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吉林老人救助重庆游客”这事儿,真是像坐过山车一样,剧情反转得让人目瞪口呆。从最初的“好心人反被诬陷”,到重庆警方发布通报,真相终于大白天下。
原来,根本不是什么“农夫与蛇”的故事,而是一起因意外引发的民事纠纷。
现在回过头来看,吉林文旅在事件初期的操作,就显得有些“用力过猛”,不仅没起到好的效果,反而还添了乱。
在这场网络舆论风暴中,吉林文旅的操作,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好人”标签贴得太快,真相却被忽略: 在警方尚未介入调查,事实真相还模糊不清的时候,吉林文旅就急于给老人贴上“好心人”的标签,并进行大肆宣传。这种做法看似是在弘扬正能量,实际上却是在误导舆论,给公众造成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也让后来的真相澄清变得更加困难。“文旅局名义”的补偿,是好心办坏事: 吉林文旅以官方名义补偿老人医药费,初衷可能是为了安抚好人,平息事态。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种做法反而容易被解读为官方已经认定是游客的错,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的偏颇。随着重庆警方通报的发布,真相终于水落石出,之前的舆论导向瞬间反转。面对这样的局面,吉林文旅现在是否感到了尴尬呢?
诚然,我们理解吉林文旅想要弘扬正能量,维护当地旅游形象的初衷,但处理舆情事件,不能只凭一腔热情,更需要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的素养。
在真相未明之前,任何单位都应该保持克制,避免过早下结论,更不能为了追求宣传效果而误导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