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中国单亲家庭

之桃开心生活 2024-11-29 04:47:29

本文将和大家分享近年来利用各类调查数据针对中国离婚和单亲家庭展开的研究。

我在此所提及的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有所区别。它指的是未成年人与单方父母一同生活和居住所构成的家庭结构。不同于双亲家庭的双系抚育,单亲家庭通常由单亲父亲或者母亲一方承担孩子主要的抚育职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独抚”。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单亲家庭。我们按照单亲家庭的来源,将其区分为丧偶型单亲家庭、离异型单亲家庭和未婚生育型单亲家庭。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单亲父母的性别,把这些家庭分为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

1、全球性的第二次人口转变

从国际层面来看,如今我们所关注的非婚生育型和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增长,与全球性的第二次人口转变现象有关。

所谓第二次人口转变,是指伴随低生育率出现的一系列家庭领域的行为变化。在婚姻方面,表现为推迟婚姻、不婚、离婚和非婚同居的增多;在生育方面,则体现为推迟生育、不生育和非婚生育的增多。

在这些变化之中,与单亲家庭相关的一方面是婚姻和伴侣关系的不稳定性上升,导致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增长;另一方面是生育与婚姻的解绑,非婚生育的增多带来了非婚生育型单亲家庭的增多。

在经合组织国家中,针对18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居住安排进行分析,这些国家平均有17%的未成年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在美国,这一比例甚至超过了四分之一。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目前主要的西方国家中,单亲家庭近年来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是非婚生育。在刚才提到的经合组织国家中,母亲是非婚生育的比例已超过40%。在一些国家,超过一半的生育都属于非婚生育。

刚才讲到第二次人口转变是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中国也不例外。近年来,已有很多研究展示了中国进入第二次人口转变以来在婚姻和生育方面的行为变迁。在这些变迁之中,与单亲家庭相关的有两点。

首先,中国的离婚水平经历了快速上升。在2015年左右,中国的初离婚率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虽然从婚姻的存活率或者持续期来衡量,中国的离婚水平仍低于这些国家,但可以确定的是,与过去相比,中国的离婚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快速上升。

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中国虽然非婚同居变得日益普遍,但非婚生育的现象仍然极少。即便在同居期间有怀孕的情况,绝大多数的孩子仍然是在婚姻内出生或抚养。

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意味着,中国当代单亲家庭的增长主要以离异型单亲家庭的增长为主导。

2、中国的单亲家庭

目前中国的单亲家庭有多少?各种类型的单亲家庭规模有多大呢?很遗憾,目前我们对中国各类单亲家庭的总规模没有确切的数字。由于国内的数据在采集家庭结构方面存在不完整、不全面的情况。但根据可以公开获得的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以及北京大学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估计了18岁以下未成年人生活在离异单亲或丧偶单亲家庭中的比例。

第一个信息是,从80年代至今,我们可以看到离婚逐渐取代丧偶,成为中国单亲家庭的主要来源。

第二个信息是,在2020年左右,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估计,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生活在离异单亲家庭的百分比大约是2%左右。

正因为中国的单亲家庭以离异单亲家庭为主,这也影响到另一个特征,即在中国的单亲家庭中,单亲父亲家庭比较多。这与西方国家不同,在西方国家,主要以非母亲的非婚生育类型为主。

比如在欧盟国家中,89%的单亲家庭都是单亲母亲家庭。但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单亲父亲家庭的占比要超过单亲母亲家庭,其中以父子型最多,其次是母女型和父女型,母子型组合的单亲家庭占比相对较少。

这种局面一方面可能是男性和女性在离婚时争取孩子抚养权的优势存在差异;另一方面也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有孩子的条件下对再婚机会的考量不同所导致。

除了来源和性别差异以外,中国的单亲家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其社会阶层的分布比西方国家的单亲家庭更为多样。中国的丧偶型单亲家庭的平均社会经济地位一般要低于双亲家庭。

但是,在中国,离婚型和非婚生育型的单亲家庭的阶层分布则向城镇中高阶层家庭倾斜。这与西方国家主要以低收入、低学历群体构成的单亲家庭不太一样。中国单亲家庭在人口上的特征,为我们理解单亲家庭中孩子们的处境提供了重要信息。

3、单亲家庭对子女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影响?

