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流转
从为人熟知的江南水乡,到掩映于油菜花中的皖南古镇,从黄土高原上的朴实无华的院落,到富贵大气的北方古城,从个性鲜明的岭南古村,到千万重青山中的川渝古村,从充满民族风情的湘黔之地的寨子,每一处美景,都会让人心驰神往。
相信很多人都有古村小镇情结,幻想着有朝一日与爱人携手,在一座隐匿于青山绿水中的、历史悠久的古村内小住几日,观熹微落霞,听蝉鸣鸟语,偶尔翻阅诗书,下棋品茶,体验带月荷锄归的田间之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也因地制宜建造出自己的家园。由此,在华夏广袤的土地上,出现了风格各异、各具风情的古镇。当你在繁忙的工作闲暇之余,如有一丝出去走走的冲动,也许这些地方,会让您有一些欣慰。
任由时光流转,古村小镇风情依在。它们静默如钟,站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体会着细碎的时光。如果能在充满风情的古村小镇里畅游一番,或花前煮酒,或穿梭小巷,或驾一叶小舟,让自己放下疲惫沉浸其中,感受时间的流淌,感受小镇的风情,也就不虚此行了。
本篇小编继续推荐一下国内最值得推荐去的100个古村小镇(31-40),看看你都知道几个?,又去过几个?
(西塘)
031:西塘有时候一个地方的美,并不在于她建筑的古朴,景物的美丽,而是因为她透出的气质和你相符。喜欢一个地方,有时也并不是因为她美,而是因为她静,静得可以让你与自己的灵魂相对。西塘就是这样一个可以让脑袋胡思乱想的地方。
西塘是一座已有千年历史的古镇,春秋战国时,这里是吴越两国的相交之地,故有“吴根越角”和“越角人家”之称。相传,春秋时期吴国伍子胥兴水利、通盐运,开凿伍子塘,引胥山以北之水直抵境内,故西塘亦称胥塘。水利与交通是相辅相成的,有谁能说西塘昔日的繁华与水利系统无必然关系?
西塘的景色的美比不上周庄,知名度也比不上那个曾经年华似水的乌镇,但她空气的清爽,令人的心脾感到前所未有的舒爽,就连那些在肺腔中沉积的烟垢似乎也可以被这充满浓郁历史清香的西塘的空气给荡涤得干干净净……
(西塘)
穿过西塘入口那条狭窄的深巷,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风貌顿时呈现在眼前。青青绿波环绕着古朴的民宅,水面上时时摇曳而过一叶小舟,这分明是诗中的意境啊,“小桥、流水、人家”贴切而自然地描述了西塘的生活。
西塘地势平坦,河流密布,自然环境十分幽静。有9条河道在镇区交汇,把镇区划分成8个板块,而众多的桥梁又把水乡连成一体,故古称“九龙捧珠”、“八面来风”。这些桥不似陈逸飞先生画中的周庄双桥,没有它“神话一般的境地”,单这些桥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结实,一块块石头搭起的拱桥,貌似普通,却连接着六百年历史古镇的完整。
(西塘)
不管走在上面的人有多迷茫,走过去,都会有另一番别开生面的美景,一处“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期盼。桥上游人很多,不知是否也带着迷茫,但是桥上、桥下的人都互相欣赏,成了彼此的风景,与这古朴的古镇融在了一起,即使迷茫,此刻心里也是明朗的。
西塘最著名是有“烟雨长廊”之称的廊棚。长长的沿着西塘河而建的廊棚有1000多米,是众多江南水乡中独一无二的建筑,也是古镇中一道最独特的风景线。走在下面既无日晒雨淋之苦,又可尽览水乡烟雨秀色。
(西塘)
“烟雨长廊”其实只是西塘人家伸长的屋檐。西塘人在水边老屋里住着,也顺便做一点买卖,他们或端着饭碗,或坐着板凳闲聊,偶尔跟路人点个头,脸上的笑也是淡淡的,就像西塘河的水。
漫步廊棚,尽管脚步轻轻,石板也会发出“咚咚”有节奏的响声,因为廊棚上的石板有些是空心的,据说这是有意的铺设,为使积水流走。廊棚下曾经走过一些有诗意的人,比如柳亚子和他的南社诗友。他们在橹声桨影里,在廊棚滴雨中,享受着生命浓郁的春色。
(西塘)
来到西塘不喝一杯西塘的碧螺春,就不算来过西塘。在西塘水边的茶楼里,点一杯碧螺春放在面前,蓝花白瓷杯中的茶清馨香远,品着桌上小碟五香青豆,三五人聊着天,长廊和石桥上还能时不时地听到有车铃声响过。河边石级上有三三两两洗菜的老人;临河看店的老伯,一边逗着可爱的小孙子,一边照顾着生意……
