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坛龙虎榜—北洋总理熊希龄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4-05-03 02:10:04

湘西沱江——凤凰古城

熊希龄(1870-1937年),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晚年署双清居士,学佛后号妙通。祖籍江西丰城,清同治九年六月二十五日(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沱江镇文星街一个三代从军的家庭。此地旧属湖南凤凰厅,故其成名后被人尊称为熊凤凰。凤凰厅地处偏僻湘西,风景优美,民风朴野,教育本不发达。熊希龄凭着超人的天赋,考上了童生,考上了秀才,考上了举人,进而又中了进士,由此走出了凤凰,成为当时湘西凤毛麟角的人物。曾出任北洋政府第四届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后创办香山慈幼院等慈善机构,是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宦。 熊先生晚年与才女毛彦文的忘年恋,留下了一段老夫配少妻的佳话。

熊希龄像

一、湖南神童,高中进士

熊希龄父亲熊兆祥从军之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事之日。当时湘籍大儒曾国藩在湖南创建湘军,提倡文人治军,湖南尊教重学蔚然成风。熊兆祥自愧自己一介武夫,便着力培养长子熊希龄,使其自幼在沅州府芷江县熊公馆私塾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熊希龄禀赋出众,聪明好学,《三字经》只用三四天便背得滚瓜烂熟,1884年,年仅14岁的熊希龄考中秀才,被邑人誉为“湖南神童”。熊家决意让他走科举之路,将他送往芷江县秀水书院继续深造。但该书院师资贫乏,熊希龄虽然苦读多年,却未能中举。1888年,年满18岁的熊希龄娶妻廖氏。因屡试不第,他心情郁闷。婚后,仍一心向学,埋头读书,夫妻感情淡薄,彼此疏远。被冷落的廖氏终日苦闷,郁郁寡欢,不久病故于湖南芷江。熊希龄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段婚姻。

凤凰古城

恰好这一年,江苏宝山人朱其懿担任沅州知府。他曾在湖南多处任职,“所至有政声”,尤以兴学育才为务,深得湖南士绅的尊崇。针对沅州学风不振,数十年“乡会试榜久未中举”,朱其懿决意从振兴本地教育着手。1889年,一所具有维新思想的新型书院——沅水校经堂落成开学。学堂以“实学课士”为宗旨,以经史为治学之根本,兼而习之词章、舆地、农政、河渠、兵谋等,以造就实用人才。朱其懿延揽通经名宿为主讲,师资雄厚。熊希龄进入学堂后眼界大开,除了经史学问长足进步外,他特别钟情于历史与舆地,这为他日后的建功立业打下坚实基础。

熊希龄书法

1890年,湖南学政按试沅州,熊希龄名列第一,被选调到长沙的湘水校经书院继续深造。1891年,他高中本省乡试第19名,阅卷官评语是“边楚蛮荒,前无古人,才华之高,乃三湘有为之士”。1892年,他参加进士考试,会试得中。但由于殿试要求馆阁体,熊希龄决定暂不参加殿试,先练好字,等待下一次殿试。1894年,他终于高中二甲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成为不折不扣的湘西凤凰,声名一时誉满三湘。1895年,时任永州知府的朱其懿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其慧嫁给爱徒熊希龄。朱其慧才貌双全,精通诗词歌赋,与熊希龄感情甚笃,志趣相投。这位贤淑的夫人,成为熊希龄的知心伴侣。

熊希龄与朱其慧及女儿熊芷

二、变法维新,拥护共和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湖南巡抚吴大澄电奏朝廷,自请统率湘军出关作战。清廷苦于八旗子弟玩物丧志,当即应允。而让人引以为傲的湘军却在对日战场上一败涂地,清廷被迫签定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惨痛的现实,惊醒了熊希龄的迷梦。他对羸弱的大清帝国失望透顶,遂告假还乡,开始转入变法维新的阵营。1896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改革政治,被委任为两湖营务处总办。投笔从戎后,他认识了当时楚军的各种积弊,撰写了《军制篇》,提出改革军制,以增强战斗力。这一军事著作,被时人认为是“于古今中外军事融会贯通”,堪为“中国改革新军的嚆矢”。但当时的环境,决定了熊希龄的建议如泥牛入海,他不得不等待新的时机。

