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王羲之笔下的魏晋风流与生命哲学

王教授视点 2024-11-01 09:49:04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在中国文化的璀璨星河中,《兰亭集序》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的哲学思想,成为了后世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经典之作。

这篇被誉为“行书第一”的千古佳作,是王羲之书法艺术巅峰的象征,魏晋时期文人精神风貌和生命哲学的集中体现。

原文:《兰亭集序》【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同“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公元353年,即东晋永和九年,一个癸丑年的暮春三月,王羲之与四十一位文人雅士相聚于风景秀丽的会稽山阴之兰亭,共同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修禊活动。

彼时,群山环抱,绿竹成荫,溪水潺潺,宛如人间仙境。他们就地取材,以溪水为酒,列坐于清流之畔,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却在一觞一咏间,畅叙幽情,展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

那天,天空湛蓝如洗,微风和煦,王羲之与友人们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仰观宇宙之浩渺,俯察万物之繁盛,心灵得以彻底释放,视听之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致。这份超脱与自在,让他不禁挥毫泼墨,写下了“信可乐也”的感慨。

欢乐之余,王羲之的笔触转而深沉,他开始思考人生的短暂与无常,人与人之间的相聚别离,以及每个人在面对生命时的不同选择与态度。

他深知,生命如同朝露,转瞬即逝,而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更是如同流水般难以捉摸。在欢愉与悲伤交织的时光里,王羲之深刻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他引用古人之言:“死生亦大矣。”表达了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反思与哀痛。王羲之认为,生命的长短虽由造化而定,但每个人的生命过程却是由自己书写的。

他坚决反对将生死等同视之,认为那是对生命的亵渎。同样,将长寿与短命视为无异也是错误的,因为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长度,而在于其深度和广度。

正是基于这样的生命哲学思考,王羲之决定记录下这次集会中众人的风采与感悟。他希望通过这篇序文,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魏晋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以及他们面对生命、自然、友情时所产生的共鸣与情怀。

事实上,《兰亭集序》这篇文学作品,更是一幅生动的魏晋文人生活画卷。它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风骨与情怀,以及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索。

《兰亭集序》全文共324字,却字字珠玑,句句深情。王羲之以独特的行书艺术,将文字与情感完美融合,使得这篇序文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了书法艺术的瑰宝。每当后人翻阅这篇序文时,都能从中感受到那份超越时代的共鸣与感动。

在王羲之的笔下,我们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古人一同在兰亭之下,饮酒赋诗,畅谈人生。那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与呵护,都成为了我们心中永恒的记忆。《兰亭集序》因此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永不褪色的明珠,照耀着后世无数人的心灵之路。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