这方水土养育出来的正是这样的普通西塘人,他们热闹而不喧闹的生活场面让人倍感亲切。不知茶水已过几杯,细细相数,从西塘人嘴里,一步步走进陌生的西塘,感觉自己正融入小镇人的生活中。就在这澄澈茶水中,背弃城市里的躁动,带着一颗重新起航的心驶入这里,与朴实的西塘人把茶言欢。
(南浔)
032:南浔南浔自南宋(1252年)建镇,至今已有75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朝万历至20世纪初期是南浔古镇最为繁荣的时期。与其他江南水乡一样,在南浔也能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格局,但不同的是,在这里还能品味旧时代的时尚。南浔享有“民国第一镇”的名声。
南浔的主要景点有小莲庄、百间楼、张静江故居、嘉业堂藏书楼、文园等,其中小莲庄又称“刘园”,位于镇南爵鸪溪畔,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总体布局分园林和刘氏家庙两部分;
(南浔)
百间楼位于南浔镇东北侧,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称“百间楼”,它是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留有传统风貌的沿河居民建筑群之一;张静江故居是张静江父亲张宝善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建造,建筑为典型的江南宏门豪宅风格,三进五间清式建筑,而且有精湛的砖雕,其内陈列张静江生平珍贵资料;
嘉业堂藏书楼由书楼和西式园林组成,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为丰富的私家藏书楼;文园是一座集江南园林与古代建筑兼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园林,内建有“三馆一廊”和“农家乐园”、“儿童乐园”等多个旅游景点。
(南浔)
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更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豪门公爵,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财主。
作为一个源远流长的古镇,这里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才辈出,书香不绝。明代时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仅宋、明、清三代,南浔就出了进士41名,这些足见南浔古镇人文之丰富。
(南浔)
与其他江南水乡的古镇一样,你可以在南浔看到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找到千年的古桥、百年的老屋,听到不少在史书里提到的名字。如果说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充分领略传统的同时,还能品味旧时代的时尚——20世纪初叶的摩登。
毋庸置疑,南浔不愧凝聚了千年的文明,与时俱进的脚步并没有改变它厚重的文化传统。即使从今天的遗存也可以看出,两者结合得相当和谐,因此南浔并没有因时光浸润而受到破坏,却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特色。这就是南浔历千年而常新的奥秘,也是南浔的魅力所在。
(前童)
033:前童前童古镇始建于宋朝末年,盛于明清时期,至今仍保存有1300多间各式古建民居。当地童氏自南宋绍定年间在这定居。明初,童伯礼两次礼聘方孝孺到此讲学,形成古村“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艺文”的文化风范。
