高兴处,老人索性挺起胸脯,骄傲地对王润斋说道:“市里头这么大的工程,从古到今都没有过,这是为咱老百姓考虑,是‘百年大计’的工程!咱这活可一点都不能马虎,得比盖房子打地基还要尽心才行,不能让市里头的领导也跟着担心!”
听到这句话,跟在王润斋身后的工作人员忍不住笑道:“你眼前的就是咱们枣庄市的王书记,他是专门过来看看水库修坝工程有什么需要帮忙的。”
老人听到这句话,十分惊喜,当场保证道:“王书记,你放心,这片梯田的质量我包了!除了干活,俺们庄公社书记还叫我检查其他队伍的工程,不合格的我一定让他们返工!”
在老农的指导下,王润斋很快学会了如何检查石坝。在这之后,无论王润斋走到哪里,又负责了什么样的工程,巡视时,他都会看一下石块垒得如何,了解当地的修整情况——在王润斋的心里,老泥瓦匠的那一句“百年大计”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让他更加慎重地对待群众的每一件事情。
四、“一步一个脚印”在王润斋的领导下,枣庄市的水利设施建设圆满完成,当地的粮食连年增收,农村改革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成功。
在这之后,王润斋还带领枣庄市各级党组织,对当地的各种政治思想路线、以及各项政策进行了落实,针对枣庄当地的实际情况,王润斋调整了当地的经济政策,扬长避短,帮助枣庄当地的企业经济发展步入健康、快速的轨道。
在山东各个城市工作的数年时光当中,王润斋不断“走进寻常百姓家”。他关注老百姓日常的“菜篮子”问题,帮助济宁市修建了自来水厂和公共汽车公司,让当地的老百姓们得以过上健康、便捷的新生活;
与此同时,在枣庄工作的日子里,王润斋还帮助当地大力发展煤炭企业。早在周村水库建设之前,王润斋就把目光投向了枣庄的煤炭产业。
在王润斋到达枣庄之前,枣庄的大部分煤炭产业都在滕县,而围绕着煤炭开采问题,人民群众当中也有不少矛盾纠纷;
王润斋了解后,很快向上级做出了提议。1978年1月,在王润斋的建议下,滕县顺利划归枣庄市所管辖,在这之后,当地的煤炭开采情况如何、矿工们工作安全有没有保障、矿区百姓们的生活问题,都成为了王润斋最为关注关心的事情。
1983年7月,王润斋当选中共山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97年12月,已经74岁高龄的王润斋离休。
然而,这位操劳了大半生的老人仍然无时无刻地关心着人民群众的生活,在离休后,王润斋经常在家里关注着山东的新闻,他出生于这片土地,也对这片土地热爱了一辈子。
2008年9月,这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家终于走完了他这光辉灿烂的一生。
在后来人的回忆当中,王润斋为他们留下的最大财富,就是他那“踏实肯干”的精神。无论走到哪里,王润斋都“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带领着山东的父老乡亲们,走出了一条属于“山东特色”的道路。
或许,这就是现在浮躁的社会里十分稀缺的精神吧,只有踏实肯干,才能做出更多的成就,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书籍《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山东编年史第12卷》
书籍《济宁市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济宁党史人物·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