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闯出了一条新路。
1
广东率先“破题”
中国南方的浪潮,又一次涌动起来。
11月29日,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圆满闭幕。大会为期2天,以“人文湾区·数字赋能”为主题,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元宇宙及数字创意3个前沿领域,汇集来自全国的62家投资机构、超过300家优质文化企业。
大会规格很高,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广东省广播电视局指导,中国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会联合主办。
大会举办的时间点也颇为巧妙。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高层提出新思想,直言“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接着是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举行。会上强调,“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
而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正是要高标准打造新型文化投融资平台,聚焦生成式元宇宙、数字创意、人工智能三个前沿领域,开辟“文化+金融”的高速通道。
也就是说,这场大会是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结束后,广东又一次率先而为的“破题”。
那效果如何呢?数据显示,本次大会共有7个项目现场签约,20家企业获得机构签约意向,累计金额超20亿元。此外,还有多只文化产业基金成功发布,总规模超百亿元。
更具意义的是,在大会期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融资联盟正式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单位涵盖私募股权机构、风险投资机构、证券公司、文化国企等类型,阵容强大。这标志着,一个“文化+金融”的生态圈正式搭建起来了。未来,它们将共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创新繁荣发展。
一个新的局面,从此开启。
2
文化引擎
潮起大湾区,有着坚实的底蕴。
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圈,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很多人知道广东的制造业强,但不知道这里的文化产业一样亮眼。
广东的文化底子非常扎实。目前,广东是全国考古资源涉及年代最全、遗址类型最丰富、田野和水下考古并驾齐驱的省份之一。例如,“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达18万件(套),是我国最大的沉船考古发掘项目。
广东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6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6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1项,历史文化资源的数量、级别均居全国前列。
拿省会广州来说,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建城2200多年来,广州始终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从未动摇。放眼世界,超过2000年城址不变的城市,只有雅典和罗马等少数几个。
深厚的文化基础孕育出庞大的文化产业。数据显示,2021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6910亿元,占全国总量约13.2%,连续19年居各省之首。
此外,广东全省拥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32.5万家,规上文化企业万余家,从业人员304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文化产业增加值经济贡献率近8%,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广东更是占到全国约五分之二。
光粤港澳大湾区,就已形成游戏、动漫、超高清视频制造、潮玩等多个超十亿产值的产业集群,上市文化企业数量达到163家。在数字出版、游戏、电竞、动漫等细分领域,广东已经具备明显领跑优势。
拿游戏产业来说,你也许不知道,广州是“全球电竞产业中心”,广州游戏产业名义营收超全国1/3,长期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一个现实是,尽管产业庞大,但与过去对比,与宏观经济态势一致,近年来广东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也有所放缓。
那么,在冲刺高质量发展的当口,广东该如何激活文化产业新动能?
3
金融赋能,文化反哺
这正是2023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想要回答的问题。
用暨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郑焕钊的话来说,广东文化产业已经走上知识密集型和科技密集型发展方向,迫切需要投融资加持研发环节。
这次大会的重点,就是着眼金融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金融“活水”浇灌文化产业。
大湾区囊括了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大亚洲乃至世界级的金融中心,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上百家券商以及上千家投资机构,金融资本体量巨大、活跃度极高。
据统计,2019年至今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达527件,总融资金额约为407.3亿元,其中亿元以上的融资高达74笔。
不难想象,在金融的助力下,广东将不断释放“文化+”效应。
一方面,获得投融资加持的文化企业,可以进一步投入研发等环节,不断进行产业升级。
例如,一家叫广州凡拓的企业,着眼于AIGC、3D可视化等技术的发展,加速布局虚拟数智人赛道,推动产品转型升级。其为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定制的数智人“沁沁”,为版本馆提供了兼具专业性与人文温度的交流问答、智能服务。
还有一家叫四开花园的企业,通过8K+裸眼3D技术赋能,将已步入夕阳产业行列的户外大屏升级转化为网红打卡点。
通过这种方式,这些新兴文化产业,就可以赋能传统产业,激发新的经济活力。
另一方面,新技术催生了智能穿戴、虚拟现实设备制造等新产业,将推动文化新业态整体规模进一步壮大。以人工智能为例,2022年广东实现核心产业规模1500亿元,五年时间内增长近五倍。
这样一来,金融助力数字产业发展,数字产业再反哺实体经济,赋能广东“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金融——数字文化产业——制造业”就形成一个真正的“成长飞轮”,不断奔向高质量发展。《广东省培育数字创意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行动计划(2021-2025年)》就做过预测,到2025年,广东数字创意产业营业收入将突破6000亿元。
可以说,广东文化产业的新引擎,已然出现。
4
结语
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另一个趋势已经出现。
早在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的规模就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为38.6%。2005年的时候,这个比重还只有14.2%。从区域上来看,2020年,广东、江苏、山东等13个省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而在北京和上海,数字经济的GDP占比已经超过了50%。
自2017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数字经济”已至少5次被高层重点提及。
可以说,数字经济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知晓这个趋势后,再看如今广东在文化产业上的发力,正是通过“文化+科技+金融”的方式,重塑生产力,奔向数字经济的大海。
看来,广东又一次走在了时代的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