前童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先,自明代中叶以来,每逢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四邻八乡的人们携亲带友,从四面八方赶来。这时候,长长的人群伴着鞭炮声、鼓乐声,有条不紊地走街过户,有的则在空地上舞龙舞狮,异常热闹。
(前童)
这里没有刻意的张扬、修饰、模仿,有的只是古韵浓重、活色生香的乡村意境,一段美轮美奂的江南丝竹调的韵律。“家家有雕梁,户户有活水”是前童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特点,全村的八卦水系连通每家每户,走在村子的石板路上,随处都可听到流水声。
前童镇上最惬意的就是清澈的溪水,水草没底,看似平常但并不寻常。据说,刷清时期的前童镇,自然条件恶劣,收成全靠天时。童姓祖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倾尽所有,按八卦原理引水入村,构建了堪称江南古建筑群落中一绝的“八卦水系”。这一举措使得前童镇“家家有活水,户户有雕梁”,打造出一种不是水乡,胜似水乡的意境。
(前童)
来到古镇,走在幽幽的青石板小径上,让人有种梦江南的遥远意境。石板、卵石铺成的老街,两旁都是长板门面的店铺,老街附近有一幢幢工艺精致、至今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行走其间,听着脚踏青石板的响声在百年老屋前回荡,能把人们的思绪带回遥远的过去。
古镇上的“群峰簪笏”是童氏祖居,“群峰簪笏”取意飞檐所对远处山峰如玉簪似朝笏,暗示主人尊贵的地位。古镇上的其他老宅是没有“群峰簪笏”的马头墙的,这是因为在以前只有取得功名的人家才能修建马头墙。
(前童)
前童镇深宅大院里的雕梁画栋、残垣断壁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值得人们细细地去品味古镇积淀了几百年的历史。这里除了有古建筑外,古树、神泉、明山、秀水遍布各个角落,前童镇竹林村东头还有一棵名为“五杈樟”的浙江第一古樟生长其中。
前童镇,推窗见河,开门是桥,原住民,古淳风。这里的一切,对于身处喧嚣都市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这种挥之不去的古镇情愫。
(郭洞)
034:郭洞刘若英在一首歌里潇洒地唱道:“什么事我最渴望,睡懒觉和不化妆。搬到一个小村庄,真的去数羊,一个人游荡……”也许在一个美丽而安静的地方,喝一点自酿酒,找一张软软的床,一觉睡到大天亮,是很多人心中的梦想吧。郭洞,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乍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多人会以为郭洞是一个神秘的洞穴,真正见了面才知道并不是想象中的深山老洞,而是在群山幽岭之间,一个“山环如郭,幽峰如洞”的古村落。而且郭洞人也并不姓郭,他们姓何。
径直走在一条鹅卵石的小道上,旁边是被古城墙围绕着的葱茏古树群。这里的许多树可能都种了三四百年了吧,要几个人才能围抱。据说郭洞人视龙山为神山,严加封锁,保护植被,甚至体现在郭洞的族规上:上山砍伐一棵大树者,断其一臂;砍伐一棵小树者,断其一指;折一树枝者,拔其一指甲。
应该感谢这样严厉的族规,使村庄的空气格外清新,沁人心脾,一走到这里就有种清新恰神的感觉。抬头仰望这些古树,似乎可以感觉到古人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不要小看了古人的智慧,听说这个小小的村子竟然是根据阴阳五行而建的。
(郭洞)
在树的映衬下,脚下的流水也似乎有了灵气,让人驻足良久。也许是生活在都市太久,已经见不到“绿色”的河水,而今脚下这条小溪清澈见底,有小鱼在其间自由戏水,好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顺溪上行,踏入幽静的进村小道,鹅卵石铺就的路面疏密有间,晴雨皆宜。或许经历了岁月风霜洗刷,石子一颗颗均泛着幽幽的色泽。循着小道一路来到苍老城垣下的古城门前,城门两边赫然写着“郭外风光古,洞中日月长”的对联。好一个“洞中日月长”,这莫不是一扇将尘世喧嚣阻挡在外的隔世之门?
