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时期不仅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且也是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不说光芒万丈的李白、杜甫,不提善写田园风光的王维、孟浩然,单是描绘边塞生活的诗人就有很多,王昌龄、岑参、王之涣,以及高适、王瀚等等,都令人非常敬仰。
在文学史上,高适向来以边塞诗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他的七古边塞之作《燕歌行》可谓流传千古。这首诗写于作者困顿失意的前期,被人誉为“常侍第一大篇”。他根据自己曾从军出塞的经历,在源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的各种尖锐予盾。
高适还有不少七律作品,虽然不如他的边塞诗著名,但依然是盛唐时期的佳作。下面就介绍高适很著名的七律,首联描绘边塞壮景,颔联更显气势磅礴。
金城北楼
唐代:高适
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
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
高适于天宝八年进士及第,入仕后并不得意,后来便投靠哥舒翰,担任掌书记。安史之乱时,唐玄宗被迫离开长安,一路惊慌失措。高适立刻就去勤王,并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此后还率兵讨伐了永王李璘的叛乱。从此之后,他的仕途终于变得一帆风顺,不仅入为左散骑常侍,而且还被封侯。
天宝十一载秋天,作者离开长安,奔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中,途中经过金城(甘肃兰州)。诗人虽然非常渴望建功立业,但他也担心前途难料,心中充满了观望情绪,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复杂的心境,同时也委婉地表达了对边地战乱的忧虑。
作者来到古城兰州,立刻就被这里的环境氛围吸引住了,于是登楼眺望,“北楼西望满晴空,积水连山胜画中。” 时值深秋,天高云淡,远处一片辽阔无垠;山峦起伏,大河滔滔,也令人心潮起伏。
起句就极其宏伟,描写细腻跳脱,更铺就出一个阔大空间。“胜画中”三字,传达出诗人的愉悦之情,眼前的壮景也让他暂时忘记了烦恼和忧愁。
诗人又将视线拉回,颔联继续抒写近景,“湍上急流声若箭,城头残月势如弓。”河水湍急,声似箭鸣;夜幕降临,城头上残月如弓,一切都让人赏心悦目。
“声若箭”,这是以呼啸而过的利箭做比,展现了黄河急流的非凡声势。水流之急、月势之静,彼此互映,更衬托出诗人进退两难的心境。
诗人刚来时感觉非常新鲜,心情也比较舒畅。此后看见月色朦胧,又似乎有点迷茫。颈联就转而抒写个人情怀,“垂竿已羡磻溪老,体道犹思塞上翁。” 诗人希望学习姜子牙垂钓于磻溪,以期遇到贤君,可以立功报国。同时他又想到塞翁失马的故事,心中又犹豫不决。
诗人妙用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态。诗人回顾沧桑的历史,又思考现实的各种遭遇,更对得失祸福做了充分的准备,但依然难以把握纷纭变化的形势。毕竟高适不是圣人,他也担心万一自己走错了方向,就会陷入万丈深渊。
最后两句展示了作者戍边报国的强烈愿望,“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唐朝时边关战事不断,将士们长年累月地绷紧着神经,经常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作者既希望早日建功立业,又多少心有愁怨。
“怨无穷”三字,就以凝练的笔法,抒写了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理解,更表达了对大唐局势的担忧。作者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体现了高超的写作能力。
高适的这首七律充满激情,开篇展现了边塞宏伟的画卷,颔联又描绘了气势磅礴的景象,后两联抒写诗人的感想,不仅用典无痕,而且笔力遒劲,读完令人遐想无限。
诗人曾这样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作者非常了解边塞生活的艰苦,更知道战事的惨烈程度,他虽然担心自己可能无法得到重用,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征程,最后终于把握了机遇,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