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佛国史,百座艺术宫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并当之无愧地位列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规模,历代修建的寺庙鳞次栉比,精美的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是洗涤心灵,感受禅意的圣地。融汇了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民间宗教、儒家,道家和三晋文化的精髓,形成显密并行、诸宗竞秀、青庙与黄庙并列、子孙庙和十方庙共存的模式,被誉为“中国佛教的缩影”。
(五台风光)
大多数旅游者来五台山的目的仅仅是烧香拜佛、朝山许愿,事实上,五台山风景区范围很大,旅游资源丰富,既包括以台怀镇为中心,香烟缭绕、佛寺众多的寺庙游览及宗教活动区,又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云蒸霞蔚、草长莺飞的高山草甸风光,还有以佛光寺、南禅寺精美的古建筑遗迹。
(五台山台怀镇)
第一件事:去黛螺顶“小朝台”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的五个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的五个法身。对普通旅游者而言,笼统地说去五台山,就是指台怀镇。而虔诚的佛教徒则不然,他们除了朝拜台怀镇的各处寺庙外,还要转遍五座台项朝拜五尊文殊菩萨,他们将这一过程称为朝台。
(黛螺顶)
他们朝台,通常以台怀镇为中心和起点,沿顺时针方向,先后朝拜佛母洞、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最后回到台怀镇,全程近百公里。最虔诚的佛教徒通常是徒步甚至一步一叩地完成朝台之路的。
黛螺顶位于一座小山峰的顶端,隔着清水河与台怀镇遥遥相望,从远处看,这座山峰形如一只大螺蛳,又因松柏遍山,满目青翠,故名黛螺顶。在黛螺顶上,人们把各个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集中塑在一起,来到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台项,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因此,人们将朝拜黛螺顶称为“小朝台”。
(黛螺顶)
据传说,从前最虔诚的拜佛者来到五台山,要到五座台顶分别拜谒:东台望海寺的聪明文殊、北台灵应寺的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的孺童文殊、西台法雷寺的狮子吼文殊,以及南台普济寺的智慧文殊,才算功德圆满,此为“大朝台”。
五台山台顶气候异常恶劣,一年十二个月,几乎有八个月降雪,二百五十多天是积冰期。全年有二百多天刮大风。因此登台顶都是选择五月到七月,八月初也勉强可以攀登。除此日期外,最好不要登台顶。
(黛螺顶)
当年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再加上五台山气候多变,很多人无法完成大朝台,留下终生遗憾。据说乾隆皇帝来了多次也没能如愿,于是便召见黛螺顶的住持青云和尚,要他想出不登五台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办法。
庙中的小沙弥妙慧建议:“在黛螺顶兴建五方文殊殿,把五座台顶的文殊集中到台怀镇地势最高的寺院,来黛螺顶就等同于朝拜了五台。”皇帝就是霸道,为了皇帝方便朝拜,文殊菩萨也不得不搬家,从此以后,到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就成了“大朝台”的替代品,被叫做“小朝台”。
(黛螺顶)
登黛螺顶等于登五台顶,进正殿朝拜五方文殊等于朝拜五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亲笔提诗:“峦迥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云找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供养五台曼殊像,闱黎凝未识真宗。”这首诗刻在大螺顶碑记的背后,落款的日期是乾隆丙年午暮春月。
虽然小朝台免去了跋山涉水之苦,爬台阶的滋味却也不那么好受。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高达1080级台阶的“大智路”,曲曲折折盘于山间。走大智路的过程漫长而乏味,只是机械地重复着爬台阶的动作。
(大智路)
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一步一叩、等身长头的,有三步并作两步、如履平地的,有手拄拐杖、蹒跚而行的,有手捧高香、念念有词的…气喘吁吁地爬到山顶,寺门前的平台正是观景绝佳处。
