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与新中国一起诞生的中小学教科书

纪录看点 2020-12-23 20:02:00

从小学、初高中到大学,我们从课本汲取知识。小小课本,学校教育的知识载体,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你有没有想过,新中国第一套课本是什么时间诞生的?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图片:人教社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与新中国一起诞生

1949年初,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接近尾声,人民政权即将孕育而生。久经战乱的中华大地,百废待兴。而其中,让党中央领导颇为惦记的便是如何为即将诞生的人民政权,编订一套适用于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的中小学教科书。

1949年10月,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时任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提出,教科书对国计民生,影响特别巨大,要由国家来办的方针政策。早在这一年4月8日,陆定一就在北京饭店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宴请。可以说,这场规格极高的晚宴拉开了新中国教科书出版事业的帷幕。不久,教科书编审委员会正式成立,主任委员由享誉全国的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担任。

在北京东四二条胡同五号院,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开始为新中国的中小学生准备新的课本。

商金林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时数理化问题还不大,但语文和政治一定要有新教材,不能再用以前的教材。

为了让学生们尽快用上新编教材,华北人民政府要求教科书编审委员会在1949年秋季开学前,先编出一套临时课本,以供解放区中小学使用。

图:新中国临时课本

这是当年叶圣陶着力最多,也是编得最快的国语课本。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这套初小国语课本就和其他学科教材伴随着新中国一同诞生了。

1949年10月1日一清早,整个天安门广场已是人山人海,歌声,欢笑声此起彼伏,人们都在等待着那个伟大时刻的到来。

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叶圣陶兴奋地写道:“清晨至会中,主持升旗礼”。

这张照片就是升旗礼完成后,编辑们在单位小楼前的合影,叶圣陶坐在正中央的五星红旗下。下午,叶圣陶作为观礼嘉宾,受邀参加了在天安门举行的开国大典。

1950年初冬,当全国各地的孩子们还沉浸在拿到新课本的喜悦时,一个专门负责统一编写和出版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的出版社悄然诞生。1950年12月1日,经中央批准,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叶圣陶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毛泽东则亲笔为人教社题写了社名。

黄强 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 社长 编审 :党和国家要建立人教社,是因为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这一点跟过去的出版机构,目的是不一样的。通过统一地编写教材、出版教材、发行教材,体现我们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价值观。

二十世纪50年代,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孩子们被称为“祖国的花朵”。很多“祖国的花朵”在崭新的语文课本里,都曾读到过关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让革命英雄主义从小在他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图:新中国的孩子们

梁俊英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原编辑 副编审 (91岁):对孩子身心都有健康的这些小故事,我们再加以改写,一件事写成小短文。我们那时候阅读量挺大的,各种报刊、杂志都得阅读,然后从中选择。

戴着红领巾,唱着东方红,学习革命先烈的故事,这是上世纪50年代小学生们心中满满的回忆。

但是他们不知道,在首都北京,人教社的编辑们,一直在为了编写出更好的教材而不断努力着。

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1951年,教育部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参考苏联教科书,改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教科书”。那段时间是俄语翻译们最为忙碌的日子,俄语编辑不仅负责翻译课本,还要把苏联的教学大纲译成中文。

作为社长、总编辑,同时也是整个中小学新编教材的“掌舵人”,叶圣陶对各科编辑的要求十分严格,除了要求编辑自己要吃透课本,还要带着课文到学校里读给学生们听,听取老师和学生们的意见。

图:人教社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

1951年秋季,人教社完成了第一套中小学通用教材的编写。新中国教育也由此进入了教材统一出版、统一使用的新时代。

1953年5月9日深夜,在中南海一间会议室里,中央政治局正在讨论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供应问题。会上,一份人教社呈给教育部关于增加编辑的报告,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

郭戈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 编审:在讨论教材工作的时候,毛主席就问,是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编教材,会上的人回答说是的。那么他就说有多少人在编教材,回答说有30多人。

编写教材人员较少,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关怀下,吕叔湘、吴伯箫、辛安亭、朱智贤、陈乐素等一大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陆续进入人教社,参与中小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

今天,70岁以下的很多人都不认识注音字母,那么,在当时,这些注音字母是为何出现,又该如何诵读呢?点击👇视频,看详情!60多年前,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要求干部、工人要认2000字,农民要认1000字。1951年成都军区文化教员祁建华创造速成识字法,他采用的注音识字法迅速扫除了部队里的文盲。中央扫盲委员会在全国不断推广这种方法,两年之内就扫除了全国一亿多青壮年文盲,这在当时成为一个奇迹。

作为承担新中国基础教育教材编写出版的人教社,也把这种方法写进了替教育部代拟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

张田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小学语文组低年级组长 中央教科院离休正局级干部(95岁):它在一年里面,两年里面就可以让小学生学会读书,可以认2000字。

随着新中国文字改革的进行,1958年2月1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关于汉语拼音方案的决议》,规定全国不再使用注音字母,而是使用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根据国家规定,人教社对之前的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修订。

汉语拼音的成功推广,为新中国母语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辛安亭等人确立的以汉语拼音、集中识字和难度分散的编制理念,也逐渐成为中国小学语文教材编写长期遵循的基本准则。

“豪华”的编写队伍

今年75岁的柳士镇至今还记得当初考入初中后,拿到第一套初中课本时的情景。

柳士镇 国家教材委员会语文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75岁):《文学》课本丰富多彩,里面《岳飞枪挑小梁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当柳士镇拿到课本时,着实愣了一下。原来,在这套课本中,初一的新生们并没有看到熟悉的语文课本,取而代之的是 《文学》和《汉语》两个课本。

两本教材的编写队伍堪称“豪华”,《汉语》由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负责,著名散文家吴伯箫则负责《文学》一书的编写工作。

编写过程中,吴伯箫还不止一次请来茅盾、老舍等文学大家召开编写座谈会。

内容丰厚,大师编写!今天,当我们翻开《文学》课本时,依然会被书中的内容所震撼,这里几乎囊括了国内外各种经典著作。这套堪称有史以来最厚实的初中教科书,后来也成为了孩子们竞相传阅的课外读物。

相比于第一套中小学教材,1956年投入使用的第二套人教版课本,内容编排更加系统、科学,开启了“依纲教学”的先河,让新中国课本进入到了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随后几年,在第二套中小学教材的基础上,人教社又在1961年和1963年编写出版了第三套和第四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

敬请收看今天(12月23日)20:00

CCTV-4《国家记忆》

《新中国课本》之《基业初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