(郭洞)
走进村子,便可看见大片的明清时的建筑,许多看上去只是不起眼的民居,但要是仔细看看那些细节的地方,也会看出一些不寻常来。一扇普通的窗子,竟会用上穿雕、浮雕等不同的雕刻艺术,虽然时间让这些雕刻不再栩栩如生,但仍可以看出当年工匠的心思。
这些建筑中,最显眼的便是何氏宗祠,应该是明代的,经过数百年的时光历练,至今看上去依然很有气势。可惜的是宗祠的大门平时是不会开的,而且还用一块两尺高的木板拦在门槛上,只有祭祖、宗族大会或高官来访时才开。
(郭洞)
跟古代相比,现代的建筑技术不知先进了多少,但是真正说得上有气势的还是少,这不是钱能够买来的。据说,何氏家族世代书香,英贤辈出,曾有先祖担任过宋徽宗时的丞相,后世子弟中将领名骚也不乏其人,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积累才会让他们的房子有这种气势吧。
从古宅中走过,所有的感官都被调动起来。好像身边有一位老人,慢慢地讲述郭洞逝去的岁月,又仿佛身陷于某个错落的年代,有点恍惚。
晚饭过后再沿着小道出来走走,凉意袭身。夜晚的郭洞一片沉寂,没有霓虹灯的照耀,更让人觉得神秘。不禁感叹,如果在这里购一间小屋颐养晚年一定是最惬意的享受。这也许只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罢了,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有太多的依赖与牵连,有太多的不能割舍。不过,在这里多逗留些时间还是可以的,喝点郭洞人家酿的米酒,吃点文火慢温的竹筒饭,然后觅一处洁净、绵软的卧榻,睡一个悠然、舒畅的长觉……
(诸葛村)
035:诸葛村诸葛村古称“高隆”,村中现有诸葛亮后裔近4000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最大聚居地。村中的建筑按照“八阵图”样式布列,保留了200余间明清时代的建筑,目前保存完好的11座堂分别是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崇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敦复堂,其中大公堂、丞相堂具有代表性。
南宋末年,诸葛亮的第二十世孙诸葛大狮公迁居此地,并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村子。钟池是诸葛村的核心,也是“八阵图”的基点。钟池半边为水,半边为陆,水中和陆地部分都有两口井,形成了太极图中的阴阳二鱼状。
(诸葛村)
以钟池为中心,四周有大公堂、怀德堂、崇信堂、丞相祠堂等楼宇建筑,并有8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象征乾、坎、震、巽、离、坤、兑、乾八个方位,8条小巷中分布着古老的民居。
这些民居还有一个很具有当地特色的特点,就是巷子中相对的两户人家,家门不相对,错着开。当地人说,这样的建筑布局有利于处理好邻里关系。在村外有八座小山环抱着村子,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
(诸葛村)
大公堂位于钟池北侧,始建于明代。门两旁的墙上写着“忠”、“武”二字。大公堂明间金柱腹部圆周都在2米以上,为典型的“肥梁胖柱”式建筑。祠堂内壁上绘有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等与诸葛亮有关的三国故事壁画。
丞相祠堂始建于明代,为纪念诸葛亮而修建,坐东朝西,前后五进,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平面按“回”字形布局,由门厅、中庭、庑廊、钟鼓楼和享堂组成。正门有“救旌尚义之门”的横匾,顶层有盘龙“圣旨”立匾。中庭是祠堂最精彩的部分,中间四根大柱,选用松、柏、桐、椿四种木料制成,取“松柏同春”之意。
(芙蓉村)
036:芙蓉村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游的西岸,是楠溪江比较有代表性的古村,距岩头村约1公里。宋太平兴国年间,陈拱偶然从瑞安迁来,定居于此,并逐步形成血缘村落。南宋末年芙蓉村曾遭焚毁,元朝重建,现在仍然保持着600多年前“七星八斗”的格局。