俯瞰台怀镇,遥拜五台顶。五台山风光尽收眼底,但见殿宇鳞次栉比,白塔高雅圣洁,黄瓦金光耀眼,红墙层层委叠,近林苍翠,远山含黛,蓝天高远,白云悠悠,一派佛国天界风光。
(东台望海峰)
第二件事:登临五台“大朝台”大朝台可以徒步,也可以乘坐朝台车游览。当然对于十分虔诚的朝拜者来说,徒步大朝台是必须完成的任务,非如此不能显示自己对文殊菩萨的尊敬和崇拜。当然五台山徒步大朝台,可谓是山西,乃至华北最经典的徒步线路,对于“以自虐为己任”的“驴友”而言,在“华北屋脊”多步似乎也够液漫、够刺激。
俗话说一次朝台相当于500年的修行,对于忙碌的你来说,也许一生只去一次,但一次却足够你回味一生。约六十公里的大朝台,近十万多个脚步,每一步都是修行,燃千盏灯,上一炷香。
(北台名叶斗峰,台顶灵应寺)
如果你曾经以为五合山风景区的精华就是看庙、烧香、拜佛,而徒步大朝台的经历彻底改变会改变你的这一看法,五台山的自然风光大气磅礴,一扫北方山的冷峻伟岸、高不可攀,而是显得取易近人、温情脉脉,龙其是台顶的神秘莫测、烟云氤氲,更是令人神往。
方案一:徒步大朝台第一天:台怀镇→鸿门岩→东台→北台→澡浴池
大朝台开始吧,早早起床出发,去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乘车到达徒步起点鸿门岩(鸿门岩位于东、北台之间的公路上),登朝圣之路第一个台顶东台望海峰,台顶望海寺,海拔2796米。
从鸿门岩到东台顶有盘山公路,沿着草丛中清晰的小路爬山更有意思,徒步大约40分钟,放松一些的话1个小时也就到了。这里“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天气晴好时,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
(遥望北台)
观赏完日出,在寺庙里品尝一下素斋吧,东台的素斋味道很不错哦,早饭要吃饱,之后满满能量出发。
继续前往北台,北台名叶斗峰,台顶灵应寺,寺内供奉无垢文殊,海拔3061米。华北第一高峰,这里台高、风狂、雪猛,且终年多卧云雾之中,一年中近200天雾锁长空,不见天日,让人有置身于天上宫阙之感。盛夏里一路漫步而上,途中经过“华北屋脊”牌楼,亲身感受一时间骤变的春夏秋冬,无疑是朝圣的美好体验。
(澡浴池,海拔2766米)
之后前往晚上住宿点澡浴池,海拔2766米,澡浴池是北台和中台之间的一座小寺院,听起来不像是一个寺院的名字,但确实就是这样叫的,寺的得名是院中有一水池,据说是文殊菩萨沐浴的地方。
第二天:澡浴池→中台→西台→吉祥寺→狮子窝→金阁寺
清晨跟随寺庙师傅参与一场早课,观赏一场绚烂的山顶日出,山间的高山草甸很舒服,躺在这里适当小歇,也很惬意呢!寺庙用完斋饭后继续前行。苍茫无尽的草甸上,乱七八待地准积着大大小小的石头,与川西海子山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此石人称“龙翻石”,据说是龙玉生气时用尾巴扫的。
(远眺中台)
登上中台,中台名翠岩峰,台顶演教寺,供奉孺童文殊,意思是菩萨毫无杂念之心,如孩童般维洁。海拔2894米,高度仅次于北台,演教寺取自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演教说法之意。寺内有一汉白玉说法台,文殊菩萨就是在此讲道说法。寺外山坡上摆着几百个石铸的罗汉像,十分震撼。
一路向西,前往西台,先是轻松的下坡路,到达西台脚下隘口,这里有一座小石碑,然后就是约200米的海拔上升,比较陡峭,盘山路可以直线上切。西台名挂月峰,台顶法雷寺,海拔2773米。
(遥望西台)
挂月峰当然以赏月为特色,月圆之夜,万籁俱寂,山峦朦胧,月光如水,这样迷人的夜色,一生能得几回见?这里供奉的是狮子吼文殊菩萨,意思是菩萨法力威猛无比。站在山顶往西看,就是雁门关的方向。
先走一段回头路,然后从右侧岔道下山,之后路过吉祥寺,海拔2347米,建筑是藏传佛教风格,穿过密密麻麻的针叶林,秋季层林尽染非常美。简单休整后前往狮子窝,大护国文殊寺,海拔2317米,五台山著名的大道场之一,这里崇山峻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
(狮子窝)
狮子窝坐落在一个三面环山的垭口地带,视野开阔,花草繁茂。过了狮子窝上公路继续南行继续前往金阁寺,海拔2013米,这段路比较长,但没有什么海拔上升。这里是当时五台山最大、最辉煌的一座寺庙,寺内供奉的铜制观音像高五丈八尺,也是五台山的第一高像
第三天:金阁寺→南台→宽滩村→台怀镇
清晨,在山里醒来,听虫鸣鸟叫,呼吸新鲜空气。开始今日最后一个台(五台山南台)的徒步之旅。登上南台,南台名锦绣峰,台顶普济寺,海拔2489米,这里是五个台中春季来的最早冬季来的最晚的台,也是山形最平缓自然风光最绚丽的台,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南台锦绣峰)
站在南台台顶,回望五台,别样的美景,在南台休整,补充能量,之后下山前往佛母洞,佛母是指释迦牟尼的生身之母,也是五台山的重要标志。结束这一次的五台山朝圣徒步之旅。
