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威尼斯
18世纪意大利的绘画艺术是以威尼斯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威尼斯绘画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以出色的色彩艺术而著称于世,18世纪的威尼斯绘画依然保持着这样优秀的传统,并且对同时期意大利诸地的绘画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17 世纪以前,宗教的、神话的或历史的题材一直主宰着欧洲的画坛,即使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也不得不借助这些题材来表现一种新的思想。
但到了 18 世纪,意大利的绘画也与欧洲诸国一样逐渐摆脱了这些题材的羁绊,而从“天上的、过去的” 转入了 “人间的、现实的” 描绘,肖像画、风俗画和都市的场景画日趋兴盛。
同时,以提埃波罗为首的所谓装饰性 “大艺术” (壁画)在委罗内塞的基础之上也取得了就意大利来说的最后伟大的成就。
另外,在绘画技法上除了强调鲜明而细腻的色彩效果以外,还从巴洛克绘画的强烈明暗转向了轻快、和谐和充满生气的表现。
克里奥帕特拉的盛宴
过渡时期的伟大画家克雷斯皮朱赛佩·玛利亚·克雷斯皮(通称罗·西班奥洛,1665-1747 年) 是两个世纪交替时期的优秀画家。
他的绘画直接承续了巴洛克的传统,但他却摒除了巴洛克艺术中的非现实的、虚构性的因素,而是把艺术转向了人间现实生活的表现,特别是对一般下层社会人们的表现。
即使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也把神或天使描绘成人间的形象,使其带有生活的气息,而丝毫不具有宗教神秘主义的色彩。
克雷斯皮的一生大都活跃在波伦亚的画坛上。
朱塞佩·玛丽亚·克雷斯皮
波伦亚是一个具有优秀艺术传统的地方,17世纪这里是意大利美术的中心之一,卡拉齐兄弟最初在这里兴办了美术学院。
克雷斯皮在接受了巴洛克艺术影响的同时也继承了卡拉齐兄弟的学院派的传统,尤其是受到了留多维柯·卡拉齐和库尔乔诺的影响。
但是,克雷斯皮作为过渡时期画家的伟大之处在于对这些传统的继承和反叛,在于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形式来。
他在波伦亚初期的代表作品是《巴拉乔·伯波利的天顶画》,从这幅作品里我们就可以看出,他已经挣脱了波伦亚派的保守主义倾向的樊笼,给当时的画坛吹进了一股新的气息。
他接受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但却在强烈明暗的表现中更多注意了整个画面的柔和谐调的效果。他倾心于威尼斯派的色彩艺术,但却在色彩的处理上带有素朴大方的效果。
这样的情况在1708年的佛罗伦萨的作品《坚信礼》中表现得更加清楚,他已不但在表现手法上显示了一种新旧世纪的过渡,而且直接利用农民和家畜的描写预示新世纪的到来。
《捉蚤子的女人》是他著名的风俗画代表作品,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屋子里,一个上了年岁的女人正坐在床边捉蚤子,题材平凡而庸俗,似乎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
但我们必须看到这幅作品是出现于1709 年左右,在当时的意大利,巴洛克艺术尽管盛极而衰,但艺术依然被宗教和神话的内容充斥着,即使在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诸国,艺术也被宫廷所牢牢控制。
克雷斯皮在这样的情况下把一般贫民的生活引进了艺术表现的范畴之内,他一方面继承了卡拉瓦乔的传统,同时也受到了西班牙 17 世纪风俗绘画的影响。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简陋到极点的房间里和那些粗劣破旧的家具上,反映了艺术家对贫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关注。
他与其他画家作品中出现的豪华宫殿建筑和富丽堂皇的室内摆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克雷斯皮在宗教题材的作品中也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传统。
他的《七个秘迹》的连环画作和《起诉的圣约翰·莱波姆库》几乎不带有丝毫的宗教感情,他笔下的人物和整个画面的气氛充满了世俗气息,难怪当时就有人不承认这些宗教作品。
这些追求现实表现的宗教画和威尼斯等地的都市场景画一样,都是一种启蒙思想在艺术中的反映和在艺术上标志着理性世纪的到来。
从克雷斯皮的绘画技法上来看,他是受到威尼斯画派影响的,他讲究一种轻快的笔触和明亮的色彩效果。
克雷斯皮作为一个过渡时期的画家,在前人传统的基础之上,创作了富有时代感的作品,在 17、18 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艺术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一个怪异的画家马尼亚斯科亚历山德罗·马尼亚斯科(1667-1749 年)是 18 世纪意大利画坛一位作风怪异的画家,他出生在热那亚,年轻时就离开家乡来到米兰学习绘画,他聪敏过人,却生性怪僻。
他曾回过家乡和去过佛罗伦萨、艾米利亚等地进行创作活动,后来定居米兰近 50 年,1735 年回到热那亚后老死在那里。
马尼亚斯科经常喜欢描绘的题材是阴暗的室内、古老的废墟、幽深的森林和奇异的山川,在这些充满着幻想和神奇,甚而带有一点恐怖的环境里集聚着一些吉普赛人、士兵、工匠和修道僧。
《有修道僧的梦幻风景》和《修道院的食堂》是马尼亚斯科两幅著名的代表作品。
在前者,他表现了一种带有虚幻色彩的风景,画面的上半部是一片变化莫测、乱云翻滚的天空,远处的地平线上数缕光线刺人眼目。
画面的下半部是一片高低起伏、怪木丛生的荒野之景,几棵不知名的大树直插云空。
显然,这是一幅非真实的风景描绘,其中的几个修道僧增添了这种神秘的气氛。
