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自然受孕几率?备孕夫妻必看!

小橄榄 2024-03-25 10:30:19

现在有很多夫妻在为怀上宝宝而抓心挠肺,也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认识到科学备孕的重要性。但要知道,备孕需要夫妻二人齐心协力,才能获得好孕!

今天我们来科普一下,科学备孕需要注意什么,才能增加怀孕的几率。

1、关于同房

关于同房的频率,部分备孕的夫妇通常会陷入两种极端,一种是为了增加成功的几率,夜夜笙歌,另一种则认为,这样会影响精液的质量,所以会专门等到排卵日同房。

每天排精会影响降低男性生育力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是一种普遍的错误观念,尽管禁欲大于5天可能对精子数量有不利的影响,但是短暂如2天的禁欲时间却不影响正常精子密度。

但也要注意情绪不满和压力太大也会影响受孕几率,所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合适的频率才是最重要的。

2、年龄与生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育年龄逐渐增加,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与年龄有关的生育问题。女性随着年龄增加、卵巢储备功能降低、不孕发生率增加,流产率增加,活产率下降;卵泡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减少、严重者无卵子产生。男性年龄的增长也会影响精子的遗传质量,男性精子中的遗传缺陷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对于35岁以上的女性,建议同房1年未孕后做全面的生育力检查和评估。尽量适龄生育,因为超过35岁,胎儿染色体异常风险增加,而且一旦怀孕,孕期中,高龄也与各种妊娠合并症是有密切相关性的,如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等,产后恢复也相应受到影响。

3、监测排卵

一般排卵前后2~3天是怀孕的最佳时间。月经规律的女性,排卵期可自己大概推算,一般是从下次月经来潮的第一天算起,往前推14天是排卵日。

监测排卵并指导同房是比较精确的方法,可以缩短试孕时间。现在比较流行的有四种方法:基础体温,排卵试纸(检测排卵峰)、观察宫颈粘液以及超声监测。

(1)基础体温

一般在排卵后升高大概0.3℃~0.5℃,持续大概两周,相比其他方法比较滞后,而且测量需要坚持,但是基础体温的变化能告诉我们有无排卵以及黄体功能如何,是一个简便易行的经典方法。

(2)排卵试纸

检测排卵峰一般在月经中期,当检测到排卵峰后,一般两天内卵泡会排出,但是测尿LH可能会有假阳性,特别是月经不规律的情况下,有时候一直是浅浅的一道杠,弱阳性,持续很久,这种情况下有可能还有别的问题,比如:多囊卵巢综合征,还有可能因为排卵障碍,卵泡虽然正常发育,也能检测到尿LH从阳性到阴性,但是卵泡并没有排出,这些情况下一定要去专业门诊进一步评估。

(3)观察宫颈粘液

观察宫颈粘液确定排卵日期并且指导同房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甚至比前两种方法都要好,随着卵泡发育雌激素升高,粘液增多,到排卵日2-3天内达到高峰,当粘液比较清亮透明而且呈拉丝状时受孕几率最大。

(4)超声监测

超声监测排卵可以在专业门诊完成,通过超声监测卵泡由小到大并且最终排出的过程,期间结合抽血及验尿结果综合指导受孕,一个周期如果顺利需要3-5次监测,如果比较着急可选择这种方式。

4、生活方式

(1)管理好体重

计算BMI(体重指数):

BMI=体重(kg)/身高²(m²),BMI正常范围值为18.5~24.9kg/m²。

例如:体重55kg,身高1.65m,那么BMI=55/1.65²=19.83(正常)。

女性高于或低于正常BMI范围,都不利于受孕。而且,体重超重的女性,在怀孕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等并发症的几率升高。所以,建议大家在孕前将体重调整到正常范围内。

男性体脂量过多,会使雄性激素转化为雌激素,以致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受到压制,进而使睾丸酮分泌减少,妨碍精子的生成,更会降低精子的质量。因此,备孕期间建议男方也要管理好自己的体重。

(2)孕前补充叶酸

我们知道,人体叶酸主要通过外界补充获得。如果准妈妈体内叶酸水平不足,可能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缺陷。所以建议女方孕前3个月及孕早期补充0.4mg/d叶酸很重要,但也不能盲目。

男性叶酸不足,也会导致精子活力降低,正常情况下建议多吃绿叶蔬菜、水果类获取叶酸就足够了,但如果长期饮酒或服用一些药物(安眠药、阿司匹林等)可能会影响叶酸的吸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叶酸补充剂。

(3)戒烟戒酒

吸烟:吸烟对生育是非常有害的,在一项分别包含一万多名吸烟与非吸烟女性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吸烟女性更容易不孕不育,而且吸烟女性比非吸烟女性平均早绝经1-4年,这说明吸烟加速了卵泡消耗的速度,吸烟同样能使流产风险增加,不只是自然受孕,辅助生殖亦然。吸烟同样也会使得男性的精子密度、活动力减低以及畸形率升高。

饮酒:综合全球研究,饮酒对于女性生育能力的影响并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小酌怡情,大酌伤身,专家建议备孕时最好不要大酌(>20g酒精),因为已经有明确证据证明无论多少,酒精都对胎儿发育有有害影响。男性中,精液指标并不受酒精摄入的影响。

(4)其他

环境因素不可以忽视,需要减少干洗剂、打印以及烫染发剂、杀虫剂中的有毒物质接触,减少重金属暴露,很多时候这些都是职业暴露因素,很难去除,另,一些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使用也需要谨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