方案二:乘坐朝台车对于时间紧张的朋友,乘坐朝台车就比较省时省力了,以五台山台怀镇为中心点(黛螺顶脚下)出发,费用景区的挂牌价格为350元,但最好提前预定朝台车票,避免买不到座位。
(朝台车)
进行五台山大朝台切记需要查看天气预报,假如有雨雪天气大朝台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山路崎岖,路况不是很好,需要特别注意。另外选择五台山大朝台的朋友一般都是初一十五上台顶的比较多,建议最好错开高峰期。
朝台之路虽然漫长,但海拔上升和下降不算明显,大部分山路坡度和缓,虽适合大部分人群。但因为休息条件有限,大多数人已到身体极限,台顶天气瞬息万变,刚刚还晴空万里,转眼就乌云四合,甚至大雪纷飞,要时刻注意保暖防寒,特别是北台顶,山风刺骨,防风也不可忽视。最好带上冲锋衣、抓绒衣或夹衣、羊毛衫,雨披为必备。登台中遇到能见度不足十米的浓雾是常有的事,为避免迷路,建议自备指南针、GPS等装备,如果能在请到向导更保险。
第三件事:去五爷庙上柱香凡去五台山朝拜礼佛的游客,有个必去的地方,那就是五爷庙。“广济龙王”是龙王的第五子,民间尊称“五爷”,原本居住在北台顶,为了方便百姓许愿,就搬到了这里。别看庙不大,历史也不算悠久,在五爷庙(也称万佛阁)许愿灵验可是有口皆碑的。
(五爷庙)
五爷庙座落于五台山台怀镇,与大白塔相邻。五爷庙正式名称为万佛阁,因寺中有一座五爷殿(龙王殿)供奉着一尊金脸五龙王,因而俗称五爷庙。在我国北方地区,很多人相信五爷庙许愿很灵,“五爷”有着广泛的信众。
相传在过去,五台山气候异常恶劣,夏天酷热,冬天酷寒,干旱少雨,农民无法耕作,生活艰难。文殊菩萨来到五台山传教,看到人们遭受如此苦难,便去东海龙宫借了一块清凉宝石——歇龙石,使这里的气候变得适宜人们生存。
(五爷庙)
这块歇龙石是龙王的五个儿子的驱暑纳凉之物,因此,他们尾随文殊菩萨来到五台山讨要歇龙石。文殊菩萨降服了他们,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台山的五座台顶。五龙王被文殊菩萨安排住在最高的北台顶,专职耕云播雨,造福当地民众,人们为了感谢五龙王,为他建造了庙宇,而且五台山也被叫作清凉山了。
康熙年间,为方便百姓祈雨,遂在万佛阁建了龙王殿,把五龙王从北台顶请下来供于殿中。走近威名赫赫的五爷庙,就会发现在庙外过庭的两侧,竖立着只有在古时皇帝出巡时才能见到的銮驾,这不仅在五台山,而且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五爷庙)
五爷殿内供奉的就是五龙王,殿中五龙王的装束,不是通常我们所知道的菩萨的样子,而是头上戴着金冠、身上披着显示皇帝威严的龙袍。五爷殿里边悬挂的大匾上写着“广济龙王菩萨”,大匾的右侧写着“有求必应”四个大字。老百姓信奉的是实用主义,谁能保佑自己梦想成真就拜谁,而不管他在佛教中占有什么地位,龙王殿檐下那重重叠叠的牌匾就是给五爷庙做得最好的广告。
第四件事:与大白塔零距离接触入台怀镇,最先跃入眼帘的就是大白塔。在许多台怀镇的照片中,你也一定都看到过大白塔高大巍峨的身影,这座五台山的标志性建筑,就坐落在塔院寺内。塔院寺是一座最古老的寺院,曾经是显通寺下院,明万历年间独立出来,并因塔得名。
(大白塔)
大白塔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工匠阿尼哥设计建造,他也是北京西四白塔寺的设计者,算是有特殊贡献的外国专家了。塔原为石制,明永乐、嘉靖、万历年间三次重修,成为现在的模样。
塔身比北京北海的白塔还高20余米,远看不觉,站在塔下仰望,已看不到塔顶宝瓶,才知其雄伟高大。雪白的塔身,彩绘的铜质垂檐,衬托在蓝天白云之间,有超凡脱俗、清净澄澈之美。
(大白塔)
五台山大白塔由五部分组成,地下是地宫,地宫上面是方形地基;地基之上,是由两层须弥座叠加而成的八角形塔座,塔座上便是巍峨高大的塔身。再往上,是由13层相轮组成的象征13天的塔颈。
塔颈上,由八块镂花铜板组成的圆形华盖。华盖的周长为23米。八块铜板分别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方位安置。每块铜板上都悬挂着36个风铎,总共是252个,正好和藏传佛教的252条喇嘛戒相吻合。清风拂来,风铎叮咚响起,那就是在提醒僧人们要严于自律,遵守佛门清规。
(大白塔)
大白塔顶部,是5.4米高的铜制宝瓶塔刹,上面铸着:“慈圣宣文皇太后重建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大明万历九年四月八日造”的字样。这个宝瓶是由金铜合金制成,所以年长日久不生锈,在艳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塔基四周,建有供信徒绕塔祈祷之用的33间回廊,象征33天。回廊内侧,装着123个80厘米高的铜质转经筒,回廊四角的亭子里,还分别装着一个高达1.8米的大型铜制转经筒。转经筒上都刻着“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塔院寺)