在后者,他表现了一座古老陈旧的修道院食堂,它那简朴的壁面和奇异的雕像使观者感到陌生和一种恐怖感,食堂里坐满进餐的修道僧,他们行为粗野,造型荒唐,任何形体比例在这里都失去了意义。
从这两幅作品中完全显示了马尼亚斯科怪异的画风,这在当时是令人无法理解的,尤其是习惯于巴洛克艺术的意大利人对此视为洪水猛兽,竭力反对。
其实,马尼亚斯科这种风格的形成并不奇怪,就时代意义而言,它是对传统的巴洛克艺术的反对,并且认为卡拉齐兄弟的学院派艺术过于拘谨和规范化,卡拉瓦乔的艺术虽然深刻强烈,却亦过于写实而不能予人以刺激。
在这种新旧时代交替的时候,他认为一切传统的艺术观念都应该打破,给艺术予新的表现力,但是,他对本国艺术传统反叛的同时,并未拒绝外国传统艺术的影响,这在他的人物造型上表现得特别明显。
他笔下的那些被拉长了的、扭曲着的人体显然是承续了西班牙格列科的风格和受到了法国版画家乔库·卡洛的影响,而他的作品又给后来的戈雅以一定的启示。
所以,有人曾把他与戈雅相提并论,作为开创近代绘画之风的巨匠。
尤其是他敢于用这些怪异的形式、构图和造型来表现宗教题材的作品,是对“神圣宗教”的一种大不敬,而这正是他作品存在的意义之一。
马尼亚斯科的这种艺术风格不仅表现在他的宗教题材的作品中,即使在他的一些世俗题材的作品中也得到了同样的反映。
他晚年的代表作品之一《阿尔巴洛的游园会》就与他的宗教画风格是一致的。
阿尔巴洛的庭园在当时的热那亚市的东郊,这里风景优雅、气候宜人,常常有一些盛装的绅士淑女和司祭们来到这里游玩嬉闹。
在他画这幅画的同时,法国正盛行着华托式的“雅宴画”,那是用极为华丽的色彩和优美的造型去表现贵族的豪华奢侈生活的。
而马尼亚斯科在表现这一类似题材的时候却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形式。
在色彩上,除了天空或人物有些红、蓝颜色的表现之外,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一种暗绿色的、死气沉沉的色调之中,这里似乎不是“人间的乐园”,而是可怕的地狱。
在人物造型上,他把人体拉长到几乎不可思议的地步,他们奇形怪状,却又故作高贵,这些骄横富有、自命不凡的贵族男女们在他的笔下都成了滑稽可笑的小丑。
仅从这种敢于对贵族嘲弄的气魄上来看,马尼亚斯科就可算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
的确,他的这种风格曾给戈雅、德拉克洛瓦和杜米埃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大师们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威尼斯的绘画克雷斯皮活跃在波伦亚的画坛上,马尼亚斯科活跃在米兰和热那亚一带,他们虽然都对18世纪的意大利绘画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却并未对当时的绘画形成较大的影响。
尤其是马尼亚斯科几乎没有后继之人,同时他们活跃的地方也未形成意大利绘画艺术的中心,然而在18世纪的威尼斯画坛上却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的光荣传统,同时也接受了17世纪巴洛克艺术的影响,并在不懈的努力之中多少保持了威尼斯画派的昔日荣光而且使威尼斯成了意大利绘画的中心,并在国际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地位。
18 世纪活跃在威尼斯画坛上最初的代表人物是塞巴斯蒂雅·利奇(1659 -1734 年)。
他出生在贝卢诺,年轻时来到了威尼斯,他酷爱旅游,性格好动而活泼,他虽然属于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但他的足迹却遍及波伦亚、罗马、米兰和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
他对巴洛克艺术兴趣颇大,但却始终是采取的一种研究和理智继承的态度,委罗内塞对他的影响较大,可以说他是在巴洛克和委罗内寒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样式的。
从他晚期的代表作品《圣库列可利维斯和炼独之魂》中可以看出他的艺术特色。
在这幅作品中具有庞大的构图,飞腾般的动势和过分强调的曲线,显示了巴洛克艺术的影响。
但他并不强调明暗的对比和物体的量感,而使画面尽量带有一种平面的和轻快的效果,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采取了轻松明快和简洁素朴的手法。
这与巴洛克绘画对于体量感和色彩辉煌的效果的强调是有着重要区别的,也是整个 18 世纪意大利绘画和巴洛克绘画的区别之一。
他从1709 年到 1716 年的7年时间中还到巴黎和伦敦从事过绘画创作活动,这对于当时的意大利绘画和欧洲诸国的交流作出了一定贡献。
和利奇同时期活跃在威尼斯画坛上的画家还有乔拉多尼奥·伯列库尼(1675一1741年)、雅可布·阿米科尼(1682-1752年)、乔维尼·伯特斯达·比多利(1687-1767 年)和利奇的外马尔科·利奇(1676一1730年)等。
他们在艺术中的共同特点是继承和发扬了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艺术成就,并受到来自法国的洛可可艺术的影响。
笔者观点在本文中,我们大致了解了该时期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以及创作主题,他们通过独特的技巧和创新的表现方式,塑造了18世纪意大利绘画的风格,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18世纪意大利绘画艺术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些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意大利绘画艺术在风格、主题和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