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县地图 来源天地图
【编者按】三门塘,是清水江边的一个古老面又秀美的侗寨,属黔东南州天柱县岔处镇管辖。三门塘,位于天柱县东南面,距县城40公里,清水江穿境面过,上可达锦屏、剑河、凯里,下可通洞庭湖、长江,南面与湖南会同、靖州两县接壤,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依山傍水的三门塘,总三江九溪之门户,扼内江外埠之咽喉,历史上是外三江的主要木材商埠。全村以古建筑、石文化、树文化、水文化、侗族风情著称于世。是北侗文化的代表村寨。
清水河,在贵州省东南部。是沅江的主源,源于贵定县与都匀市交界处的斗蓬山北麓,亦称龙头江。东南流,过都市(称剑江)折向东北流出都匀市境,在凯里市东北与北源重安江汇合,再经剑河、锦屏、天柱等县境,于白毛寨銮山入湖南省。长452km,落差1275m。流域内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岩溶地貌发育。森林覆盖率大是贵州省最主要的杉木林基地。水能资源多达78万千瓦。有桂湘黔两大铁道干线和湘黔、黔桂两大公路干线穿过。清水河从凯里以下可通机动船。流域内有都匀、凯里两中心城,也是开放旅游城市。有都匀尧林洞、文峰塔,雷山县的雷公山、凯里的香炉山、黎平会议会址、侗寨、塔楼和风雨桥等名胜古迹。凯里市还是贵州东线国际开放旅游区的中心之一。
500多年前,从湖南迁入的严、谢、王三姓,各立门户,故称三门塘。又传是寨中东、西、南三面各立有寨门,因而叫三门塘。这个寨是当地著名的侗族四十八寨之一,历史上早有记载。现寨中有19姓,300余户,1500余人。
建国以后石阶铺地
据《坌处镇志》及村中族谱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谢氏祖先最先从河南迁徙到湖南,再从湖南迁徙到三门塘村;明成化十五年(1479)刘氏祖先迁徙于三门塘村;明弘治十六年(1503)王氏祖先因躲避战乱从迁居于三门塘村,谢氏、刘氏与王氏在此搭建传统民居、窨子屋,开荒种地,男耕女织,繁衍生息,世代居住于此,至今已 600 余年。 三门塘村地处清水江下游,据《坌处镇志》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 年) 谢氏祖先避战难由河南迁居三门塘,随后刘氏、王氏祖先因避乱迁居三门塘。 明朝中期,清水江航运兴起,三门塘是皇木采办商扎排集散的主要码头,随下河客、三帮客、黄州客等客商来此定居的人越来越多,村落规模自此形成。 清代属由义里; 民国三年(1914 年)属第五区,区署在坌处; 民国二十一年(1923 年)属保安镇; 民国二十九年(1940 年)属坌处联保办事处; 民国三十一年(1942 年)改为南安乡;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年)更名坌处乡,属坌处乡; 1953 年将坌处乡分为、清浪、中和、莱溪、大冲、坌处等乡; 1958 年为远口公社坌处管理区; 1961 年属新建的坌处公社; 1984 年坌处公社改为坌处镇,属坌处镇; 1992 年全县撤区并乡,将中寨乡合并为坌处镇,三门塘村属坌处镇,至今未有变动。
到了三门塘,可访古探奇,考察清水江木材交易的兴衰历史,又可观赏侗族人民的建筑文化,还可以领略当地的民族风情。走进三门塘,村旁到处是保护得极好的古树,其中有银杏、水杉、榉木、香樟、细绸木等珍稀树种,而且每棵树都编上号,用小木板写上树名,挂在树上。那些樟树,枫香等树,高大挺拔,荫蔽一隅,向游客展示着这个村寨的悠久历史。
日晷 民国时期
伫立于寨门口的"视履考祥"古碑。分别记载该寨村民从明朝到清朝几百年来集资修建义渡义船、架桥修路的经过。村中通往各处的路或用大石板铺成,或用清水江的鹅卵石镶嵌成花阶路,十分整洁。村中南下江边汲水浣洗的两条路,都是石板铺就,很方便寨中民众行走。
山门 民国时期
这里的两座石拱桥和两座石板桥,都是400年前修建的,现今仍坚固牢实,供人行走。几十幢高大巍峨的封火砖房,墙脊高耸,装饰不同图案,显得雄伟、美观。每幢砖房内都有一口太平缸,缸体用五块大青石板嵌成。正面的石板雕刻各种精美的图案,有双龙戏珠、丹凤朝阳、百鸟鸣春、鱼跃龙门等,镌刻细腻传神,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王氏家祠 太原祠
村中有两座造型别致的家祠,这是太原祠,为王姓家祠。建于1908年,占地300平方米,外墙用青砖砌成,白灰勾缝,十分坚固。白粉刷的墙体上,用水墨绘制各种花卉图案,大门上方,六棵白菜造型的泥塑浮雕,栩栩如生,分外瞩目。墙柱上,塑有巨龙缠绕图案,用江西景德镇的瓷器镶作龙鳞,在阳光下熠熠发光。门楣上方两侧,有各式人物造型浮雕和绘画。相隔百米是刘氏家祠,造型更为独特。刘氏家祠占地25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民国中期重新修葺。
