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死时,曹操说了10个字,司马懿说了9个字,两人水平高下立见

AnnieBaek 2024-12-27 17:06:37

公元219年末,关羽兵败麦城,最终被东吴将领擒获处死。

当孙权将关羽首级送到许都,两句看似简单的话,却道出了两代枭雄的眼界之别。短短十九个字的差异,揭示了一个政治谋略家的远见卓识,也暗示了魏国政权更迭的伏笔。

这两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英雄气短悲歌长

公元219年,关羽此时正带兵围攻樊城。

这座城池地势险要,是曹操势力南下的重要据点。而荆州作为三国鼎立格局中的战略要地,既是蜀国通向中原的门户,也是东吴虎视眈眈的目标。

关羽深知荆州的重要性,他在这里经营多年,将防御工事修筑得固若金汤。

一场雨给了关羽一个绝佳的机会。

他利用暴雨涨水的天时,在樊城附近布下了巧妙的水计,一举淹没了曹军七支部队。这场水淹七军的胜利,不仅让关羽擒获了曹军大将于禁,更让他的威名响彻中原。

关羽准备全力进攻樊城的时候,东吴大都督吕蒙已经开始了他的动作。

他看准了关羽主力北上的时机,暗中调集精锐,准备对荆州发起突袭。意想不到的是,荆州重镇的两位守将麋芳和士仁,因为早年与关羽有过嫌隙,在吕蒙来攻时居然选择了投降。

消息传到樊城前线时,关羽正沉浸在连战连胜的喜悦中。

当他得知后方失守的噩耗,立即率军南返,但为时已晚。军心涣散,将士疲惫,这支曾让曹操都闻风丧胆的劲旅,在连续的撤退中逐渐瓦解。

最终,关羽带着仅剩的十余骑退守麦城。这位驰骋沙场数十载的虎将,在临沮遭遇东吴将领马忠的伏击。

关羽与爱子关平并肩作战到最后一刻,难逃被俘的命运。在被俘之前,关羽早已预感到自己的结局。他曾对关平提起一个梦境,梦见有猪啃咬自己的脚,这个不祥之兆最终应验。

他与其子关平一同慷慨就义。临终前,关羽仍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傲骨,既不求饶,也不怨天尤人。

英雄难得知己恩

曹操一生遇过无数人才,却唯独对关羽怀着最复杂的心绪。在他心里,关羽不仅是一员虎将,更是难得的义士。这种复杂的情感,源于他们之间那段特殊的主仆缘分。

公元200年,曹操大军压境,刘备仓皇北逃,关羽落入曹操之手。对待这位敌将,曹操一反常态,不仅没有处置,反而以上宾之礼相待。

在许都的日子里,曹操几乎是倾其所有来笼络关羽:高官厚禄、美酒佳肴,甚至连自己珍藏的良驹赤兔马都赠予了他。

曹操的这番心思,引起不少议论。

有人说他太过优柔寡断,有人说他太过迷恋人才。但曹操心里很清楚:关羽这样的人物,若能收为己用,必能助他扫平天下;若是为敌,必成心腹大患。

关羽始终保持着一种礼貌而疏离的态度。他接受曹操的赏赐,但从不曾有半分谄媚。在许都期间,关羽每日都要面朝南方遥拜,以示对刘备的思念。

这种举动,既让曹操感动,又让他无奈。

转机出现在官渡之战。袁绍派遣大将颜良围攻白马,关羽主动请缨出战。那一战,关羽一刀斩下颜良首级,不仅解了白马之围,也还了曹操的知遇之恩。但紧接着,他就向曹操提出了辞行。

面对关羽的请求,曹操虽然心中不舍,却也不便强留。他深知关羽是何等重义之人,强留反而会失其心,于是,他选择了放手。

这一放,就注定了日后的敌对之势。

关羽离开许都时,带着曹操赐予的赤兔马,一路北上寻找刘备的下落。一路上,他遇到重重阻碍,却都被他一一突破。

这段历史后来被称为"千里走单骑",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话。而曹操在得知有人想截杀关羽时,不仅没有默许,反而严令禁止,这份气度也为后人称道。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爆发。曹操在华容道遭遇关羽,关羽放走了曹操,还了当年的恩情。但从此以后,他们就真正成了不死不休的对手。

