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位伟大的领袖,不仅在大事上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魄力,在家庭教育上也有着独到的见解。他借用《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为他的两个女儿取名李敏和李讷,寄托了他对女儿们深深的期望。他希望她们能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用实际行动去践行人生的价值,而不是空谈理论,浮夸其词。
天真活泼的童年李讷,1940年在延安诞生,那时毛主席已经47岁,对这个小生命格外疼爱。他不忍心将李讷送到保育院,于是李讷成了家中唯一在父母身边度过童年、少年和青年的孩子。在毛主席的关爱与呵护下,李讷健康成长,后来更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历史系。
1942年,毛主席一家从杨家岭搬到了枣园。那时的小李讷天真活泼,像个小天使一样,常常爬到爸爸的办公桌上乱涂乱画,抢下毛主席手中的笔缠着他讲故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王稼祥、张闻天、任弼时等常来家里开会、谈工作,李讷在爸爸妈妈的教导下,亲昵地喊着“伯伯”、“叔叔”,十分逗人喜欢。当伯伯、叔叔出门时,她总是牵着父亲和母亲的手送客,站在门前挥舞着小手甜甜地说:“伯伯再见!叔叔再见!”伯伯叔叔们总是弯下腰吻吻李讷红扑扑的小脸蛋,笑着说:“再见,小李讷!”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随父母住进了中南海。李讷和姐姐李敏、堂兄毛远新同住丰泽园,新婚的毛岸英哥哥和嫂子刘松林常常周末从机关回到家里。在这个充满爱的家庭中,主席慈父的厚爱和兄妹间的骨肉亲情荡漾在每一个角落,洋溢着温馨与友爱。
周末,李讷和上中学的姐姐李敏回到家里,毛主席总是抽晚饭后的时间带她们去散步。在夕阳染红的岸畔,在晚风轻轻摇摆的古柳树下,漫步的父女谈笑风生。毛主席指着曾幽禁光绪皇帝的瀛台,对两个女儿讲述历史的沧桑、国事的兴衰。他时而低沉,时而激昂,兴奋时更是抑扬顿挫地吟诵古诗词。孩提时的李讷在饱读诗书、学识渊博的父亲的启蒙和熏陶下,对历史和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能因为是我的女儿,就享受特殊的待遇然而,上世纪60年代初,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中国许多家庭,学生的粮食定量根本填不饱李讷的肚子,她只好周末回家“补偿”。一个周末,回到家的李讷见父母正在吃饭,未向父母问候便接过卫士长李银桥递上的碗筷,抓起馒头夹上菜大口大口地吞咽着,毫不顾及姑娘的文静和失态。毛主席见状心情沉痛地放下筷子望着女儿,江青心里也泛起一阵酸楚。不一会儿,桌上4个素菜、一盆汤、几个馒头被李讷一扫而光,盘子底儿也用开水冲涮后喝掉了。在场的警卫人员和厨师为之动容,他们纷纷向毛主席求情:“让李讷每天回家吃饭吧!”毛泽东难过地直摇头,坚定地说:“不能因为李讷是我的女儿,就享受特殊的待遇。”
在毛主席看来,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他要求自己的子女不能因为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特殊化,什么事情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日子虽然艰辛,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那些年,由于母亲在监狱服刑,李讷的生活里多了一份沉甸甸的牵挂。她常常要花上整整一天的时间,乘坐公共汽车,穿越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只为去那遥远的地方探监。那段日子里,她与前夫分手后,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日子虽然艰辛,但她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带着孩子的李讷,生活并不容易。她像普通的单身女人一样,冒着寒风、顶着苦雨,蹬着三轮车去拉大白菜、买米;在家里,她洗浆衣服被褥,接送孩子上学放学,里里外外都是她亲手操持。那段时间,她的身影总是忙碌而坚韧,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
李讷的再婚之路并不顺畅,这引起了曾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及妻子韩桂馨的关注。韩桂馨曾照顾过幼年时的李讷,与她感情特别深厚。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时刻留意着为李讷找个满意的对象。