刘氏家祠
高耸的山墙,墙脊错落起伏。正面、侧面墙上,布满人物、花草、禽兽等各式泥塑和水墨画,不但有龙、凤、麒麟及各种花草鱼虫,还有历史人物,不论是画是塑,均惟妙惟肖,逼真传神。大门上方,雕塑一只展翅飞翔的鹰,两根高耸的墙柱,对称地塑有44个拉丁字母。一面彩塑时钟,把时间定格在早上九时十二分这个充满晨曦的时刻。正面的窗户,为西洋建筑。大门及院内,均为中国传统建筑。高达8米的墙体,使人很远就看到它的雄姿。这是清水江上下绝无仅有的一座集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的建筑,至今保存较好,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两氏家祠,可谓我国建筑上的瑰宝。这些封火墙内的木柱,柱上戳有木商的商号印记,数不胜数,这说明当年清水江木材交易中,生意十分红火。当年三门塘是有名的外三江,为木材交易的重要码头,兴隆的木材交易自然给三门塘带来繁荣。看到这些留下来的石碑、石板、砖房,仿佛是在向人们述说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码头 清代
在三圣宫依稀可以辨出三门塘当年木商云集、生意兴隆的缩影。三圣宫修于明代,当地百姓早就利用它作为义学的学馆。宫门门框是青石枋柱,高4米多,巍然屹立在清水江边。宫门有一块高4.2米、宽1.5米的大石碑,正、反两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记述修建三圣宫及倡修义学的过程。在当时没有机械牵引的年代,人们用什么方法,将这些重达数十吨的庞然大物搬运到此并竖立起来,可以见到遒劲的书法,精致的镌刻。人们把石碑上的文字、上乘书法、传神雕刻称为"清江三绝",流传到湖南沿边几县,清代到民国时期,不少文人慕名前来三门塘观赏这三绝,留下不少佳话。
王义,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庚申岁(1620 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丑时,三门塘人,字彬宇,号天文,乳名四乔。形貌魁梧,娴熟武艺,法通行极,才识特达,为乡党俊秀之士。崇祯末年,天下饥饿,饿殍遍野,以流寇之乱,城野毁破,地方吏治废弛,黎民百姓结寨以自保。大者如洛阳李际遇,汝宁沈万登,南阳刘洪起,各聚众数万。或从贼寇,或从军官,互相吞并,祸不可言。起甲申岁,李自成隐京师,明鼎告迁,众臣立福王于南京,改元弘光,安置民隐,楚南沿江一带,遍传檄文,复持明祚,王义勇略超群,率众效义,所在征伐,多立殊勋,晋封参戎将军。镇守边江,诚不愧公侯之干城也。厥后,福王败,桂王绝,复明无望,且大清号令已及,乃弃甲潜回故里,韬光草莽,隐晦林泉。(来源:《坌处镇志》) 王泽寰,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三门塘人,字济民。曾任北伐名将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军长五王天培部军需官,擅丹青,为天柱县五大画家之一,解甲归田后帮助乡亲调解矛盾,名声响亮,县里特许开“八字门”,由他设计,对刘氏宗祠正面牌楼式三门及两侧风火式山墙做过一次大规模装修,模仿西式建筑,形成中西合璧,充分体现了文化较高的人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来源:《坌处镇志》) 王先平,男,侗族,1949 年 12 月生,三门塘人。1969 年 1 月应征入伍到贵州省军区警卫连服役,历任副班长、班长、排长、连队副指导员、连队指导员等职。1979 年参加云南边防保卫战。1982 年 4 月调天柱县人民武装部工作,先后任军事科科长、副部长、部长,上校军衔。(来源:《坌处镇志》) 内外江来源:清同治九年(1870 年)5 月,赵连霄于远口署理天柱县事,四十八寨饥民群起,社会动荡,秩序紊乱,靖州府团总唐燮南严拿,无果而终。光绪十五年(1889)坌处地方势力乘清廷办团练之机,由举人吴鹤书出面,要求在等地开设木行,收费养练,天柱县知事余骏年转报省获准。至民国五年(1916),双方达成协议,明确规定茅坪、王寨、卦治为“内江”,坌处、三门塘、清浪为“外江”。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贵州旅游文史》、《中国名山大川辞典》、《坌处镇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