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何以“养人”?|新京报专栏

新京报评论5 2024-10-31 16:21:00
合肥这个“养人”的地方,也成为了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位于合肥市的安徽创新馆,是我国首座以创新为主题的场馆,也是正式获批的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新京报资料图

文 | 吴振

“人生能有几回搏。”10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考察时,如是勉励科研工作者。事实上,合肥这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正是靠着这种勇当科技和产业创新先锋的拼搏劲头,成就了今天的科创名城。

而发展之道,要在得人,在“人才强市”战略下,求贤若渴的合肥也成为了人才聚集的强磁场、人尽其才的活力场,更吸引了大批高校毕业生涌入。

如据媒体报道,仅2021年以来,合肥就累计新招引高校毕业生超过110万人。短短3年时间,合肥就涌进了近3个中等县域人口。

人才资源是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城市实力的第一优势,而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不沿江、不靠海,先天资源优势也并不突出的合肥,为何能够脱颖而出,成了人才涌入的高地?

应该说,随着当前就业环境、整体落户门槛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各城市吸引人才的方式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但总体上,“产业聚人 环境留人 政策引人”的大逻辑是不变的。

在这方面,合肥正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这个“养人”的地方,因此成为了各方英才追梦之处、筑梦之地、圆梦之城。

功有成才,业由广才

有实力才有人气,有人气就有未来。身为科创名城,合肥无疑也是靠强大实力吸引着人才并成就了人才。

2020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跻身“万亿俱乐部”。合肥经济总量在全国的排名,也由当初的百名开外,一路进阶到如今的全国前20强。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经济增幅位居全国26个万亿城市首位。

如此高增速背后,离不开一个基础性支撑,即产业的不断升级。近年来,合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已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如合肥的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3个产业已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发展工程,获批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全国第4、省会城市第2。

产业发展的突飞猛进,让“合肥模式”已然成为近几年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一门显学,引发了外界诸多的关注和解读。同时,也更带来了人才的聚集。

因为日益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释放了充沛的就业岗位和职业发展机遇,这自然成了人才竞争上的最大“硬实力”。

以合肥高新区为例,该区集聚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新兴和未来产业企业2500余家,今年以来,累计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超2万个。

合肥在经济产业上的不断精进,与各方人才的汇集,其实是实现了“城”与“人”的双向奔赴。

如在GDP快速增长的同时,合肥常住人口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截至2023年末,合肥常住人口已达到985.3万,较2022年增加21.9万人,增量位居全国各城市首位,而实有人口更已突破千万。

当前,合肥正在积极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明确重点发展量子信息、空天技术、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合成生物五大先导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全国新高地。这预示着,将继续为更多人才奔赴合肥、扎根合肥提供机会。

产业发展了,“人气”自会聚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无论改革开放初期的“孔雀东南飞”,还是近年来中西部地区的人口回流,其实都与产业发展带来的就业承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这就是实践早已经证明的,哪里人才多,哪里发展就快;哪里人才强,哪里发展就好。而合肥的成功,可谓再次印证了这一点。

更重要的是,产业持续升级,不断讲出“新故事”,由此令整座城市所展现出的向上成长的可能性、可塑性,也会增强各方人才对城市“用脚投票”的信心。

产业振兴不仅为吸引人才提供了就业机会上的支持,其所改变的城市“精气神”,也是很多人才重新认识合肥,由此选择合肥、奔赴合肥的一个重要原因。

凤栖梧桐,才居良城

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培养出了这么多优秀人才,是创新的天地。8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这样称赞合肥。对合肥而言,这既是鼓励,更是鞭策。

而“人才强市”的战略,也要求合肥要创新举措聚才引智,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涵养“近悦远来”的养人生态,方能持续激发全城创新创造活力。

这也意味着,随着各区域经济产业的整体发展,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城市要吸引人才,光靠产业进步还是不够的。比如,城市的包容性、生活环境、公共服务等“软实力”,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事实上,“产业聚人”之外,强化 “环境留人 政策引人”,正是近年来合肥加速布局的地方。

如为吸引高校毕业生选择合肥,推出了一系列“组合式”政策:高校毕业生参加本市招聘活动可享受交通费补贴、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免费体验合肥文旅等。

同时,相关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也不断完善,在肥就业创业还可享受补贴。

居住成本,一直是年轻人选择城市的核心考量之一。对此,合肥也“对症施策”,正在谋划实施“广玉兰人才安居工程”,构建“住房保障+货币补贴+生活优享”三位一体安居体系。

如打造“广玉兰”人才社区、人才公寓、人才驿站,为人才提供短期免费住、长期优惠住的住房保障;同时,提供货币补贴,博士在肥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可给予最高12万元购房补贴……

而合肥这些年在城市宜居环境、公共服务、交通等方面的改善,也是有目共睹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合肥拉高标杆向长三角先发地区看齐,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85%以上,近三年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居于首位。

再加上本身地处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接南北,这使得合肥在对外连接和交通出行上的便利,也越来越成为吸引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

尤其是,合肥背靠的长三角,本身是人才富矿,而交通条件改善后,实际是提升了合肥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人才凝聚力。而在市内交通上,合肥地铁运营规模也已进入全国前20强。这不仅是方便了生活,也增强了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

除此之外,合肥的城市性格也在变得更富魅力,更加宜居、好玩。这也契合了经济学家陆铭的一个观点:对于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来说,把城市变得更好玩,就是更有效的留人办法。

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里,合肥的对外标签是“科创之城”,被誉为“科里科气”的城市,更多体现为一种务实、实干的城市性格。但近年来,“科里科气”的合肥正在变得更加轻松、好玩起来。

如在文旅、演艺经济、夜间经济等方面,近年来合肥有不少可圈可点的行动,这不仅丰富了城市的消费场景,也让城市的形象、性格变得更为多元,烟火气更浓郁。

多次入选“全国最幸福城市”,并上榜中国十大“美好宜居”城市,可以说就是对于这种新“城设”成功打造的直接肯定。

作为科创之城,“爱惜人才”也“懂人才”,刻在了合肥的城市基因之中。这也是合肥能够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并善待各方人才的一个重要比较优势。

事业是感召力,环境是吸引力,服务是凝聚力。一手抓产业发展,为人才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和机遇,一手不断完善人才的发展环境,从各方面解决人才奋斗、生活的后顾之忧,合肥开启的实际是产业、人才、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科创之城,未来可期。

撰稿 / 吴振(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陈荻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