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无奈退入苏联,苏军军官的一番话,引起了周保中的高度警觉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08-11 15:58:51

日本入侵东北后,东北各界掀起抗日热潮,无数东北热血男儿誓要赶走侵略者,而抗日队伍也如雨后春笋一般建立。

这些抗日队伍,便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前身,由于发展迅速,至1936年时,抗联已扩展至11个军,总兵力也达到了3万余人。

但随着形势的恶化,加上孤立无援,到1939年底时,抗联只剩下不足2000人。

生死存亡之际,抗联该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周保中建议“到北边去”,北边,就是苏联,就这样,抗联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迫撤入苏联。

但撤入苏联不久,在一次会议上,苏联远东军区部长瓦西里的一句话,引起了包括周保中在内的抗联将领高度的警觉,会议的气氛也陷入了紧张之中,到了最后,以至于周保中现场都发飙了

瓦西里说了什么?周保中又是为何发飙?事情还得从抗联撤入苏联说起。

曾几何时,抗联是说什么都想不到会被迫撤入苏联的,在抗联成立之际,11个军3万多人的兵力,个个都是骁勇善战的血性男儿,大家觉得,赶走日本侵略者,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战争的残酷,远远超过大家的想象。

首先是兵力上的差距,日军在入侵东北后,是准备把东北当做大本营来经营的,因此投入了大量的兵力。

从1934年开始,日军在东北就投入了多达25万兵力,而为了尽快消灭抗联,日军陆续增兵,截止到1938年,就已经达到了50万人。

而到了1940年前后,更是达到了75万之多,这还没有计算那些伪军。

但抗联这边,最高峰的时候,也就是在1936年时,抗联才只不过3万多人,用3万多对几十万,这其中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兵力的差距还只是一方面,还有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

抗联当时面对的环境问题,是关内的抗日队伍所不曾面对也无法想象的,首先是气候寒冷,在东北冬天待过的人都知道,那冷起来,气温真的是可以达到零下三四十度。

在这种情况下,冻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而抗联为了与敌人周旋,常年都是在深山老林里战斗,那冷的程度已经不仅仅是浸入骨髓了,都到了能把脑子冻僵的地步了。

有抗联老战士就回忆,当时晚上在山林里行动,为了避免被冻死,睡觉时都是两个人相互背靠着背,其中一个人睡另一个则必须醒,过一段时间后,醒的人叫醒睡的人,再换班睡。

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太冷,如果任由一个人睡下去,那可能就永远起不来了。

再有就是缺乏物资,由于日军在东北有充足的兵力,使得其能组织其规模庞大的“讨伐队”,用来对抗联进行“围剿”,这么一来,抗联的活动区域就遭到了大大压缩,这也是为何抗联不得不在深山老林里行动的原因。

不仅是来自“讨伐队”的“围剿”,日军借助充足的兵力,加上伪军的配合,实施了残酷的“归屯并户”政策,即把当地老百姓从零散的居住点集中到几个大屯子里,方便其监视和管理,而更重要的原因,是防止老百姓暗中资助抗联。

这一点极为残酷,一来是切断了抗联的物资来源,使得抗联不管是在粮食上、衣物上、医药上乃至武器上,都没有了补充途径,二来,则是切断了抗联与党中央的联系。

由于被迫一直在深山里行动,抗联就没有获得外界信息的渠道,既不清楚敌人的状况,也不清楚中央的指示,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正因为如此,抗联队伍中有一部分一直不坚定的人就悄悄的离开了队伍,单是离开队伍回家务农,这还有情可原,但可恨的是,其中一部分人,投靠了敌人,把枪口对准了昔日的战友。

多少个抗联的优秀将领,就是因为叛徒的出卖而壮烈牺牲的。

所以,到了1939年年底,抗联的形势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只剩下两千多人的队伍该何去何从,是摆在当时抗联每一个人眼前的问题。

并且,当时的抗联也已经和组织彻底失去了联系。

曾经延安和东北抗联,尝试着请国产国际或者苏联方面帮忙,希望能恢复抗联与组织的联系,但因为种种原因,始终没能成功。

此外,抗联也为此做过努力,在1936年,抗联的第一路军曾大部西征,试图冲破敌人的封锁打回关内,与红军会师,但在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后,依旧没能成功。

因此,下一步该怎么办,亟待确定一个方案,最终,在周保中的提议下,无路可走的抗联被迫撤入苏联。

退入苏联之初,周保中等人在有苏军参与的会谈中,不卑不亢的提出了一系列条件,其中包括希望苏联方面本着国际主义原则,给抗联提供休整、训练等相关场地以及相关补给。

对此,苏联没有意见,甚至求之不得,很快就答应了下来。

而苏联这么痛快的答应,倒不是其大发善心,而是其别有用心,众所周知,在苏联跟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之前,苏联对日本是极其不信任的(当然后来也是如此),因此,对日本在东北的动态,苏联十分想了解。