两湖总督张之洞像

吴大澄兵败被革去湖南巡抚之职,由具有强烈维新思想的陈宝箴继任。他提出湖南维新运动以“兴利”与“致富”为重点的设想。熊希龄投书陈宝箴,认为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强军是必不可少的保障。陈宝箴接受了熊希龄的建议,并盛邀他回家乡效力。1896年秋,熊希龄回湖南加入了维新运动。他多次与时任两江总督的湘军大员刘坤一沟通交涉,使其两度拨给湘省枪支弹药折合银价达20万两之巨。随后,熊希龄又策划成立了“宝成善制造公司”,开办了湖南机器制造业,为湖南编练新军、制造军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还筹办湖南内河航运,积极实施湖南矿产资源勘察和开采,并全力争取粤汉铁路改道湖南等等。熊希龄运筹帷幄的才华和纵横捭阖的能力得到了湖南官场的普遍认可。

陈宝箴像

1897年1月,陈宝箴决定在湖南创办一所中西兼通的新型时务学堂。熊希龄作为湖南籍的翰林学士,具备强烈的维新思想,义不容辞,被委派为时务学堂提调(即校长)。他于长沙小东街租用一套五进二层宅第作为学堂校址,于8月28日第一次招考,录取学生40名;9月正式开学。学堂确立以“报国、御侮、创新”为宗旨,“提倡新学,鼓吹维新”,培养“学通中外,体用兼赅”的新人才。熊希龄聘请维新派首领梁启超为中文总教习,谭嗣同与唐才常为中文分教习。由谭嗣同为学堂亲笔撰写一幅对联:揽湖海英豪力维时局,勖沅湘子弟共赞中兴。他们将激进的维新思想传授于学生,以至学堂之中风气日开,改制、平等、民权等学说由此而乘风扬波,日益恢张,使时务学堂真正成了培养维新志士的平台。

陈宝箴书法

1898年2月21日,熊希龄与谭嗣同、唐才常等创建南学会,以“思保湖南的独立,使南中国可以不亡”为宗旨,作为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1898年3月,他们创办了湖南最早的报纸《湘报》。唐才常曾说:“熊君秉三,喜民智之乍开,欲慈航之普度,乃鸠同志,集巨资,设湘报馆”。他们宣传变法,抨击旧政,成为维新运动的激进派。在梁启超、熊希龄、谭嗣同、唐才常等人的鼓动下,湖南一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施行新政的楷模省份。 湖南的维新运动引发了包括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大员与湖南守旧派的不满。1898年5月,张之洞来函指责《湘报》言论不当;与此同时,旧派联络京城湘籍官僚也不断施压。陈宝箴被迫妥协,免去了熊希龄财务学堂提调职务,梁启超抱憾出走京城,湖南维新阵营偃旗息鼓。

时务学堂旧址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戊戌变法正式开始。在梁启超、谭嗣同的推荐下,执意改革的光绪帝征召熊希龄入京,参与变法维新运动。熊希龄决定北上,离开长沙这块是非之地。他把妻子朱其慧安顿到他的妻兄衡阳知府朱其懿处后,起身赴京。然而,因途中饮食不慎,突发痢疾,他只好返回衡阳养病。就在熊希龄的养病期间,慈禧太后突然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幽禁于中南海灜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血染菜市口,梁启超与康有为流亡日本。熊希龄侥幸逃过一劫。然而,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熊希龄被指为康梁党徒,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并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处分。幸亏已任常德知府的妻兄朱其懿请他帮办学务,才给处境艰难的熊希龄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他曾对友人说:“向非一病,当与六君子同命成七贤矣”。