但他们有彼此,有爱情,这就足够了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云南省某军区参谋长王景清来到了李银桥家作客。在交谈中,李银桥夫妇得知王景清已经离婚,子女已有工作且成家独立生活。他们望着这位风采依存的昔日战友,心中不禁涌起了一个念头:王景清与李讷,或许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虽然年龄上王景清比李讷略大一些,但他的气质和经历却与李讷如此相近。坦诚的李银桥夫妇把李讷介绍给了王景清,而王景清对李讷也是一见钟情,觉得非常满意。
真诚热心的韩桂馨向李讷谈了王景清的情况,李讷听后觉得条件适中,表示可以“见面谈谈”。就这样,两个经历过人生风雨的人,在命运的安排下走到了一起。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在北京举行了简朴而温馨的婚礼。他们备下了一桌酒宴,请来了特别关心他们的几位长辈、领导、朋友相聚。
他们没有豪华的宅邸,也没有奢华的家具,但他们有彼此,有爱情,这就足够了。他们自己去市场买菜,亲手烹饪每一顿饭,享受着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几年前,他们才搬进了一间稍大一点的房子,但家里最值钱的,不是那些所谓的名贵家具,而是满满一屋子的书。
一张延安时期的老照片李讷笑着介绍说,这些书非常珍贵,都是母亲的,有两万多本呢,母亲的三个遗愿我没办法完成,但是这些书,我要保存好。
有人好奇地问起毛主席的书,李讷淡淡地说:“父亲的书全部是归国家所有了。”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客厅一排书橱上面,放着父亲毛泽东、母亲的照片,还有一张在延安时爸妈抱着李讷的老照片。
李讷对生活是知足的,她似乎什么也不缺。有人问她缺钱吗?她摇摇头,实际上,只要她一松口,就会有无数的人愿意为之付出。曾有一位沂蒙山老区的农民,得知毛主席的女儿生活困难,捐给了李讷2000元钱,但李讷却把这笔钱转捐给了希望学校,她说:“这世上还有很多孩子需要上学,他们比我更需要这笔钱。”也曾有一位港商得知李讷的困境,寄来了1万港币,李讷后来兑换成人民币之后,捐献给延安老区。
平静安宁,怡然自得望着李讷那尽管柔弱的身躯,但人们都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富有。那是一种真正的富有,一种不可战胜的气质,一种自信的性格。她用自己的坚强和勇气,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
李讷的独子王孝芝,他的名字中蕴含着毛泽东的曾用名“润芝”的寓意,也寄托了李讷对儿子的期望。王孝芝个性自尊自强,不喜欢张扬,目前从事文化传媒工作。如今的李讷,完完全全是个退休的老人了。她的生活平静安宁,她的心怡然自得。也许,这就是毛主席的女儿、现实生活中的李讷——一个坚韧不拔、自信从容的女性,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
姐姐李敏2003年春,李敏和李讷姐妹俩一同被选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整个50年代,她们都与父亲毛泽东一同居住在中南海,姐妹间关系始终融洽。父亲的离世对她们打击沉重,两人的身体状况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各自经历了多事的中年时期。如今,她们已步入老年,虽然人生中经历了诸多悲欢离合,但近几年身体却逐渐好转,常有机会相聚,共同出席一些社会活动,一起回忆与父亲共度的欢乐时光。
李敏的子女是孔继宁和孔东梅。儿子继宁的名字寓意着继承列宁的思想,他从南京军事外语学院毕业后便开始了驻外工作生涯,先是在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担任武官助理,两年后因工作表现出色,被调往驻英国大使馆任职。
女儿东梅出生在上海,童年时期与外婆贺子珍共同生活。她曾赴美留学,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并获得了硕士学位。如今,她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200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之际,孔东梅出版了《翻开我家的老影集》和《听外婆讲那过去的事情》两本书籍。而到了2006年9月9日,即毛泽东逝世三十周年纪念日,她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日子里》一书。
李敏李讷从外表来看,似乎是软弱饱经沧桑的老太太,但 这种外表掩饰不住她们丰富的内在精神魅力,姐俩沉默的眼神, 有一种不同凡响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