佛经中说:“右绕于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这就是说,只要按顺时针方向绕行佛塔,就会万事顺心,成就大智慧,解脱人世间一切的忧愁和烦恼。所以,所有前来朝拜和祈祷的信徒步入白塔下的回廊,都会默默地按照顺时针方向,围绕着白塔转圈,边走边转动着铜质经筒,祈求今世的幸福,渴求内心的宁静。
“宝塔白毫光,传从阿育王。万山如磬拜,千佛共称扬。铃铎迦风乱,栴檀逆鼻香。夜深闻梵乐,清切动悲伤。百尺轮王藏,庄严不可当。曲藏无量佛,巧创大明王。登眺多高阁,经行有步廊。规模拟忉利,形胜擅清凉。”大家围着塔身转圈,手捻佛珠者有之,念念有词者有之,转动法轮者有之,以头触壁者有之,塔身铜铃在风中轻响,一下子就把人带人了虔诚向佛的气氛中。
(塔院寺)
大白塔东边还有一座小白塔,据说里面藏有文殊菩萨的头发,塔边悬挂着文殊菩萨在此显灵的传说介绍。据说普萨临走时口吟一偈,可谓字字珠玑:“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百骸俱舍尽,其如憎爱何?”能够从内心坚持众生平等,不为情境变化所动已经非常难,要做到无爱无憎则更是不可企及的境界了。
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皇帝御笔:“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此诗涉及塔院寺一段掌故。传说是文殊菩萨化成贫妇开示众人,遗头发藏在这座塔下。塔在明万历年间重修,但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失火被焚毁。乾隆皇帝在1792年第六次瞻礼五台山时,感慨于文殊发塔被毁,写下此诗。
(塔院寺)
藏经阁正中安置华藏世界转轮藏,为国内现存十座转轮藏遗构之一,明万历九年(1581) 由高僧憨山大师设计,自募资金制造。此转轮藏八角三十三层,高约十米,上大下小,最上面的一层周长三丈八尺,最下面的一层周长二丈二尺,每层上面有若干小格,放置经书。底装转盘,推之可动。阁内供木刻小佛像1000尊,二层楼内,放经书柜,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的经书二万多册。
第五件事:去看显通寺的“三无、二奇、一宝”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一座寺院,前身是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始建的大孚灵鹫寺,它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的中国第二座佛教寺院,五台山兴建佛寺的历史就是从显通寺开始的。
显通寺坐落于台怀镇寺庙群,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歷史了。这座幽幽古刹是现阶段五台山规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院,是五台山5大禅处、十大青庙之一。不过现在的寺院建筑基本上是明清时期重建的。显通寺的特色是:三无、二奇、一宝。三无是有殿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二奇是钟楼在门口,大门斜着开;一宝就是铜殿。
(显通寺)
进显通寺前,先要穿过一座下层为石券洞、上层为木构建筑的高大钟楼,石洞门额上刻着“震悟大千”四字,“大千”即“大千世界”,是佛教用语的“三千大千世界”的简称,指广阔无边的世界。“震悟大千”的意思是说佛法无边,在佛祖释迦牟尼的教化和感召下,整个大千世界都震悟觉醒了。意思是用钟声来震醒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通常寺院第一座大殿通常是天王殿,供四大天王以守护寺院,为什么显通寺第一座大殿不是天王殿呢?原来塔院寺和显通寺曾经是一家寺院,到明朝才分开,钟楼就在分寺的时候给隔在门口了,这就是两奇之一。而原来的进寺山门也没了,只好在现在的位置重新开门,山门坐西朝东,不在寺庙的中轴线上,被叫做“歪门斜道”,此为二奇。
(显通寺)
但一座寺庙又不能沒有守护神,于是在两侧立了两块石碑,大伙儿看,一边是“龙”,一边是“虎”,这种布局叫做“有龙虎把门,不用劳驾四大天王”。这就是三无中的一无,所谓“有殿无佛”。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很多寺庙内都有专门的文殊殿,显通寺也是如此。前面这座大殿便是大文殊殿。殿前立有两块石碑,并建有碑亭。石碑高2米,宽不足1米。立于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
(显通寺)
立碑,总是为记述什么,可您仔细看过后,左边那通石碑上是康熙御笔《御制五台山显通寺碑》,右边那通碑却只字没有,这就是三无之二所谓“有碑无字”,大伙儿都知道,西安乾陵武则天墓前有块著名的无字碑。有人说那恰好是武则天的聪明之处,自己的功过是非留给后人评说。