在这个方面,欧美国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如果总结这些文献的发现,一个主要的研究结论是,相较于双亲家庭的子女,单亲家庭的子女在短期和长期的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劣势。

比如体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期间的学业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成年以后他们的社会经济成就偏低,以及一些婚育行为的代际传递问题。美国的研究会发现,如果父母离婚,那么子女也有更高的可能性会离婚。如果母亲是非婚生育的,那么女儿也更可能是非婚生育,从而形成某种代际传递的现象。

我们介绍这些研究发现,并不是要给单亲家庭贴一个标签,认为这些家庭的子女就会低人一等。事实上,单亲家庭子女的成就也是呈分布状态的。我们所说的平均是指一种集中趋势,而在这个集中趋势之外,也不乏有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为卓越的人,这是在解读方面我们需要注意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来探讨或者理解,为什么单亲家庭会给子女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劣势,它是通过什么机制形成的。在这个方面,西方国家的研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经验。

第一,在西方国家,离婚和未婚生育通常发生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群中,比如低学历群体、低收入群体。离婚和单亲会让他们的家庭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

第二,我们知道抚养子女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情,需要父母双方的合作。而单亲父母由于缺少了另一半的帮助,又要顾家又要挣钱,难免在监督和照料子女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上有所限制,这也可能会影响到子女的发展。

第三,父母的离婚通常会伴随着较多的家庭冲突,有些家庭冲突和矛盾甚至会延续到离婚以后。这种不和睦的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也会形成打击和压力。

第四,针对我们刚才提到的婚育行为的代际传递现象,父母的婚育行为可能会给子女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比如有研究会发现,孩子如果经历了父母的婚姻破裂,那么他们会影响到他们对婚姻的承诺性。当他们自己遇到婚姻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快想到离婚作为一个选项。

通过刚才的总结,我们可以意识到,单亲家庭对子女发展所造成的劣势是大还是小,会取决于单亲家庭的类型、单亲家庭本身在社会经济阶梯之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他们对于各种社会支持能够获得的可及性。

正因为如此,我们会看到,单亲家庭对子女发展所造成的劣势程度,会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之间、不同的群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一些跨国比较的研究就会发现,在非婚生育型单亲比较少、社会福利比较全面的国家,单亲家庭的子女与双亲家庭的子女的发展差距会相对较小。

4、单亲家庭面临着哪些挑战?

第一,中国的单亲家庭会面临社会观念的压力。因为中国人有强烈的双系抚育偏好,对单亲的认可度比较低。

在很多国家的调查中,会问受访者一个问题:“你在多大程度上赞同在抚养小孩的问题上,单亲家庭能和普通家庭做的一样?”

在对这道题的态度上,中国的受访者认可度最低,只有23%。相比之下,我们看冰岛、丹麦这些国家,有7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单亲家庭能够和普通家庭做的一样。

第二,在离婚的问题上。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发现,有将近九成的家长认为离婚对孩子总是有害。有六成左右的中国家长认为,父母为了孩子,即便婚姻不幸福也不应该离婚。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夫妻不和睦,经常争吵,处在围城内战中的双亲家庭也比单亲家庭更好呢?在我的研究中发现,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在双亲家庭中,如果父母频繁争吵,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不亚于单亲。但是我们国人的观念仍然认为离婚对孩子肯定有更大的负面影响,那么这种想法和观念的氛围,无形中会给离婚的父母和孩子带来额外的压力。

第三,在制度性支持上。西方国家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政策为单亲家庭提供救助和抚育支持。但中国在针对单亲家庭的社会保障上的提供还是相对薄弱和缺乏的。中国的这些单亲家庭如果面临抚育的难题或者经济上的困难,往往要通过家庭的代际支持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四,未成年人在不同的家庭结构中与祖辈同住的比例不同。比如说,我们可以看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与祖辈同住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各类双亲家庭的孩子。尤其是离异单亲父亲家庭的孩子,有将近七成是与祖父母一同居住的。那么在对祖辈的隔代抚育支持的依赖上,

第五,中国的单亲家庭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在离异的单亲父亲家庭中,不仅孩子与祖辈同住的比例最高,祖辈作为这些孩子的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也最高。尤其是与祖辈同住的情况之下,单亲父亲作为孩子主要照料人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家庭。

虽然单亲母亲家庭相较于双亲家庭更可能与外祖父母一同居住,但即便有外祖父母同住的情况之下,单亲母亲作为孩子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仍然很高。也就是说,外祖父母更多的是一个辅助性的角色,并没有代替母亲的照料。

