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尸人为何会挟尸要价?打捞少女让他们害怕,事后还用鸡血洗手

这里是打破迷雾 2024-11-10 02:47:03

捞尸人一个神秘而古老的职业。他们穿梭于生死之间,却也常被人诟病“挟尸要价”。

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有捞尸人扬言最怕打捞花季少女,事后还要用鸡血洗手?挟尸要价的背后,是职业的无奈,还是人性的贪婪?他们又经历了哪些我们难以想象的故事?

捞尸人为何要“挟尸要价”?

宝塔湾这个荆州市江水汹涌的地带,近年来一再因“挟尸要价”事件引发关注。

陈波是位典型的捞尸人,负责在意外落水事故中打捞遇难者遗体。

2009年,“挟尸要价”事件爆发后,陈波的名字在各大新闻标题中高频出现,但在公众的质疑和压力下,他一度放下这份“水上生意”。

随着时间推移,他又回到熟悉的江边,继续开展这项饱受争议的服务。

2023年盛夏的一天,江边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江水的混合气味。

陈波穿着长靴、拿着打捞工具,与一位年轻的亲属面对面站在江边。

“我们可以捞,”他淡定地开口,“但是费用要1万2。”

年轻人眉头紧锁,似乎想讨价还价。

“这是江水的规矩,”陈波解释道,语气中透露出多年在此行中的“专家姿态”,“如果捞不上来,也要支付一部分费用,毕竟人力成本和设备折旧在那摆着呢。”

对方显然不愿意轻易妥协,但陈波已经习惯了这种场景。

在这个行当里,时间就是金钱,捞尸人们往往借助这种“速战速决”的方法完成一项又一项工作。

这种模式也导致了长期的误解,甚至让他一度被媒体“定罪”为见利忘义的“恶人”。

为什么挟尸要价?陈波的解释并不复杂。

“很多人觉得捞尸是公益,但我们要吃饭,这是我们谋生的工作。”

他看似云淡风轻地说,但语气中不无委屈。

近两年,他多次向记者吐露心声,“打捞遗体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溺水的遗体往往被江水冲到深处,随时可能发生意外。”

陈波的回归,不只是经济压力下的被迫之选,更是江边一度缺乏专业捞尸人、溺水事故频发的结果。

2023年3月,一名14岁少年在宝塔湾不幸溺亡。

几天后,陈波再次被江边的人们看见,他肩负着一大批捞尸工具,重操旧业——只因附近没有足够的水上救援设备,也没有其他人愿意承担这份辛劳的工作。

捞尸人内心的“恐惧”

捞尸行业的内情让人不禁产生好奇:这些人为什么要从事如此“冷门”的职业?在与陈波的几次访谈中,记者逐渐了解到他内心的真实想法。

对捞尸人而言,除了体力和技巧的考验,更大的压力来自社会偏见和心理负担。

尤其是打捞年轻女孩的遗体,让陈波和他的团队倍感心悸。

陈波透露,“捞那些花季少女的遗体最让人难受,年轻的生命戛止,看了让人心疼。”

陈波的内心深处仍然无法释怀几年前在宝塔湾打捞一名17岁女孩的经历。

当他小心翼翼地将她的遗体带上岸时,旁边的亲属们哭成一片,陈波也忍不住湿了眼眶。

为了缓解这种精神上的压力,陈波及其团队开始尝试用一些民间的“仪式”——比如在打捞结束后用鸡血洗手。

据他说,这并非出于迷信,而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让自己从这种压抑的工作氛围中得到短暂的释放。

“很多人不理解我们,觉得我们见利忘义、冷血无情。”

陈波坦言道,“但换成他们自己来,谁能承受得了捞尸的心理负担?只能赚点辛苦费。”

他脸上显现出一丝无奈和疲惫。

事实上荆州冬泳队一位队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的义务救援并不针对遗体打捞。

“我们主要是救人,”这位队员说,“打捞尸体是另一回事,我们没有义务也不打算去干这个。”

他的话语不无道理,毕竟这项工作不仅是专业问题,更涉及心理承受力,而这正是陈波及其同仁在捞尸行业多年磨砺出的“坚韧”。

从“见利忘义”到社会服务的困境

对陈波以及所有从事捞尸职业的打捞人来说,公众的偏见几乎无时不在。

他们在执行高风险的工作中始终冒着生命危险,且所赚取的报酬也并不丰厚,但依然被一些人视作“冷血”或“逐利”的群体。

近年来,陈波和他的团队多次尝试公开发声,但他们的解释似乎并未改变公众的看法。

他不止一次表示,“我们是收费的,因为我们有设备、有经验,打捞遗体的工作确实不是义务救援的范畴。”

但媒体往往聚焦在他们的高收费,而非实际的工作内容与背后的风险。

陈波提到,“很多人只看见我们收费了,却没想到我们付出的辛苦和时间。”

“没人愿意赚这份钱,但如果我们不去捞,谁又来承担打捞的风险?”

一位年轻的遇难者家属曾抱怨陈波“趁火打劫”,要求其支付高达1万元的打捞费。

陈波的回应颇具反讽意味:“你说我们收费高,但江水中打捞的危险你愿意承受吗?换成是我,我宁愿花钱请别人做这份工作。”

经过多年的“挟尸要价”争议,荆州当地的政府与公益团体开始着手搭建水上救援机制,减少捞尸行业的道德困境。

政府陆续投入一批救援设备,并与冬泳队合作,在宝塔湾附近设置了防护标志。

这些措施虽让溺水者的救援速度有所提升,但面对专业打捞遗体的需求,依然缺乏一套成熟的机制。

陈波对当前的状况深感无奈,“我们其实一直期待有更合理的水上救援机制,捞尸的工作应该交给有专业培训的机构,而不是个体打捞人。”

他提到,作为个体经营者,往往只能依赖经验和设备承担风险,但法律和制度并未赋予他们足够的保障。

一位研究水上救援的学者建议:“应引入职业资格认证,捞尸人必须经过合格的培训,才能从事打捞工作。

且救援费用和价格应该公开透明,避免‘挟尸要价’的争议。”

虽然这一建议还未被落实,但已然成为公众讨论的热门话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