那这儿的无字碑又是为什么而立呢?流传最广的是康熙来此拜佛,抬头一看,发现上方金碧辉煌的菩萨顶恰信一条巨龙昂首高卧,牌楼是龙头,两根幡杆是龙角,那一百零八级石台阶是龙吐出来的舌头,而大文殊殿前的两个水池当然就是龙的眼睛了。康熙怕大清江山被真龙天子夺了去下令将这两个水地填平。石碑立好后,庙内老僧请康熙写碑文,可康熙只写了1篇,便起驾还朝了,从此显通寺就留下了这块无字碑。
(显通寺)
大雄宝殿的后面就是“三无”之三,所谓“有殿无梁”的无梁殿,这种拱券结构的砖制建筑在南京灵谷寺、峨眉山万年寺、太原永祚寺等处都可以看到,通常都用来供奉无量寿佛,因此也被称作“无量殿”。
显通寺最光彩夺目的就是这最后一宝“铜殿”。它坐落在寺院中轴线的最北端,巍然屹立于高台之上,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中国古代留存至今的大型铜殿共有五座,包括武当山金殿、昆明金殿、颐和园铜亭、岱庙金阙和显通寺铜殿,但是全身贴金的仅此一例,因而显得更加雍容华贵、金碧辉煌。
(五台山)
第六件事:去罗睺寺,见“开花现佛”始建于唐代的罗睺寺,在菩萨顶山下,和显通寺挨着,是台怀中心地带的主要寺院,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和十大黄庙之一。历史上罗睺寺高僧代出,香火极盛,是朝山佛教徒必定要参诣的地方。清朝时期,由于康熙、乾隆、雍正皇帝多次来五台山朝拜,对罗睺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使其成为仅次于菩萨顶的第二大黄庙。
罗睺寺以佛子罗睺罗命名。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当王子时娶耶输陀罗为妻,不久就怀孕了。可释迦牟尼在29岁那年,没等孩子出生,就出外苦行修道。他妻子腹中的孩子怀了6年,直到释迦牟尼成道之日才生下来,这就是罗睺罗。
(罗睺寺)
据佛教经典记载,罗睺罗15岁出家,后来成为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有着“密行第一”的称号。传说罗睺罗曾在罗睺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了足迹。此外,还有文殊菩萨曾于该寺为罗睺罗持灯的说法。
罗睺寺内有两大镇寺之宝,天王殿前一对硕大雄浑的唐代石狮是其中之一。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霸气之兽,因此古代的宫殿、衙门甚至民间住宅,门前都有用石狮子辟邪显威风的文化传统。而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石狮也成为文殊菩萨的代表,其威武霸气不可言表。
(罗睺寺)
罗睺寺最引人注目的景观,是安装在大藏经阁里的“开花现佛”木构机关装置。它由一朵3米高的莲花座、可以旋转的中轴、轮盘以及地下暗室内的木制连动构件组成,当僧人在暗室驱动木轮,带动莲花瓣开启、闭合,此时莲花中的佛像时隐时显,呈现出“开花现佛”的奇观。
第七件事:登108级台阶,消除烦恼菩萨顶在五台山灵鹫峰上,传说是文殊菩萨居住处。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称为真容院。明永乐初敕旨改建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菩萨顶改为住喇嘛,于是菩萨顶成了是五台山保存最完整的藏传佛教寺庙,号称黄庙之冠。
(菩萨顶)
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13次朝拜五台山,曾驻跸于菩萨顶。黄琉璃瓦的屋顶昭示了其尊贵地位,用红墙黄瓦这种帝王规制装饰的寺庙,不仅在五台山,即便在佛教四大名山中,也是独一份,菩萨顶的大喇嘛也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利,统管着五台山汉、藏寺庙中的大小事务。
菩萨顶坐北朝南,依山而建,周围寺庙环绕,如众星捧月般将其护在其中,可见其风水之好,地位之高。走过曲折的石阶路,可以看到一块藏红的砖石照壁,正中书写一个“佛”字,禅意浓浓。
(菩萨顶)
绕过的佛字影壁,对面就是108级台阶,代表着108个法门,如果你能不回头地登上去,就意味着从此踏入法门,消除烦恼。台阶虽然陡峭,不过跟人生无穷无尽的烦恼相比,爬台阶的过程无疑轻松快捷多了,如果真的能一劳永逸,哪怕让人爬一百次只怕也乐意。
登临其上,迎面可以看到一座魏巍壮观的牌楼,三门四柱七重檐的彩绘木牌楼。牌楼顶部全是金色的琉璃瓦,形制为五台山牌楼之冠。牌楼上画着各种精美图案,正中有康熙的御笔“灵峰圣境”四个大字。峰字为何少一笔,还是有点含义,康熙数次登临五台山为了寻找自己的父亲顺治,但天不随人愿,还是留有遗憾。
(菩萨顶)
从山门进去,天王殿和东西配殿再加上大雄宝殿构成前院。院内古树参天,石碑如林,显示出菩萨顶的悠久历史。大雄宝殿的楹联颇为拗口,上联是“真容容真真容真”,下联是“灵鹫鹫灵灵鹫灵”,横着读你知道是什么吗?