赵尔巽像

1900年庚子国变后,内外交困的清廷被迫实施清末新政。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1月,赵尔巽由山西巡抚调任湖南巡抚。他把创办新式教育作为"新政"的第一要务。熊希龄联合湘西士绅上呈一份在常德设立西路师范学堂的禀稿,以响应赵尔巽的新政举措。赵尔巽大加赞赏,批准照办。同年秋,西路师范学堂成立,熊希龄担任副办,实际主持校内外一切事务。赵尔巽久仰熊希龄的声名,赏识他的学识才干,经常召见以咨询政见。当时英、日等国矿商勾结地痞流氓收买矿契,掠夺湖南境内矿山。熊希龄觉得"非购地不足以保矿",遂呈文建议将原有阜湘、沅丰两公司合并为湖南全省矿务总公司,购地保矿,集中矿权,以抵制外商掠夺湘矿。

赵尔巽书法

赵尔巽欣然采纳这一建议。湖南集中矿权的办法被视为全国样板,先后有九个省参照办理。1903年底,赵尔巽上奏朝廷,极力推荐熊希龄,请求免除处分。当时正在实行新政的清廷开始笼络维新人士。既然封疆大吏出面提请,清廷降旨照准。赵尔巽立即委任熊希龄为西路师范学堂监督,放手让他办理一切学务。熊希龄知恩图报,尽力出谋划策,成为赵尔巽在湖南推行新政的主要智囊。1905年,清朝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经赵尔巽推荐,熊希龄任参赞,执笔起草考察报告,完成了《欧美政治要议》,为清廷的预备立宪提供理论依据。赵尔巽升为东三省总督后,任熊希龄为东三省农工商局总办、奉天盐法道、东三省财政监理官等职,其高超的能力和突出的业绩,被时人称为理财能手。

沈阳故宫——大政殿

三、出任总理,蒙冤辞职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熊希龄由奉赴沪,拥护共和并加入中华民国联合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唐绍仪出任国务总理,熊希龄出任财政总长。当时民国初创,北洋政府为处理辛亥革命的善后事宜,授命熊希龄与美、英、德、法四国银行团商议善后大借款事宜。后四国银行团添入日本与俄国的两家银行组成的六国银行团正式成立,并以六国银行团名义提出善后大借款必须以监督中国财政为必要条件。熊希龄等人认为条件太苛刻拒绝接受,善后大借款谈判中止。1912年6月15日,倾向民主共和思想的唐绍仪无法忍受袁世凯屡屡破坏《临时约法》,实行独裁专制,愤而辞职。任职不到三个月的唐绍仪内阁阁员多半辞职,熊希龄也不好恋栈,照例递交辞呈。

唐绍仪像

7月14日,袁世凯照准,旋任熊希龄为热河都统。熊希龄履任后,看到清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年久失修,房屋倒塌,破败不堪,陈列之物被盗严重,决定将避暑山庄各处坍塌的楼台殿阁进行修葺,热河行宫内陈设各物彻底清查,以杜绝前清皇室之财产毁坏和遗失。为筹集修缮资金,熊希龄向袁世凯和国务院请示:“拟请选库内所藏瓷器之稍贵重者,在京沪等处变卖数十件,如得善价,即可徐图布置”。袁世凯和国务院批示照准后,熊希龄变卖了数十件瓷器,花了白银10820两,把避暑山庄的园庭房屋修葺一新。次年,脱胎于立宪派与进步人士结合而成的政治集团——进步党成立,黎元洪为理事长,梁启超等人为理事,熊希龄被举为名誉理事。1913年4月19日,时任国务总理兼内务部长赵秉钧涉嫌刺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一案,辞去国务总理。