“七星”是指村内道路交会点上的7个高0.2米、面积2~3平方米的方形平台;“八斗”是指村内水渠交汇点的方形水池。“七星八斗”意在企望后辈子孙发迹。古村坐西朝东,略呈正方形,村子周围有一道长2000余米、高2米的卵石寨墙,将整个村子包围起来,犹如一座小城堡。
如今,芙蓉村仍保持着600多年前的面貌,村内保存有30余处明清古民居、5处明代大宅遗址、18座大小宗祠,其中有司马宅、陈氏大宗祠、三星祠、如意街、芙蓉亭、明伦堂、将军屋等。
(芙蓉村)
明伦堂位于村子中央,是一座封闭的内院式建筑。也是一座书院,内部格局正统,由东向西依次排列着泮油、仪门、杏坛、明伦堂、讲堂。在明伦堂中央有一座供奉孔子的神龛,两侧挂着一些孔子的名言。
在书院的南侧有一座三开间的住宅,宅前的大花园内种植着茂密的修竹。竹林中有一座假山,山下一条溪水蜿蜒而过,据说这里是学童们课间休息的地方。
(芙蓉村)
陈氏大宗祠是芙蓉村建筑中的精华,宗祠坐西朝东,前面有一座大院子,南北各有一扇门,南门叫“光宗门”,北门叫“耀祖门”。院子的前方开有一方小池,叫“相承池”,池东岸有一座照壁,上面雕刻着《八仙乘槎图》。
在陈氏大宗祠内所有的建筑中,以大戏台最为精美,上面雕刻着各种人物图案,雕工精美。在宗祠正厅内还悬挂着许多牌匾,其中一副对联别具特色:“地枕三崖,崖吐名花明昭万古,门临四水,水生秀气荣荫千秋。”
(泰顺)
037:泰顺泰顺是浙江省南部的一个山区县,境内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历史上,许多人为避祸乱迁移到了这里,并创造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廊桥”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廊桥”就是有屋檐的桥。泰顺多山,村子比较分散,古时候的交通不便,人们在此行走十几里路都难以见到人烟。所以,当地人便在相隔一定距离的路边建一座风雨亭,供过往路人休息。在桥上建造屋檐,可以保护木质桥梁免受日晒雨淋的侵袭,还能为行人遮风挡雨。
(泰顺)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据记载,截至1987年年底,全县留存的桥梁共计958座,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文兴桥、三条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泗溪姐妹桥是指位于泗溪镇下桥的溪东桥和北涧桥,因这两桥相距不远,故被称为“姐妹桥”。溪东桥始建于1570年,1745年重建。桥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跨径25.7米。桥顶飞檐翘角,中央有重檐阁楼。北涧桥始建于1674年,1803年重建。桥下流水潺潺,桥旁有千年古樟树参天而立,与桥梁形成优美的风景。
(泰顺)
薛宅桥位于三魁镇薛外村,建于1856年,为叠梁拱式木廊桥。桥长51米,宽5.1米,单跨29米,有桥屋15间,造型独特古朴,被载入《中国桥梁史话》一书。
仙居桥位于仙稔乡仙居村,始建于1453年,现桥为1673年重建,为木拱廊桥。桥长42.83米,宽5.30米,净跨34.50米,有桥屋18间,是泰顺跨径最大的木拱桥。
(泰顺)
文兴桥位于筱村镇坑边村,始建于1857年,新中国建立之前重修过。桥长46.2米,宽5米,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桥的结构左右不对称,使得该桥在泰顺的廊桥中显得与众不同。
三条桥位于洲岭乡和垟溪乡交界处,始建于1137年,重建于1843年。桥长26.63米,宽4米,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有桥屋1间,柱头有蝶形莲花瓣头拱座。
(金泽)
