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古诗词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一晃就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这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八月节”、“拜月节”、“团圆节”等。
这一节日,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周礼》中有载: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并且,还有中秋献良裘等习俗。
所以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中秋节”书写了无数华美之章,比如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还有白居易的: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在唐代,“中秋节”更是被定为官方节日,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八月十五日夜,玄宗备文酒之宴,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以后每年八月十五,都照例赏月。为了与杨贵妃一起望月,玄宗还敕令于太液池西岸筑百丈高台,后因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修成。
到了宋朝,“中秋节”盛行一时,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首经典的宋词,就是出自于北宋苏轼笔下,而且在这首词背后,还有一个比较漫长的感人故事。
公元1066年,苏洵过世,苏东坡和苏辙扶柩还乡,去职丁忧。三年后,守孝期满,兄弟俩还朝,当时正赶上王安石开始变法,苏辙持反对意见,几次与王安石论述弊端。
因此,苏辙被贬为河南府留守推官。
两年后,王安石变法已经大刀阔斧干了起来,苏东坡再次上疏反对,王安石很生气,就指使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谈论苏东坡的过失。
苏东坡知道,自己即将被外放,所以主动提出离京任职,条件是为官之地离苏辙能近一点。然而朝廷未允,擢苏东坡为杭州通判。
此时,苏辙已经改任齐州掌书记,兄弟俩依旧离得很远。
杭州秩满后,苏东坡再次提请,希望改官的治所能靠近苏辙,时密州疫灾,苏东坡临危受命,出密州知州。
密州和齐州只有200多公里,兄弟俩总算近了一些,但因为公务繁忙,一直未能见面。
公元1076年中秋节,苏东坡因思念苏辙,便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有序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时,苏东坡和苏辙已经7年没有见过面了,父母皆去,他们俩都是彼此的依靠。因此醉酒以后,苏东坡念起前尘过往,就写了这么一首有些伤怀,但也充满了哲理的词。
尤其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两句,承载了无数人的愿望。
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七年的相思,最终化作一首千古绝唱,然而苏东坡和苏辙,还要一年后才能相聚于徐州。
在密州,苏东坡建了一座城台,写信请弟弟苏辙题名,苏辙取“超然台”,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并作《超然台赋》。
之后,苏东坡也写了《超然台记》以及那首著名的《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在这首词中,同样有苏东坡对苏辙的思念之情,他们兄弟俩从小就在一起读书,后来又一起来到京师参加科举考试,曾“夜雨对床”,约定功成身退后,一起去过隐居的日子。
再之后,兄弟俩又同榜登科,名满京师。
但实际上,苏辙虽然是弟弟,反而对苏东坡的照顾比较多,正如他们俩的名字。
苏轼的“轼”是车厢前面的扶手,需要扶才能走得稳,他性格比较狂傲,持才而骄。
苏辙的“辙”字则是车辙,前有车后有辙,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所以“乌台诗案”爆发时,苏辙想尽了一切办法营救他这位不让人省心的哥哥,甚至愿意削除所有官职换兄长一命。
当时,苏东坡也以为自己必死无疑,还给苏辙写了一首绝笔诗: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乌台诗案”后,苏东坡开始了漫长的贬谪生涯,无钱度日时,往往都是苏辙给他寄,吃喝拉撒,什么都管。苏东坡自己也是,只要有困难,就会找这位兄弟。
公元1097年,已经61岁的苏东坡被一叶扁舟送到了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这是他贬谪路上,走得最远最荒凉的地方。次年中秋节,苏东坡因怀苏辙,又写了一首《西江月·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三年后,苏东坡病逝,留遗嘱葬在了汝州,没有回眉山故里。苏辙将苏东坡第二任妻子王闰之的墓迁来,与东坡合葬,并撰墓志。
10年后,苏辙与世长辞,原本拟葬眉州祖茔,但苏辙生前有心愿,故改葬汝州郏县小峨眉山苏轼墓旁。
从此以后,兄弟俩只有生离,再无死别。
弟弟感觉养了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