热河行宫——避暑山庄

袁世凯为镇压孙中山发起的二次革命,拉拢黎元洪为首的进步党人,于7月底任命熊希龄为国务总理组织内阁。熊希龄自兼财政总长、梁启超任司法总长、汪大燮任教育总长,组成所谓"第一流人才内阁"。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后,在进步党的支持下,袁世凯于当年10月10日正式当选为民国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收缴国民党议员438人的议员证书,使国会不足法定人数;1914年1月下令停止参、众两院议员职务,至此第一届国会被解散。2月又下令停办各省地方自治会,解散各省议会。这一切破坏共和民主制度的违法命令,都是熊希龄总理副署的。有议员对此事提出质问,熊希龄辩解说:这是大总统为"挽救国家之危亡,减轻国民之痛苦"的紧急措施,是为了"巩固真正之共和,宣达真正之民意"。

黎元洪像

熊希龄内阁刚上台之初,颇具施展宏图之抱负,曾发表了由梁启超起草的《政府大政方针宣言书》,规划了进步党人改造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蓝图,力图将北洋政府引上宪政轨道,体现了浓重的进步色彩。该《宣言书》拟提交国会审议宣布时,偏偏国会停止,变为袁世凯操纵的政治会议。政治会议诸公明白内阁只是摆设,还有什么内阁政策可言,当场揶揄,加以讥笑。京城内外舆论也认为,袁总统种种命令多半违法,熊总理不置可否,均与副署,既失官守言责的义务,有何面目执掌首揆,侈谈政治?从此,第一流人才内阁落花流水,荡然无存。在利用进步党成功打压国民党后,1914年2月,袁世凯策动新闻界重提热河行宫盗宝案。

避暑山庄——烟雨楼

早在1913年11月29日,北京《群强报》曾公开报道了时任国务总理熊希龄“为热河都统时将前清行宫之古瓷器、书画取去二百余件,现被世续(前清内务府大臣)查明,已请律师向京师地方厅起诉”的特大社会新闻。时隔三个月后,具有袁氏背景的北京《新社会日报》更是每天都大量登载种种有关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的新闻,并配上“时评”,称熊氏盗卖古物案是“不可移易之铁案”。上海的《神州》报也在头版的显著位置,连篇累牍地爆出猛料,刊登了熊希龄热河行宫盗宝的消息。袁世凯下令查办此案,闹得沸沸扬扬。虽然最终查明熊氏出卖古物是为避暑山庄的修缮且是上报批准的,但面对这桩“莫须有”案件,熊希龄愤然辞职。袁世凯顺水推舟,于1914年2月12日,任命外交总长孙宝琦代理国务总理。

孙宝琦像

四、隐居天津,慈善济世

熊希龄宦途受挫后,隐居天津。1917年夏末秋初,河北境内大雨连绵,山洪暴涨,京畿一带倾城泽国,受灾县达103个,灾民超过600万人。身处灾区的熊希龄目睹了灾民的惨状,立刻奔赴北京,向中国银行公会求助,得到了捐款万余元,交给了京师警察厅购买粮食,运到天津赈灾。同时,他又向政府提出赈灾的建议,极力主张筹款,赈济灾区饥民。他的建议被提交国务会议讨论,结果阁员们一致认为:除非由熊希龄出来主赈,方可定义。熊希龄担心政府不做决定,“则此数百万之饥民,无有全活希望”,“遂不得不免为其难”。事实上,自从退出政坛后,他已经厌倦了政治。但为了灾民,熊希龄不得不结束“隐居”的生活。

津门故里

赈灾必须先有巨款,可北京政府财源枯竭,时任大总统冯国璋只命财政部拨款30万元交熊希龄赶办急赈。而严寒将至,仅取暖用的赈衣一项,就需支出数百万。熊希龄决定广集民间社会资金,以补官款不足。1917年10月8日,他利用自己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向全国各省发出请赈通电,希望全国各地诸君子“胞与为怀,本其己饥己溺之心,为披发缨冠之救”。赈电发出,熊希龄以身作则,先捐现洋500元,又命家中女眷缝纫棉衣100套,捐给难民。在他的呼吁带动下,团体、个人捐衣、捐洋者不断,外国的慈善团体也有帮助。同时,熊希龄还与梁启超等人共同发起水灾游艺助赈会,“征集物品、出售彩票,以所得票资尽数充赈”,并凭借个人声望,向外国洋行借款数百万元,作为救济专款。

