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谁说中国古建筑没有图纸?“样式雷”2万件图档来了

奔流全域视角 2024-08-16 01:35:39

北京中轴线近日“申遗”成功

这条轴线串起的众多历史建筑中

很多都与一个雷姓家族有关

一起翻开“样式雷”建筑图档

了解“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01

北京城里,中轴线上

这家人的名号如“雷”贯耳

“样式雷”是对清代雷姓建筑专家的誉称

这家人主持皇家建筑设计

△“样式雷”家族人物画像,从左至右分别是:第四代雷家玺、第五代雷景修、第六代雷思起、第七代雷廷昌(首都博物馆藏)

自康熙年间至清末的200余年里

雷氏家族共有七代11人

主持皇家的各类建筑工程

负责建筑设计和图样绘制等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

北京中轴线包括15处遗产点

(点我,了解中轴线上的遗产点)

“样式雷”图档中相关内容数量庞大

包括钟楼、景山、故宫、太庙、社稷坛

以及正阳门、天坛、先农坛等地的建筑图档

△故宫建福宫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正阳门箭楼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这些图档不仅真实再现了

清代对中轴线建筑维修及施工的流程

也为研究、保护、修缮、复原中轴线建筑

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02

从图纸、模型到建造

“样式雷”为中国古代建筑学正名

据统计,现有2万余件“样式雷”图档存世

是世界建筑档案存世最多的一种

图档包括三种

一是绘制的图样

△颐和园万寿山福荫轩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大到园林建筑设计

小到室内装修陈设

“样式雷”主打一个全包圆

绘制的图样精细到烛台上的花纹

△用于分割室内空间的碧纱橱立样局部(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烛台立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二是制作的烫样

这些烫样不仅是建筑外形的“微缩”

还能分层拆解

方便皇帝看得更直观

建造现场也可以参考

△颐和园治镜阁立样(左)和烫样(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圆明园九州清宴殿烫样,可见内部装修和陈设(图片来源:总台《国家宝藏》节目)

三是相关的各类文档

这些图档贯穿选址勘察、规划设计

以及方案优化、施工修建等阶段

记录了多项世界遗产初始的模样

而它们汇集在一起

也成了世界共同的记忆——

2007年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

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

成为其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

古代建筑设计图像资源

△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证书(图片来源:国家档案局网站)

过去,国外的建筑学界认为

中国古代建筑是靠经验建造

没有设计图、施工图

然而丰富多样的“样式雷”图档

清晰地记录了建筑工程

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

展现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建筑设计水平

03

现存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施工图纸主打一个“细”

颐和园是世界文化遗产

众多游客在北京旅游必到此“打卡”

在颐和园东宫门外

有一座现存清代最大的过街牌楼

△颐和园东宫门外的“涵虚”牌楼,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就藏有一幅“样式雷”绘制的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

清廷开始重建遭英法联军破坏的清漪园

并改名颐和园

“样式雷”第七代雷廷昌主持重建工程

绘制颐和园众多建筑图样

作为复原依据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中的和玺彩画细节(上)和今天看到的实际纹饰。

△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上的龙凤透雕花板样式(上)和今天看到的实际纹饰。

这幅牌楼图样上有两“细”

一是画得细

建筑各处形状、装饰纹样十分精细

龙凤怎样盘桓、颜色如何搭配

一丝不苟

二是标得细

牌楼在哪儿、叫什么、匾额用什么材质

在图样上方的醒目位置

还用红色贴条详细标注出了

牌楼各处的尺寸

红色贴条上标注的台基、夹杆石、柱径、青白石匾额等处的尺寸。文字为“谨查得原旧式牌楼一座,台基面宽五丈八尺五寸,明间面宽一丈七尺三寸,二次间各面宽一丈五尺三寸,夹杆石见方三尺三寸、高五尺二寸,柱径一尺六寸五分,礓磋(砖石砌的升降坡道)进深四尺一寸,台明高一尺一寸。”

以“颐和园东宫门外牌楼立样”为代表的

清代“样式雷”图档

不仅为中国古代建筑学正名

也让我们透过珍贵遗产看到匠人匠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