这里我们讲到的性别差异会引申出两点后果。

对于单亲父亲家庭来说,这些家庭的子女更可能面临缺乏亲情陪伴和情感交流的情况。如果对比单亲父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的孩子,单亲父亲家庭的孩子更少参加课外班,不是因为钱的原因,他们这些孩子也更少有家长来辅导作业。他们的亲子交流相对更少,但他们的零花钱却更多,因为父亲会用金钱来补偿他们陪伴的不足。

研究表明,在东亚社会,单亲父亲家庭孩子的发展劣势要比单亲母亲家庭孩子的发展劣势更大和更明显。而这点在西方国家则刚好相反。在我们这个社会,单亲母亲对孩子的投入相对较多,更尽心尽责,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保障。但对母亲来说,尤其是在职单亲母亲来说,这意味着她们要面对更多的工作和家庭的冲突,甚至是事业上的牺牲。

通过比较单亲父母和处在婚姻中的父母,他们感受到的家庭对工作干扰的程度。单亲母亲所感受到的家庭对工作的干扰程度明显高于其他父母群体。她们更可能因为家庭责任感受到自己难以很好地完成工作,或者难以把精力集中在工作上。

这里讲性别差异,其实就是想要强调单亲父亲家庭和单亲母亲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不一样的。

5、中国未来的挑战

如果从20世纪80到90年代,直至到本世纪前十年的离婚数据上看,中国过去的离婚更多的是发生在城市地区、发达地区、中高阶层家庭。那么这些家庭本身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地位资源上的优势,很可能对子女形成了某种补偿效应。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家庭中,即便子女经历了父母离婚,他们最终的社会经济成就未必会很差。

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数据为例。来看那些在80年代90年代经历离婚的人,他们的子女在成年以后的社会经济成就如何。

如果只是单纯地比较离异家庭的女儿和完整家庭女儿最终取得的教育成就,会发现两者基本没有什么差别。但如果比对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再来比较她们的差异。

可以发现,在低学历父母一端,离异家庭的女儿的教育成就还是落后于完整家庭女儿的教育成就。但是在那个年代,这一类家庭的离婚是比较少的。而在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一端,也就是离婚更可能发生的阶层之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类家庭的女儿的教育成就是没有差别的。

换言之,在过去,父母离异对子女发展所造成的劣势,会被巨大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社会阶层差异所弥合。这里我讲的是过去式,即2010年以前的情况。

而近年来已经有研究表明,我国的离婚开始向流动人口、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扩散。我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中也看到了这一趋势。在2010年左右,样本之中的单亲家庭在城镇多于农村,单亲家庭的父母双方都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远高于一般的双亲家庭。但是再看2020年,单亲家庭在农村的比例已经悄然超过了城镇,而单亲家庭父母的教育优势也已经不存在了。

这意味着过去那些具有出身优势补偿的单亲家庭的占比越来越少了,而那些留守与单亲相叠加、贫穷与单亲相叠加的家庭的占比正在上升。因此,我们今天要比过去更关注中国的单亲家庭。

关注什么呢?

首先是单亲家庭的规模和构成的变化。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单亲家庭占比还是比较低的。但随着第二次人口转变的深入,单亲家庭的比例和规模会在未来有进一步的上升,但能上升到多少呢?目前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离异性单亲家庭。未来非婚生育型单亲家庭会不会也在家庭生态中占据一席之地呢?

还有很多孩子,他们不仅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可能之后还会生活在继亲家庭中或者隔代家庭之中。这些孩子在不同家庭结构中的生活变化,目前我们知道的太少了。因此,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单亲家庭的数据采集和研究。

其次,我们要密切关注家庭结构与社会分层关系的变化。比如说,在过去,离婚可以认为是一个中产现象,但随着离婚行为在人口中的扩散,未来它会不会成为一个底层现象呢?

如果它成为了底层现象,那底层家庭又拿什么样的资源来应对“独抚”的挑战呢?我们的社会对单亲家庭还是可能存在偏见的。这种社会偏见会导致对单亲家庭子女不公正、不公平的评价,也会阻碍单亲父母去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

最后,我们要探索并发挥社会政策和社会组织在支持单亲家庭方面的作用。

【文本来源@一席精选的视频内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