与众不同的是天王殿两侧各有一门“般若门”和“解脱门”。从“般若门”进入寺院,拜完以后领悟到圣谛真知,从“解脱门”出来就功德圆满了。在大雄宝殿的右侧有一院落叫御碑院,里面耸立着两块乾隆皇帝的御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描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及朝拜五台山的感想,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菩萨顶)
大文殊殿。单檐五脊殿,上铺金黄色的琉璃瓦,典型的宫殿式建筑。该殿又叫“滴水殿”,原来是檐间春、夏、秋三季滴水不断,殿前的台阶滴水处都状若蜂窝,为五台山奇景之一。在1984年大殿翻修后,该奇观再没出现,让人不禁赞叹古人巧妙绝伦的技艺。菩萨顶无论从历史价值还是地理位置的得天独厚,都是朝拜五台山不可错过的寺院。
第八件事:去看龙泉寺的石牌坊在五台山,与塔院寺大白塔有着同样出镜频率的标志性建筑就是龙泉寺的石牌坊,到此绝对不容错过。龙泉寺掩映在绿树丛中,沿台阶信步而上,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八字形的影壁,面阔三间,中高旁低,中央镶嵌有汉白玉镂雕的照壁心,两旁的图案分别为“福禄寿三星”和“文王访贤图”。
(龙泉寺)
这两幅石雕已堪称精品,但在这里,我的注意力完全被中间那幅“五台山风景图”石雕吸引了,它宛如一卷立体的山水画,又像一座大盆景,宝塔、佛母洞等建筑均清晰可辨,还有寺院、殿宇、人物之属,山径盘曲,苍松虬劲,布局上既均衡巧妙,又有局部夸张和强调,玲珑精巧,让人恨不能撬下来拿回家去。
恋恋不舍地转过头来,又是108级台阶。五台山很多寺院的布局都是这种路数:下面一堵照壁,中间108级台阶,台阶尽头就是牌坊。不过同为108级,含义却不同。龙泉寺的108级台阶象征着108颗念珠,每踏上一级台阶,拨过一颗念珠,就意味着减少了一种烦恼。
(龙泉寺)
第一眼看见石牌坊的时候,颇有惊艳的感觉,石质洁白,似冰胜雪,阳光照射在其精致繁复的外立面上,勾勒出或明或暗的光影效果,玲珑剔透,精美绝伦。牌坊以汉白玉雕凿而成,仿木结构、斗拱、重檐、柱枋,所有构件都是石质榫卯,结合得严丝合缝,浑然一体。
上面的雕刻装饰更是极尽纤巧之能事,牌坊上的所有部位,视线所及之处,几乎都雕镂着各种图案,飞禽走兽,花卉瓜果、笔、掸、镜、壶等日常用具,无不栩栩如生。尤其是盘绕在各处的龙的形象,神龙见首不见尾,翻腾在云雾与浪涛之中,既表现出龙的气势,龙鳞、龙爪、龙须等细节处也刻画得一丝不苟,让冰冷的石头有了生命,仿佛随时准备腾空而起,驭风归去。
(龙泉寺)
龙泉寺牌坊上共雕凿了大大小小89条龙,民国15年开始动工,历时六年,于1931年竣工,其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设计施工的复杂程度,堪称民国石刻建筑的精品。看过了美轮美奂的石牌坊,其他的石牌坊估计很难提起你的参观的兴趣了。
第九件事:去南山寺看石刻、石雕南山寺,依山势而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住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如今的规模。
(南山寺)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
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
(南山寺)
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难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
(南山寺)
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
(南山寺)
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第十件事:钻佛母洞,体会转世的奥妙佛母洞是个很特殊的景点,虽然其建筑、塑像等没有什么特点,但来五台山的人却都不愿错过,因为这里有最匪夷所思的大自然奇观。
(佛母洞禅院)
佛母洞是个天然洞穴,分内洞和外洞,两洞之间有一小石孔,上下长而左右窄,最宽处直径也只有28厘米,看起来似乎除了练过缩骨功的高手,没人能钻过去,但据寺僧讲,即便是体重二百余斤的大胖子,只要掌握要领,也能成功穿过。
几百年的摩擦,已经让洞口的岩石变得异常光滑,先伸手,再进头,浑身用力,左右活动,方能钻进内洞。内洞里面大有乾坤,居然能同时容纳四、五个人。据说内洞象征着释迦牟尼的母亲摩耶夫人的身体内部,其间五脏分明,。
(佛母洞外景)
出来的时候似乎顺利多了,因为入洞为“投入佛母胎”,出洞叫“佛母重生”,由此出入一次,相当于转生一回,可以消除烦恼,诸事顺心,延年益寿。其实,入洞前处理身上零碎之物的过程颇具启发性,一切财富,地位等等都像手机、背包一样,不过是身外之物,背负的越多,重生就越困难,只有彻底摆脱它们的羁绊,才能顺利转生,去往光辉的彼岸。这是不是佛母最想要告诉我们的呢?