038:金泽不论是周庄,还是乌镇,许多颇令众人青睐的古镇,其热闹早已赛过了旧时商埠的喧哗。和它们相比,金泽古朴得让人惊讶,与许多古镇相比少了些许脂粉气,给人一种被时光遗忘的错觉。
金泽,位于上海的青浦,是一座依水而建、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小镇。来到这里,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鲜有江南水乡典型的湿润,反倒透出山寨民居的几许硬朗。
金泽的桥虽然不多,但在只有0.6平方千米的古镇区内,完好地保存着十余座古桥。这些桥大都经历过宋、元、明、清四朝。金泽的桥都有相连的庙,形成了“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格局。
(金泽)
听说金泽这种庙桥相连的做法,主要来自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三国时期,东吴的孙权曾带兵经过这一带,因为这里河道纵横,就下令士兵遇水搭桥,而为了保佑军队的安全,又在每座桥头各建一座庙宇。
(金泽)
传说终归是传说,但“庙桥相连”的做法,给金泽添了不少情趣,更显出水乡居民对桥的尊崇和爱护。虽然与桥相连的庙许多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而不复存在,但走进古镇,从那桥名和桥的侧壁上所刻的对联,仍可看出很浓的佛教意味。而且从现在的许多桥旁还能寻觅到一些寺庵的痕迹。
许多人因“桥桥有庙,庙庙有桥”的格局而神往。走在青石板路上,一座座古桥从自己的脚下而过。走累了,就在桥畔的小店旁,借个小矮凳,稍加休息。周遭是那么清净、悠闲,除偶尔见到个把摄影爱好者孤独的身影之外,剩下的只有自己的身影。那桥边的店主有些也是外乡人,但他们热情招待,问长问短,表现出“有朋自远方来”的喜悦,给人的是一种亲近与和谐的感觉。
(金泽)
来到古镇,镇里最古老的石桥——普济桥是一定要看的。看它,不仅仅因为其有名,也是因为它是这里最古老的桥。建于宋代的普济桥,由于当时开采技术有限,建桥材料用的全是紫砂石,呈紫褐色。在细雨中,紫砂石闪烁发亮,雨水的冲刷使古桥“原色毕露”,那些紫色的石头清晰可见。远脉整座古桥,形如月牙,纤巧飘逸,风姿绰约。
在普济桥畔的那座颐浩禅寺,使桥显得更加神圣。这座禅寺的历史也可以追溯到宋代,据说名字还是南宋皇帝赵构所赐。岁月的流逝,带来的只是它沧桑的外表,从规模上透露出的是,这禅寺曾经有很旺的香火,因为时间掩盖不了它昔时的繁华。
(金泽)
“迎祥夜月”是金泽八景之一,来到了金泽,这不容错过。这座离普济桥200米左右的迎祥桥,美在它那月亮和小桥相依的画面。古代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张继的《枫桥夜泊》都描绘了这样的美景。
如果机遇不佳,不能看见月亮和小桥相依的画面也不用遗憾,即使是下雨,没有月亮,不见星星,也遮不住它的美,雨中的迎祥桥也别有一番滋味。桥下的流水,与雨点在水面上画着的许多变幻莫测的圆圈,构成一幅典型的抽象画,引人遐想翩翩。“金泽古桥甲天下”,以这样一句话来作为最后对金泽的评价,也许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晓起)
039:晓起晓川《汪氏宗谱》载:(晓起)青山环绕,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晓起,传闻中一个风景如画的江西田园古村。然而,当我们来到晓起的时候,才发现用“如画”来形容晓起是不够的。晨雾笼罩中的晓起给人一种水墨的清冷,美丽的水口,参天的古树,庄重秀美的民居,高雅精致的“三雕”,你会怀疑晓起是由古人的水墨画卷还原而来的。
初到晓起,便被云雾缭绕的水口镇住了。水口双瀑下两座千年的石碣,让我们第一次看到“水往高处流”的奇景。而石碣旁边,千年香樟遒劲的枝丫横亘水上,古树身上青藤的丝缕已垂入水中,衬托出一片宁静与悠然。据说双碣可以关住村中福气,而香樟林能够挡住邪气,两者结合,晓起成了风水先生眼中的宝地。
(晓起)
水口前有号称“江西第一大牌楼”的晓川牌楼,高14.8米,宽14米,庄重地矗立在清风碧野间。穿过牌坊,便来到千年古桥嵩年桥上一座凌空而建的竹茶楼,在茶楼里沏上一壶婺源的名茶,迎着山野的晨风,听脚下流水潺潺,观两岸水上人家,一路的奔波竟只剩恬静与悠然。
