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为啥要撵晴雯走?晴雯为啥不肯走?袭人为啥要给求情?

写在名著 2024-12-18 08:47:11

宝玉和晴雯,都是阴差阳错、一语刺心。

事情的起因,是晴雯不小心跌坏了一把扇子。跌坏就跌坏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正如晴雯所说:“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又如外面的婆子议论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宝玉当然不是心疼区区一把扇子。

不是心疼,是为什么?作品给的说法是:“那宝玉的情性,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那花只愿常开,生怕一时谢了没趣。只到筵散花谢,虽有万种悲伤,也就无可如何了。因此,今日之筵,大家无兴散了,林黛玉倒不觉得怎么,倒是宝玉心中闷闷不乐,回至自己房中,长吁短叹。”

这个说法当然是对的,不过不够全面,因为稍早还发生了杨妃、金钏儿、踢袭人的事。误踢袭人,夜里吐血,虽然亲自求医问药,到底心里过不去;这时金钏儿还没跳井,是被撵出去了,宝玉当然知道是因为自己;把宝钗比作杨妃,被平时“好涵养”的宝钗正颜厉色地骂过来,宝玉好没意思;这还不算,黛玉又接着嘲讽:“你也试着比我厉害的人了。谁都像我心拙口笨的,由着人说呢。”——奚落宝钗胖、像杨妃,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讨好黛玉,结果被宝钗顶回来,又被黛玉奚落,又不能对黛玉回嘴,宝玉心里的委屈郁闷,也可想而知。

昨天发生了这么多事,今天的节宴又“无意思”、不欢而散。宝玉触景生情,平时最怕的那个“散”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到晴雯不小心跌坏了扇子,就顺口说了出来:“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难道也是这么顾前不顾后的?”

宝玉和晴雯的“散”,是他一直在计划的。虽然贾母已经内定了晴雯做宝玉的屋里人,可是想想晴雯那个性格,也真不是好消受的。当然宝玉并不想亏待晴雯:“宝玉常说,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明儿你自己当家立事”,宝玉显然是打算把晴雯“放出去”。

把春燕“放出去”,春燕娘喜的“念佛不绝”。可晴雯一心想的、认定了的,是“大家横竖是在一处”,当然不愿“放出去”。不仅是不愿,而且强烈反感、一语刺心,所以才有激烈的“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任爷去”、“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

晴雯故意说“好离好散”,其实是试探,希望宝玉否定“离散”、保证“不离不散”。可宝玉正为“离散”伤怀,听到晴雯这话,更加一语刺心:“你不用忙,将来有散的日子!”

到这时候为止,只是宝玉与晴雯的小情绪,本来没有袭人什么事。袭人也是好意,又以“怡红院第一大丫鬟”自居——这时还不是“准姨娘”——所以赶来劝和。却没想适得其反、火上浇油。晴雯正为“放出去”生气呢,一听袭人“一时我不到,就有事故儿”,言下之意是宝玉离不开她,她当然不会被“放出去”了。这不是赤裸裸的凡尔赛吗?于是晴雯冷笑着顶撞回来。

宝玉的确与袭人感情更深一些。而且昨天刚误踢了袭人,正是满心愧疚,又对晴雯不满,当然要出言维护袭人。他的维护,袭人的息事宁人,都给晴雯已经高涨的怒火上,再加上一瓢热油。

至于袭人的求情,当然是为自己考虑。一来,因为争吵而把晴雯撵出去,谁还细分辨“是晴雯和宝玉吵,袭人劝解”或者“晴雯袭人宝玉三人吵架”?晴雯“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的人设早就定住了,多吵一次,也没什么大影响;袭人却是“没嘴的葫芦”、“诸人跟前和气”的人设,一旦卷入争吵,势必破坏自己的人设,何苦来?

二来,宝玉一气之下要打发晴雯走,以晴雯的刚烈性格,说不定闹出什么事来。袭人虽然对晴雯难免醋意,也不愿看到金钏儿跳井之类的惨烈场面。况且闹出事来,对宝玉名声不好。袭人可是指望着宝玉“争荣夸耀”的,宝玉不好,她岂会乐见?

三来,即使晴雯不跳井上吊,一旦被撵,也很难再回来。袭人深知晴雯是宝玉心中“第一等的人”,将来一定会后悔。而宝玉后悔,又难免怪到袭人身上去:“你就在旁边看着,也不拦拦。”责己宽、责人严,这根本是人之常情。

袭人不是急智之人,可“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她的思虑已经成了肌肉反应,遇到“打发出去”的激烈事件,她马上会想到阻拦——先拦下来。至于撵不撵、打发不打发,以后再说。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