吼孩子,咱们当家长的或多或少都有过,我自己偶尔也会吼孩子几句,吼完就后悔了,怕对孩子影响不好。
(一)
妈妈吼娃的效果越来越差
晓睿上小学二年级了,他是一个非常调皮的小男孩,每到学习的时候,妈妈就很头疼。
妈妈反映:让他写作业,他就说“要去上厕所”;妈妈让他读会儿书,他就说“渴了要喝水”,孩子皮得很,一点儿都不听妈妈的话,还爱跟妈妈对着干。
晓睿妈也觉得很苦恼,她说如果她用正常的语调、语速和孩子说话,只要是不符合晓睿意愿的,统统装作听不见。
只有当她着急了,跟晓睿吼一顿,他才能乖乖听话。
但是后来,妈妈发现这个方法越来越不好用了。
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用50分贝的声音,可以指挥晓睿去写作业,现在,妈妈已经把声音提高到80分贝了,晓睿还在那里优哉游哉地玩手指头呢。
妈妈也知道,经常靠吼来让孩子听话,并不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但她也没更好的方法了。
(二)
为什么许多非要吼一顿才听话?
其实晓睿家并非个案,许多粉丝向我反映:孩子都是要被吼一顿、骂一顿,甚至打一顿才听父母的话。
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教育方式不对。
有些家长可能习惯于使用吼叫,或更严厉的方式来管教孩子,孩子就会逐渐适应这种沟通模式。
他们在内心认为,只有在吼叫打骂的方式下,才需要听从父母的指令。
另外,吼叫可能被许多家长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因为它能立即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家长就会越来越依赖这种教育方式。
第二,孩子想寻求父母的关注和认可。
有时孩子不听话,可能是为了寻求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他们可能觉得只有通过“不听话”才能得到家长的注意。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吼叫可能只是暂时压制了孩子的行为,孩子如果还是没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关注,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下次孩子还是会重复“不听话”的行为。
除了上面2点,有些孩子天生比较顽皮或固执,对于温和的教导可能不太敏感,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总之,孩子靠吼叫的方式来教育,始终不是长久之计。
(三)
3个技巧让孩子更听父母的话
第一招,妈妈先管好自己的情绪,然后才能管好孩子。
失控的妈妈,往往带出来的孩子也很失控。
有一位粉丝妈妈曾经问我,她忍不住总是吼孩子,怎么办?
我说:“你就不能好好和孩子说话吗?”
她说:“我好好跟他说话,他根本就不听啊……”
妈妈和儿子之间的沟通已经存在障碍了,亲子关系也是非常紧张的。
我们作为成年人,首先应该管好自己的情绪,这样家庭氛围就会更加稳定、和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他们更有安全感,才更愿意与妈妈交流和互动。
妈妈的情绪平稳而安全,孩子也能更好地理解妈妈的意图,勇敢地做出积极的回应,亲子之间的互动好了,孩子就显得听话又好管理了。
你不发脾气,孩子就也不发脾气!
具体的方法:家长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来减压,还可以写情绪日记,让自己觉察情绪,慢慢地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第二招,妈妈不要给孩子贴“不听话”的标签。
有的妈妈每天把孩子“不听话”挂在嘴边,这就相当于在孩子身上贴了一个标签—这是一个很不听话的孩子。
孩子总是被父母说如“笨”“调皮捣蛋”“不可救药”,他们可能就会逐渐接受并认同这些评价,从而对自己产生消极的看法,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
孩子被定义为“不听话的孩子”,他们可能会不自觉地按照这个标签来表现,就是成为父母嘴里说出来的样子,甚至会叛逆,表现得更坏。
孩子经常感觉到自己不被尊重,就会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意沟通了,这时候,就算是父母再大喊大叫也不管用了。
所以,我们要用积极的语言给孩子“贴正面标签”,你要说孩子“懂事、听话、是我们的骄傲”,这样孩子才能变成我们期待的样子。
第三招,尊重孩子原有的慢节奏,认同他,慢慢他会向你靠拢。
如果你的家里有两个孩子,同一个妈妈养育,同样的家庭环境,孩子的性格、行为、认知等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别。
我们不得不承认,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而且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进程并非完全相同的。
有的孩子可能在某些方面发展得快一些,而在其他方面就稍微慢一点。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他们自身的节奏,不要过度焦虑和催促。
因为当我们以成人的速度和眼光来看待孩子,而过于着急的时候,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可能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和自信心。
如果孩子的节奏比较慢,而父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耐心等待孩子按照自己的步伐前进时,孩子往往能够更自由地探索、学习和成长,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潜力。
如果你也是个喜欢吼孩子的妈妈,请尽快做出改变,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理解和支持的环境,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良好的心理状态,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