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沉迷于价格战的国产品牌提个醒,边砍燃油边建厂的日系在憋大招

东展谈汽车 2024-07-28 13:36:32

过去两年,日系车在华销量跌跌不休,三菱已经退出中国市场,斯巴鲁、马自达奄奄一息;到了2024年,连老大哥丰田也撑不住了,今年上半年,以丰田为首的日系三强在华销量集体下挫。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一个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40%的市场继续力推燃油车,销量下滑是必然的。日系三强并非不知道大趋势,但是因为一些骨子里的傲慢,它们终究还是慢了,慢的似乎再也跟不上中国车市的进步了。

转型谈何容易,个人跳个槽还有不适应不成功的时候,何况偌大的企业。在慢吞吞的日系三强里,本田是第一个从燃油车执念里跳出来的。

打扫好屋子再招待客人,这句话放在本田近日的动作上显得非常恰当。近日本田传出消息,将会改造在华的7座燃油车厂中的两家——广州和武汉工厂,这两座工厂释放出来的50万辆产能将全部转型为新能源。

调整之后,本田汽车在华的燃油车产能仅剩下100万辆。砍掉这么多看上去很夸张,但实际上还是保守了,因为哪怕100万辆也过剩。今年前六个月,本田在华销量仅为415906辆,全年预计在80-90万之间。

其它日系厂商的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早在去年11月份,一汽丰田就决定进行大幅减产,泰达工厂开始放长假,全年产能仅为2022年的三分之一。

日产也一样,上个月刚宣布削减10%在华产能,关闭年产能13万台的常州工厂。作为日系三强中最弱的一个,日产正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日系车在华的产能调整是全方位的,并不仅仅体现在乘用车领域。上海日野发动机将于明年进行清算,该公司成立于2003年,主要供应商用发动机,曾经在中国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在也不得黯然离去。

显然,仅靠燃油车,日系车想在华翻身已经不可能了,市场基础已不复存在。唯一的出路就是重注新能源。

其实日系厂商并不太愿意发展新能源,对于电动车,丰田牵头在日本国内搞过不下一次的类似“失意者联盟”的抵制电动车行动。但是面对全球第一大市场,它们又不可能放弃。也正是在一次次的矛盾与纠结中,总想着永享万年的日系车,全面落伍了。

除了本田的旧厂改造升级计划。丰田也有类似动作,市场盛传丰田准备效仿特斯拉的模式,在上海建设一个全资的雷克萨斯工厂,专注于混动与纯电车型。如果这个计划得到批准,或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丰田在中国新能源市场上的话语权。

不仅如此,丰田汽车还愿意为了电动汽车而打破常规。去年8月,丰田在华的最大研发基地“丰田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更名为“丰田智能电动汽车研发中心(中国)有限公司”,并且大量启用中国本土人才。

我们不能小看任何一个主流外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品牌,一旦它们真的准备好了转型,实力完全不可小觑。

以丰田汽车为例,它本来就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开创者,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油危机期间,就开始寻找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大量的技术积累。

丰田目前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表现一塌糊涂,是因为傲慢,没有把握好中国汽车市场的走势,它在技术上不见得比国产厂商差多少,只是在一定时间内失去了先机。

2023年全年,丰田在全球销量突破1000万辆,净利润达到了341.97亿美元。相比之下,目前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王者比亚迪,2023年净利润仅为300亿元人民币,双方差距非常明显。

如果丰田凭借雄厚的财力,在电动汽车领域加大自主研发,同时愿意承担短时间内的亏损,推出一些性能强大的新能源车型,在中国市场上翻身是完全有可能的。

日系厂商在中国建设新能源工厂,说明它真的幡然醒悟了。

在中国建厂,意味着它们可以直接享用全球最成熟的新能源供应链和最优厚的扶持政策,同时它们还有超过普通国产品牌的影响力,一旦拿出1-2两款爆款车型,就很有可能在市场上重新站稳脚跟。

目前,不少国产品牌还沉迷在内卷的价格战上,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拖慢自主研发的进度。与此同时,国产新能源厂商只有比亚迪、理想、赛力斯实现了小范围盈利,其余均为常年亏损,很有可能因为缺乏“后劲儿”而失去主导地位。

中国新能源品牌真正确立市场优势地位,其实也就是三、四年时间,优势并不稳固。所以还很难说是大局已定。对于市场来说,这是一场马拉松式的竞争,绝不是稍纵即逝的110米跨栏。

日系车与国产车,谁能在新能源市场的对决中获胜,关键还是看各自的决心和执行力。

日系厂商埋下头来重组在华业务,将资金、产能和人才向新能源赛道倾斜,如果它们真的放下了架子并且持续投入,“憋”出几款走量的爆款车型,未来的结局又将很不一样。要知道,中国厂商能做的,日系厂商也会做,更别忘了,比亚迪也是从学习丰田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出来的。

0 阅读:201
评论列表
  • 2024-07-28 16:47

    前几年一直再说合资品牌一发力,国产品牌就怎么怎么样,现在一看就憋出一个屁,厂都要关停还搁这憋大招呢。[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