沿着驿道往村里走,自然与古朴的感觉袭面而来。青石板铺就的驿道纤尘不染,倒映着晓起明清时期徽派建筑高峻的马头墙,折射出幽幽的光。晓起,多么像历史博物馆中悬挂着的黑白旧照片。石板中央的车辙不经意地显露了晓起昔日的辉煌,比如文人的金榜题名,商贾的满载而归。而这些辉煌穿过流逝的岁月,只剩下这两轮车辙供今天的我们去想象。
(晓起)
黑亮的青石板把我们带到了村中久享盛名的汪氏“三雕”。“三雕”在清末徽商汪允璋、汪允圭兄弟俩建的“继序堂”“礼耕堂”中,是晓起独有的雕刻艺术。礼耕堂的垂花式门楼高雅精致,大型砖雕整幅镂空,共刻画了“琴、棋、书、画”四幅陶冶性情的生活场面。门楼下面四块诙谐的石雕,分别用“雀、鹿、蜂、猴”隐指“爵、禄、封、侯”,庄重而幽默,商人想做官的心理可见一斑。
走出礼耕堂就来到村西北角的“三月井”。三月井建于唐代末年,取北山泉水,清冽甘醇,四季不涸,几百年来静静滋润着一代又一代的晓起人。村里人告诉我们,每到月明星稀之夜,月亮在两井中各映出一轮月影,人站在两井之间,看到天上的月亮与水中双月相映生辉,于是村里人称此为“双井印月”,又因为此时能看到三个月亮,故取名“三月井”,真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月”,别有一番趣味。
(晓起)
穿过村子,来到人称“金坞”的名贵古树观赏园。园中共有古树600多株,高大青翠,遮天蔽日。园中不仅有千年的古樟、古枫树,还有楠木、红豆杉等珍贵树种,晓起“生态绿洲”的名号真是名不虚传。
古树上缠绕着手臂般粗大的藤蔓,千年的古树,也只有千年的藤蔓才配得上吧。古树园最先攫住我们视线的,是一棵编号850的古樟,它已有1570年的历史,见证了晓起曾经的荒凉、繁盛和今日的清幽,也目睹了晓起人千年来的风雨悲欢。
(晓起)
就算是孟夏时节,古树园也十分凉爽,没有一点南方夏天燥热的感觉,夹着草木和泥土气息的微风在林间婆娑起舞,树叶沙沙作响。听着知了清越的叫声,鸟雀窃窃的私语,仿佛是进入了一片古森林。在金坞的山顶俯瞰整个晓起,古朴高雅的明清建筑,曲折宁静的石板小巷,如绸的河水,清瘦的小桥,这个千年的古村落有着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景致。
炊烟袅缕,水车吱呀,清浅的河水,惬意的摇船,苍翠的香樟下,一两声牛的长哞,让人不想归去。晓起,好一幅让人清净,让人平和的山水画卷。
(瑶里)
040:瑶里“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中学时代学过的陈毅元帅的一首诗,题目叫《梅岭三章》。一直想知道,是怎样的环境激发出这样的豪情壮志,后来知道,梅岭,就位于江西省的瑶里,瓷源、茶乡、林海的瑶里。
抛却城市的喧嚣,迎着扑面而来的清风,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那是怎样一种久违的气息啊。瑶里的乡间小路上,飘荡着淡淡的青草味道。身后是层层的绿:深绿的是重叠的山峦,浅绿的是不知名的灌木。偶尔还夹杂着一片灰白的芦苇,山间的泉水也被掩映得更加碧亮清澈。
(瑶里)
瑶里的街很静,迈着轻轻的脚步,沿着曲折的巷弄,踏着年代久远光滑的青石板路,听任双脚像被什么牵引样地前行,好似回到了一地如歌的山水,一处梦里的天堂。卖茶者悠长的吆喝声代替了车水马龙的喧闹声,陈旧的木格窗,斑驳的朱漆门,古老的气息如影随形。
穿镇而过的瑶河水明净清澈,斑驳的石子探出水面,岸边老宅子的倒影被水流映得线条明晰,清清楚楚。如今摇橹的小船在岁月的河滩中搁浅,过河来往,古镇人喜欢走他们自己搭建的木桥,一字溜地横过水面,简单利索。
(瑶里)
走到桥上,四周安静得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桥面悠闲的红鲤鱼穿梭在老宅倒影中,一股原始的凉爽的快意刹那间漫及全身。河两岸的高阶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开口通往河边,村妇们在这里洗衣、洗菜,棒槌声声,笑声阵阵,是古镇淳朴民风的告白。