大总统冯国璋像

此外,他发电请求唐山、开滦等地务物局捐赠煤炭5000吨,并要求北洋政府为赈灾提供诸多便利。为了统一放赈,熊希龄还组织成立了联合办赈机构——“京畿水灾筹赈联合会”,自任会长,解决放赈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赈济灾民的同时,他又开始河道治理,试图根治水患,并开展以工代赈,既救济了灾民,也为受灾地区留下了永久建设。救灾让熊希龄摆脱了政治生活带来的消极苦闷,开始确立了奉献于慈善事业的意愿。1918年4月,河北水患已平,赈灾机构即将解散,但还有两百余名孤儿无人认领。如此一来,熊希龄不得不考虑建一所永久性的机构,用于收养这些无家可归的孩子。经时任大总统徐世昌与前清皇室交涉,同意将已废弃的前清行宫香山静宜园拨出,创建香山慈幼院。

香山静宜园——鼓楼

香山慈幼院接收的儿童“专以孤贫为限”,凡欲入院者,必须“有人介绍及其家长请求”。熊希龄确定的慈幼院宗旨是:“教养孤贫失学之男女儿童,使有适当之智能、道德,俾可谋生与社会”。香山慈幼院推行学校、家庭与社会三位一体的“三合一”教育体制,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和免费教育培养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一套集慈善观与教育观相结合的慈善教育思想,其本质就是贫富均等的教育观,让贫困的孩子享受当时最新式最先进的教育。办学经费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中外善士及各机关团体的捐款。熊希龄在香山慈幼院修建了一座别墅,称为“双清别墅”,成为其日常居住和办公之地。

北京西山——双清别墅

1922年4月,直奉大战爆发,熊希龄组织救护队,前往战地救治难民。1922年10月28日,熊希龄等中外人士联合道院的一批人于北京成立一个以“促进世界和平、救济灾患”为宗旨的慈善救济组织——世界红卍字会,作为永久性的救济机构,以应付军阀无休止的战争。1925年,熊希龄被推为会长。在任职期间,熊希龄组织救护队奔赴战地,“救济灾民,埋葬遗骸,收容妇孺,成绩甚优”,同时,他还多次亲手草拟函电,劝告交战的各方军阀停战议和。世界红卍字会还开设办理残废院、育婴堂、盲哑院、卍字医院、平民工作所、平民贷济处、冬季粥厂等等。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任命熊希龄为全国赈济委员会委员。他曾编写了《十六省救济水灾意见书》,对于救济的办法、措施、步骤做了十分详尽的论述。

世界红卍字会济南办事处旧影

五、黄昏再恋,夕阳余晖

1931年8月,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在北平病逝。他悲恸欲绝,拜佛念经,修养身心,并在北平石驸马大街和天津英租界设立昭慧幼稚园,以此纪念爱妻。爱妻逝世四年之后,一个浙江江山的女子走进了熊希龄的生活。她叫毛彦文,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暨南大学、复旦大学任教。少时,她由父母之命聘与某钱庄的少东家为室,但她坚决不从,继之逃婚,与表哥朱君毅私定终身。后表哥突然变心,解除婚约,6年苦候,青丝白发,一朝成空。毛彦文无法接受。她央求朱君毅同学好友吴宓劝其回心转意,不但未果,吴宓反而决绝地抛妻别子,苦追毛彦文不休。这一段情丝缠绕,怎么一个乱字了得。饱受感情折磨的毛彦文心灰意冷,决定抽身而退。