第十一件事:“过堂”吃一顿斋饭在五台山吃斋饭,吃的不是饭,是体验。在寺庙中用素斋无疑是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的机会,按照佛教的说法,吃斋是积功德的事;对于普通旅游者来说,这也是值得期待的一种体验。
(吃斋饭)
现代都市人普遍营养过剩、吃嘛嘛不香,寺庙里那些不着荤腥、口味单一的饭菜本身引不起任何食欲,但如果抱持一颗虔诚之心前往,把吃斋作为来五台山念经拜佛、修身养性的必修项目,并且在吃斋饭的过程中找到原始的吃饭的快乐,从而以感恩的心态来面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这顿斋饭,才算吃到了点子上。当然入乡随俗,在佛门净地吃饭需要遵守一些规矩。
“过堂”,也就是佛门中的“吃饭”,是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寺院中每天两次过堂,早、午斋各一次。僧人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相当于寺庙里的食堂。佛教僧侣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
(斋饭)
佛门规定学道者吃饭时要做五种观想。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男女必须严格分开。斋堂门口正对一条甬道,尽头是弥勒佛像和功德箱,请听从执事僧的安排,男女分坐甬道两边,即使是度蜜月的新婚夫妇也必须暂时分开。
用斋过程中只能埋头吃饭,不得说话,不得眉目传情,不得左顾右盼,更不可嬉笑吵闹。其实这才是对于普通人最大的挑战,我们已经习惯了在饭桌上交流感情、娱乐八卦,怎么也适应不了安安静静的饭局。
(斋饭)
佛家有“过午不食”的说法,斋饭一般11;00开饭。一人两只碗,分别盛菜和饭,执事僧端着饭菜在桌椅间穿梭,一切要求以动作表示,不必出声:需要添加就把碗放到桌子前沿,添够后端起饭碗,把菜碗挪到自己面前。
添菜、饭时,要稀的就用筷子在碗边平划一下,要稠的用筷子在碗中竖一下,要添多少,用筷尖在碗内点出高低。出家人惜米如金,注意不要撒下饭粒,要的饭菜也必须吃完。斋饭虽不收钱,但入斋者应自觉在功德箱中布施。饭后要将碗筷拿到斋堂外自行清洗并放回原处。
第十二件事:体验一晚“挂单”说到“挂单”可能很多不懂的朋友就会问:挂单是什么意思?其实挂单只是佛教中的一种用语,意思就是指在佛教寺庙中暂住、寄居,挂单者可随心给寺庙捐点功德。这也是寺庙作为佛教文化场所,为各地居士提供便利的一种体现。
(插图与挂单无关)
五台山寺庙跟全国各地寺庙一样也可以挂单,五台山部分寺庙是可以挂单的,但是需要提前和寺庙师傅联系好,旦贸然前往,往往有时候没有床位,师傅们反而不好意思,本是出家人对居士们提出的要求一般是不会拒绝的,可是一旦出现没有地方情况,要是再前去提出挂单住宿,反而会给双方造成尴尬。
第十三件事:做早课,让你体会真正的修行!每天的五台山,都是从晨钟开始,就像是一幅写意的水墨画,用墨极少,构图简单,然而内涵深深;蔚蓝的晨曦伴随着绚烂的霞光,照破清晨的雾霭,昨日里喧嚣繁闹的台怀镇上,此时还沉睡在寂静无声的天籁之中。
(早课)
清凉的空中,偶然有星光闪过。寺院高墻里已经传出叫起的梆子声,清清亮亮……凌晨4时的五台山寺院里,钟鼓声响起,早课就要开始了,五台山的早课,清晨清冷的寺院大殿见证着千百年来无数苦行者对信仰的坚守。
数百近千年的古老传统在一代又一代僧众身上持续不断,装饰着这座著名佛教名山的伟岸与庄严。有幸踏上这座圣山,有幸接触到这座山上清修苦行的僧众,更有幸与他们一同在钟鼓声中上一堂“五台山的早课”。
(早课)
五台山的寺院,五台山的早课,要比别的地方更“土”一些,也更“旧”一些。古旧的大殿,日日年年,在同一个时刻被鼓声唤醒,在诵经声中安宁,几百年来没有变过。
这绵延的山峦间,错落着百余座寺院,在夜雾朦朦的凌晨,却都一同醒来,做同一件事。巍峨的山峦见证着清苦的修行,青松从苗木长成苍天大树,年轻的僧侣与岁月同行,变成耄耋老者。毕竟,这不是欢乐的、可以享受的节日,而是清苦的修行方式。
(五台山南禅寺)
第十四件事:去南禅寺,寻访中国最老的房子中国古代建筑的爱好者,对南禅寺这个名字一定耳熟能详,五台山南禅寺主体建筑大佛殿是我国现存年代最久、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既然已经来到五台山下,岂能与中国木构古建筑的老大哥擦肩而过?