瑶里在很久以前叫“窑里”,曾经是景德镇制瓷原料的产地之一。“高岭土,瑶里釉”,在瑶里可以看到造型优美的景德镇瓷器,瓷器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青花瓷、斗彩瓷、粉彩瓷、色釉瓷,其中青花瓷色调高雅,釉色常年不褪,深得人们喜爱。走在瑶里的街上,不时会看见某个古老时代的茶窑遗址,破损不堪却依旧飘香。
(瑶里)
小径通幽,沿着弯弯的石板小径,在古老的房子间,在幽深如岁月般的小巷中穿行,时光仿佛停滞了。几经曲折,才来到那座名叫“狮冈胜览”的老宅。名字乍听十分奇怪,其实别有来由,因对面有一座狮山,从这里看过去可以一览无遗。
这幢建筑建于清朝末年,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它外观为欧式风格,内部是传统徽派结构,是中国保存完好的珍贵欧式建筑。屋内的窗棂和门楣上,雕刻着花鸟虫鱼和人物故事,尤其以人物的雕刻最为精美。
今天瑶里的大街上已没有做木匠的了,更多的是沿街叫卖茶叶的人,茶农守着茶炉用古老的方法细心地焙茗,看着新采撷的松散叶子一点点收敛起锋芒,制成纯美甘醇的崖玉茶。每年4月间,新茶飘香,瑶里便会格外热闹,很多外地茶商都来到这里赶着收购茶叶。
(瑶里)
今天古镇的街巷依然显现着昔日瑶里人的精明,纵横交错,曲巷通至各家各户的门前。家家的门敞开着,茶商们早已滞留在都市中,游人的目光却落在了老屋的安逸和宁静里。
几经繁华,几经落寞,小镇依然如初,在过去或喜或悲的岁月里,成就了古镇的那份淡定与平和。漫步在小镇,你会顿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生命回归到了最自然的状态。那悠悠的瑶河,馥郁的梅岭,闪耀的瓷色,淡淡的茶香,无一不昭显着瑶里的无尽魅力。
结束语世间纷繁复杂,扰乱心智,内心常渴望一股清流来洗涤心灵,以此来安抚自己的浮躁和不安。所以不由地想去那些充满底蕴的古村古镇,去那里体会不紧不慢的人生。
让自己随意地穿行于狭长绵延的古巷,在拥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木屋前驻足观赏,在缓缓漂浮的乌篷船里听雨声,在吊脚楼里看远处的青山绿水……好像不安的心灵在这里才真正得到了抚慰。
也终于能体会周作人笔下“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样的精致和优雅,原来“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浪漫要在这样的地方才恰到好处。
请继续关注“星说旅游”,让我们在一个个带着温度的文字里,去感受时光的流淌,去领略更多古村小镇里时光雕琢的痕迹,请继续关注下一篇《国内最值得推荐去的100个古村小镇(41-50)》
星说旅游,一个“披挂上阵”的“旅游人”。
旅行并不是急行军,有时要学会放慢脚步,细细体会这里所散发出来的那种味道。这种味道是生活的态度,这种态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漫步在街头巷尾,去学习、去体悟。
旅行不仅仅是看景、释放压力,更多的是要有所收获、有所感悟。也许你还在为繁忙的工作而抱怨,也许还在为生活琐事、感情纠结而烦闷,此时,不妨想一想:生活中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吗?
生活中的每个人,不论是谁,如果想要获得就要付出努力,就像勤劳的石匠与其妻巧手绣娘一样。换句话说,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个人不想付出,那就不可能有收获。因此,少一些抱怨,少一些烦躁;多一些感恩,多一些理解,生活的路自然越走越宽阔,而你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内容仅为个人见解,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期待各位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