毛彦文像

金陵大学的同窗好友熊芷邀请毛彦文赴北平散心。熊芷是熊希龄的长女。毛彦文除了与熊芷同学外,与熊希龄家族还有一些关系。熊希龄夫人朱其慧的侄女朱曦与她是湖郡女校的同学,朱其慧的侄子朱经农曾与朱君毅和吴宓同事。毛彦文与朱君毅解除婚约也是熊夫人朱其慧主持下进行的。从此,毛彦文与朱其慧成为忘年交,两人亲如姐妹。毛彦文只身赴北平后,在熊芷的陪同下,参观了熊希龄主办的香山慈幼院。此时,香山慈幼院已经发展成一个总院,下辖五个分院包括萌养院(幼儿教育)、小学、中学、师范和职业教育等几个分支。在院生员约1600余人。熊希龄聘蒋梦麟、胡适等社会名流组成评议会,探索出一套科学而实用的现代教育方法,把孤儿院办得无比红火。恍然间,毛彦文眼中闪耀着羡慕的目光。这真是多么伟大的事业啊!

香山慈幼院旧影

也许是从毛彦文的眼睛里发现了火花,也许是熊芷的爱父心切,于是熊家亲友们推举熊希龄已故夫人朱其慧的侄女朱曦出面,极力鼓动熊希龄向毛彦文求婚。熊希龄之前听说过毛彦文,对她的评价是"民国奇女子"。犹豫几天后,想起夫人朱其慧生前曾夸过毛彦文热爱教育事业,他遂鼓起勇气,向毛彦文表达爱意。在毛彦文心目中,熊希龄是一位慈祥、博学、儒雅的长辈。毕竟年龄差距悬殊,她拒绝了。但熊希龄并未灰心,而是发动情书、情诗攻势,情真意切,既有男人的激情,又有长者的持重。面对熊希龄持续两个多月的爱情冲击,毛彦文想到"事业"两个字,终于沦陷了。她要求熊希龄剃掉蓄留20多年的长髯,以示心迹。熊希龄欣然听命。一场风花雪月,终于有了一个喜剧的收场。

熊希龄与毛彦文合影

1935年2月9日,熊希龄与毛彦文在上海西藏路慕尔教堂举行婚礼。婚礼上,熊希龄容光焕发,毫无暮气;毛彦文身披白纱,时尚摩登。当天上海社会名流吴铁城、梅兰芳、冯玉祥、章士钊等500多人参加婚宴。《申报》有这样的报道:"前国务总理熊希龄氏,现年66岁,悼亡四载,昨日下午三时,借慕尔堂与毛彦文女士行婚礼。毛女士为留美女学生,任大学教授,芳龄三十有八,红颜白发,韵事流传,沪上闻人咸往道贺,汽车塞途,极一时之盛"。这场婚姻一时成为社会热点,某报纸刊登了一副趣味十足的贺联:雄心未已;茅塞顿开。此联巧妙嵌入了老夫少妻的姓氏,并含蓄地描写了洞房花烛夜,海棠映梨花之乐事。戏谑而不低俗,幽默而不失礼,让人会心一笑,拍案叫绝。

上海徐家汇教堂

婚后,毛彦文辞去教职,迁居北平,专心辅助熊希龄经营香山慈幼院。夫唱妇随,快乐无边。只可惜好景不长。“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这对新婚夫妇逃难香港。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因时局动荡,思虑过度,突发脑溢血,在香港骤然逝世,享年68岁。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对他辉煌的一生作了高度的评价。熊希龄走后,毛彦文继承夫君遗志,接任香山慈幼院院长,孤身奔走于桂林、柳州、成都等地,先后办了若干个慈幼院,收容孤贫儿童近万余人。1992年5月17日,在毛彦文的不懈努力下,熊希龄的遗骨自香港归葬于北京香山之中,终于实现了夫君的遗愿。1999年10月3日,毛彦文寿终正寝,享年102岁。毛彦文一段仅持续不到三年的婚姻,却为夫君守寡了六十一载,令人赞叹!

香山熊希龄墓园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