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山等收降董福祥饥民武装、顺利平定榆林、绥德后,左宗棠令北路的刘松山、张曜、金运昌等部暂时进行休整 ,而南路的黄鼎、吴士迈、李耀南等部则开始进攻退守董志塬的陕西回民军。
史载,董志塬位于陇东马莲河西岸,地据秦陇相接处,北通灵州,南达陕西疆域,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片塬地(塬 :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因流水冲刷而形成的一种地貌,呈台状,四周陡峭,顶上平坦 )土地宽阔肥沃 ,利于农耕,亦可放牧,是黄土高原上罕见的膏腴之地,当地流行一首民谣称赞它:“八百里秦川,还不抵董志塬的边边”。
同治三年(1864),陕西关中回变军就以董志塬为重要根据地,大批参与起事的关中回众携带家眷迁至塬上,按原来的村屯或教坊关系择地聚族而居,一个地盘较大、人口较多的居住区(史籍称“回堡”)即为一营。“营”既是生产单位,又是作战组织,即无事耕种,有事攻战,每营人数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不等。
陕西回军兵败失利后,面对清军施加的巨大压力,纷纷退守甘肃东部的董志塬,在塬上共设有18营,即著名的“十八大营”,形成一种松散的“盟军”关系,曾先后攻取庆阳、宁州、镇原、平凉等府城和500余座汉人民团构筑的堡寨。在此期间,因长期相互仇杀所积累的矛盾、怨气难以消弭,回军每攻下一座城镇或村堡,均不加甄别大肆烧杀抢掠,汉民饱受荼毒,情形惨烈异常 。
就在左宗棠部署、采取下一步军事行动时,同治八年(1869) 春天,盘踞董志塬的关中回民军数万人突然分道出击,四处攻掠,北面攻至定边,东北面杀至甘泉、延川,东线则突袭宜君、洛川、韩城、澄城,西南面则直捣汧阳、陇州。驻防各地的清军则分路堵击,几乎每天都与回民军发生激战。
当年3月中旬,陕西回军主力屯踞于镇宁,准备往南攻打陕西邠州,然后直趋秦川。见回军似有重返陕西的迹象,左宗棠立刻命黄鼎率所部蜀军布阵迎击。黄鼎派部将、总兵徐占彪带2000兵勇扼守牛家堡,自己则率主力衔枚跟踪回民军。3月19日,陕回军前锋进抵牛家堡,突遭徐占彪部伏击,弹雨横飞,一下被撂倒十余人,余众惊慌失措,仓惶而退。
当天夜间,黄鼎率蜀军主力渡过泾河,接踵进至上世店。回民军数千骑兵骤然寻踪杀到,黄鼎处变不惊,指挥所部稍整队形迎击,回军马队见清军列队迎战,似有准备,并未与之硬碰,纷纷拨转马头绝尘而去。黄鼎见回军马队不战而退,立刻下令全军跟踪追击,一直尾随到白吉塬(今陕西彬州市北极镇 ***铁马冰河作品, 严禁搬运、剽窃***) ,陕回军重要首领禹彦禄、马正和等人率主力分十路在此列阵迎击,黄鼎令所部分头接战,从四面会合,结成方阵,再向前节节推进,枪炮齐发,猛轰敌阵。
回民军人数虽多,火力却远不如清军,顿遭重创,渐渐不支溃退。黄鼎副将刘治均一向勇猛,他见回军出现松动迹象,立刻奋不顾身驰入回军阵内,击杀一名正在指挥的回军将领 ,又挺枪打伤著名回首马正和。回民军在清军凶悍的打击死伤惨重,兵败溃逃,残部狼狈退回董志塬。
各路清军得知蜀军大获全胜,趁势追剿,很快杀入董志塬,回民军将十八大营撤并为四大营,推剽悍善战的白彦虎为首领,带领大伙边战边退,准备撤往陇东北的金积堡(今属宁夏)。左宗棠令南路各军备足粮草和各种作战物资,分三路跟在陕回残军后面穷追不舍,接连挫败白彦虎,先后克复董志塬、镇原、庆阳等地。此次战役,清军屡屡奏捷,陕西回军战死、饿死、坠崖死、落水溺死者多达3万余人,损失巨大。白彦虎率幸存的回军及其眷属辗转来到灵州金积堡,与马化龙领导的宁夏府回民军联合。至此,被陕西回军占据长达4年之久的战略要地董志塬被左宗棠的部队夺回。
【配图源自网络】
左公威武,平定回乱,再收回新疆,民族英雄!
杀的好!
左公不杀回乱,西北不平,安定了几十年。解放战争时期彭帅平二马。
董志原上原住民去哪儿啦?[好生气]
把它们赶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