每次领兵作战,曹操都刻意避开与关羽正面交锋,可能是对关羽实力的忌惮,也可能是还带着几分不忍与旧部为敌的心绪。

曹操常常感叹,关羽这样的人才,若是能始终为他所用,何愁天下不平?但他也明白,正是关羽这种"义"字当头的性格,才造就了他的不凡。想要改变这样的人,无异于缘木求鱼。

一语道破天下势

在许都,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关羽伏诛的喜悦中,曹操也是:“云长已死,吾夜眠贴席矣。”

年富力强的司马懿保持着难得的冷静。他敏锐地察觉到,关羽的人头背后,藏着一个更大的谋划。其实早在关羽北伐之前,司马懿就已经开始密切关注荆州局势。

当时的三国形势错综复杂:

刘备在汉中大败曹操,军威正盛;关羽在荆州屡立战功,野心勃勃;而孙权虽与刘备结盟,却始终对荆州的归属心怀不满。

在司马懿看来,这种微妙的平衡正是可以利用的突破口。

当关羽率军北上攻打襄樊时,许多人都被他势如破竹的攻势所震慑。曹操甚至一度萌生了迁都避其锋芒的想法。

但司马懿却看得更远:关羽越是深入,后方空虚的荆州就越危险。更重要的是,这正是打破蜀汉与东吴同盟的最佳时机。

基于这样的判断,司马懿向曹操献上了一计:暗中联络孙权,许以荆州利益,让东吴从后方偷袭关羽。

这个计策可谓用心良苦,既避免了魏军与关羽正面交锋的风险,又能借东吴之手除掉这个心腹大患,更能在不战而胜的同时,离间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事态的发展完全印证了司马懿的预见。

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亡。但司马懿并没有因为计谋得逞而沾沾自喜。当孙权将关羽首级送到许都时,他立即看出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于是,司马懿说出了"此乃东吴移祸之计也"。

这短短的九个字,不仅揭示了孙权的真实意图,更展现出一个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他明白,孙权此举是要把刘备的怒火引向魏国,好让自己暂时摆脱蜀汉的报复。

司马懿的这番见解,不仅让曹操茅塞顿开,也为魏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政治危机。

在他的建议下,曹操以诸侯之礼厚葬关羽,对外表现出对这位英雄的尊重。这样的举动,既显示了魏国的气度,也在某种程度上化解了刘备的仇恨。

在司马懿看来,关羽之死不仅仅是一个武将的陨落,更是改变三国格局的重要契机。通过妥善处理这个问题,魏国不仅除掉了一个强敌,还成功地挑拨了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司马懿的远见卓识,与当时曹操单纯因为宿敌已除而欣喜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眼界的差异,某种程度上也预示着魏国政权未来的更迭。

历史证明,司马懿的政治智慧,让其家族最终得以取代曹氏,建立晋朝。

棋局已定成王败

孙权原本打算借关羽之死挑起魏蜀之争,好让自己在其中渔利。

但曹操的举动却让他的计划落空。更令孙权始料未及的是,刘备在得知关羽死讯后,怒火全部指向了东吴。

公元219年末,刘备开始调集大军,准备讨伐东吴。这一次,他倾尽蜀汉国力,誓要为关羽报仇。

然而,此时的东吴已经不是当年的东吴,年轻的陆逊接替了吕蒙的位置。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爆发,这场战争成为了刘备的复仇之战的转折点。陆逊利用地形优势,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先是佯装退却,诱使蜀军深入,然后利用火攻一举击溃了刘备的大军。

这场大火不仅烧毁了蜀军的营寨,也烧尽了刘备最后的希望。

战争的结果,印证了司马懿的远见。东吴虽然取得了胜利,却也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损失惨重。魏国真正坐收渔翁之利,不战一兵一卒,就看着两个强敌互相消耗。

更重要的是,这场战争几乎耗尽了蜀汉的元气,三国格局渐渐明朗:蜀汉元气大伤,东吴疲惫不堪,唯有魏国的实力不断增强。

这一切,都要从关羽之死算起,让魏国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逐渐占据上风,也为司马氏取代曹氏创造了条件。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