寻访古建筑瑰宝的路途可谓曲径通幽。小路两旁林木繁茂,青山连绵,偏僻的地理位置让南禅寺有幸躲过了唐代以后历次大规模灭佛,同时得益于山西干燥的气候,大佛殿才保存到今天。
(五台山南禅寺)
大殿平面近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子的一半,大大突出了大殿的主体地位。单檐歇山式大屋顶,梁架举折相当平缓,是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最平缓的一例,出檐深远翼展,刚健轻巧,具有很浓的唐风。
殿周围由12根大柱支撑,柱体粗壮结实,柱头均设斗拱。殿内佛坛上还保存彩塑17尊,经仔细勘察,在大殿的平梁上发现有一行墨迹清晰题记,大殿重建于建中三年(782),可见大殿重修后也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在全国大规模灭佛前的唯一遗构,其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足以改写中国的古代建筑史。
(五台山佛光寺)
第十五件事:去佛光寺,梦回唐朝佛光寺被誉为“中华现宝”“亚洲佛光”,著名学者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更》中对佛光寺做了如下介绍:“唐代木构之得保存至今,而年代确实可考者,惟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一处而已……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有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五台山佛光寺)
佛光寺不像南禅寺那样一座大殿就占据了半个院子,而是整体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高低层叠,松柏苍翠,殿宇巍峨,显得更有气势。它始建于北魏,遭遇唐武宗灭佛后,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重建了现存正殿东大殿,其发现过程颇具戏剧性。
隋唐之际的佛光寺规模宏大,寺内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层七间弥勒大阁,高九十五尺。尊像七十二位,圣贤十大龙王,罄从严饰”。在敦煌石窟第61 窟中有一幅五代或北宋初年绘制的五台山图壁画,西壁的一幅壁画高5 米,宽 13.5 米,面积达 60余平方形成三层平台。
(五台山佛光寺)
山门前建有一方影壁,上书“佛光寺”,入山门后,三层平台呈阶梯状布置,一条中轴线自西而东直达东大殿。第一层平台上是宽阔的院落,院中立有唐僖宗乾符四年(877)建立的陀罗尼经幢,北侧是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造的文殊殿,南侧与之相对的建筑已不存。
第二层平台上是近代重建的厢房,厢房后又各有建筑,形成南北两个跨院。北厢房后为明清时期建的僧院,院内有香风花雨楼,是佛光寺的藏经楼,院中还遗存有一方巨大的唐代莲花柱础,直径达 1.05 米,可能还是唐会昌灭法前佛光寺七间三层弥勒阁的遗物。
(五台山佛光寺)
第三层平台利用土崖削成,陡然突起,平台中为陡峭的踏步阶级,两侧是石砌窑洞,东大殿就坐落在这个平台上,俯瞰全寺,气魄十分宏伟。
古松掩映的东大殿位于寺内东部高台上,大殿面阔七间,长 34 米,进深四间,长17.66米,单檐庑殿式屋顶。大殿的前檐明间、次间和梢间共五间,装有厚重的板门,门板后还有唐代及后代游人的墨书题记,说明门板还是唐代的原物。
(五台山佛光寺)
它外表朴素,不施彩绘,柱,额,斗拱,门窗、墙壁,全用土红涂刷、却自有一种内敛简约之美;古朴的斗拱承托着探出深远的挑角飞檐,整个大殿轮廓秀丽、形体稳健。一旅雄浑庄重的中唐气象。
结束语听一回晨钟暮鼓、翻几页佛家经典、烧几柱虔诚清香、拜一次佛法无边,在离智慧很近的文殊道场接受佛法的洗礼,遇见虔诚的自己。
在路上会遇到不知疲倦五体投地磕长头的喇嘛,三步一叩首的朝台僧众和寺内师傅们一同起早诵经的居士……这一切,都有一种安定人心的力量。
小知识:汉传佛教寺院的建筑规制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规模大小不同,殿宇设置也不尽相同,但比较规整的一般是四进七殿。中轴线大多南北延伸,大门一般开三个门洞,称为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合称三门,因为很多寺院建在山上,又俗称“山门”。
进山门后先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奉弥勒菩萨,他是候补佛位的未来佛,又叫弥勒佛,很多寺院供奉的大肚弥勤是根据后梁时期一位叫契此的和尚形象塑造的。弥勒菩萨背后供护法神韦陀,游方僧人可以根据韦陀手中的金刚杵向上、向下或在两臂间担着来判断此寺庙是否接受挂单;天王殿两侧供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民间俗称风调雨顺。小型寺院也有三门与天王殿合二为一的。
二进院内两侧分设钟楼、鼓楼,殿堂一般是观音殿,到了五台山就成了文殊殿。
三进院殿堂是主殿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佛,有一佛、三佛、五佛、七佛四种,前两种比较常见,殿内两侧分塑十八罗汉或十大弟子或二十诸天,大佛背面一船塑观音、善财童子和龙女像,也有供奉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的。院落两侧的东配殿一般是伽蓝殿,西配殿为地藏殿或祖师殿。
最后一进院一般是法堂或者藏经阁,是讲经说法、研习经书的地方。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