但苏联若是直接去刺探情报,有很多的不方便,而要是有了抗联的协助,那就好多了。

所以,这次会谈十分成功,苏联原则上同意了抗联的大部分要求,之后,抗联按照约定,逐步撤入苏联,进入整训时期。

当然,在东北境内坚持斗争的,还有一小部分抗联的部队,如于天放部和马克正部,这些小队,依旧在东北的深山老林里,继续与敌人做着斗争。

而转入苏联的抗联主力,被安排到了两处营地。

这两处地点,一处位于伯力附近,一处位于海参崴附近,虽说整体条件并不是特别好,比如发放的军装是苏军换下来的旧军服,住的也是帐篷,但相比于之前的日子,已经好了太多了。

在之前,大伙儿都是天当房、地当炕,冬天连个御寒的衣服都几乎没有,而吃的更是只能吃草根树皮,如今有衣服穿有地方住,还有一定的伙食供给,这条件真的是天壤之别。

处境的大为改观,让抗联的战士们得以稍微喘口气,但尽管如此,大家都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干什么。

训练是每天必须进行的项目,只有保证训练,强化战斗技能和身体素质,才能随时返回东北继续与敌人作战。

当时训练的科目很多,除了射击、爆破之外,还有无线电通信、高空跳伞等科目。

借助苏军的设备,抗联战士每日刻苦训练,这么一来,战术水平就提高了不少,并且,周保中也把部队分成几个战斗小组,频繁的返回东北侦查敌情,并在合适的时机开展游击战。

此外更重要的就是思想上的统一,周保中经常组织战士们学习中央的文件,以及毛主席的著作,目的就是让战士们知道自己来自哪里,身上还肩负着什么任务。

其他方面都没有什么问题,但在与苏军相处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发生过一些不愉快。

周保中曾多次向苏军提出,希望苏军帮助他们与延安取得联系,而负责与周保中对接的苏联代表瓦西里每次都是表示理解和支持,嘴上也答应的很好,可就是不了了之。

不仅如此,在1940年11月的一次会议上,瓦西里的一句话,惹得周保中当场发了飙。

当时,瓦西里通知周保中,说要举行一个会议,并且,会议上将会有我军的代表出席,得知这个消息,周保中等人十分高兴,终于能见到组织上的人了。

但到了12月1日会议正式举行时,瓦西里却临时告诉周保中,我军代表来不了了。

原以为是我军代表有事耽搁了,但左等右等,一直等到当月中旬还是没有见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这是瓦西里在戏耍大家。

这个结果,让周保中等人无法接受,大家一直在期盼着组织上的人,如今却落了一场空,怎能心里好受?

于是,为了表示抗议,周保中等人以抗联党委的名义,联名给瓦西里写了一封信,信中就提出,考虑到我方代表无法到场,今后抗联的所有大小行动,必须在抗联党委的批准下方可执行,苏军方面不得横加干涉。

接到信后,瓦西里的表情十分难看。

在他看来,抗联来到了苏联,就应该听苏联的,所以,怒气冲冲的他来到抗联的会议现场,十分生硬的放言:我认为,你们抗联的党组织,今后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一切应当听从苏联远东边防军的指挥!

此言一出,会场鸦雀无声。

就在大家思索瓦西里为何这么说时,一向耿直的周保中,当即站了起来,用他特有的大嗓门愤怒的说,“瓦西里同志,你的意见我们无法接受,这简直太过分了!”

周保中说的并不错,按照共产国际的原则,互不干涉内部事务是第一宗旨,所以,瓦西里的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

看到周保中发飙,在场的苏联远东军区政委伊万诺夫赶紧站起来打圆场,“既然大家意见不一致,那就让共产国际仲裁吧。”

正常来说,既然话都说到这一步,那周保中应该“见好就收”,但他偏不,余怒未消的他,又说了一句震惊全场的话,“我认为,瓦西里同志已经不适合担任中苏的联络代表!”

说完这句话,周保中离座出门而去。

也正是有了周保中等人的坚持原则,这支退入苏联的抗联队伍,始终在我方的领导下,战士们在思想上始终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终于,在1945年的8月,随着苏联红军对日军的围剿,周保中率领的抗联部队也得以返回东北,在当年的10月份,周保中在沈阳见到了彭真。

用了足足两天的时间,周保中把抗联跟组织失联后的一切情况进行了汇报,期间说到抗联遭遇过的困境和牺牲的战友,他不止一次的泪流满面。

而彭真也是眼眶湿润,他感慨的说,我军20多年的斗争史里,三件事最苦最难忘,第一是万里长征,第二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而第三,便是东北抗联的14年苦战。

是啊,不管是万里长征还是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起码还能与党中央联系上,也有组织上的指示,哪怕是南方红军在敌后游击期间,也只不过与组织失去联系三年而已。

但抗联则是有近十年无法与组织取得联系,就像是一个找不到家长的孩子一样,当时的抗联多么希望有党中央指示啊。

好在,如今抗联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再苦再艰难的战斗,他们都将无所畏惧!

13 阅读: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