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打响4月,毛泽东为何才正式出兵?出兵前有5大难题未解决

李满谈过去 2024-10-04 18:22:41

朝鲜战争爆发的时间是1950年6月25日,而中国第一批志愿军抗美援朝的时间是1950年10月19日,中间相隔近4个月。期间,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已经向中国发出了出兵请求。

这4个月的每一天里,毛泽东其实都处于紧张状态。早在9月17日,即正式出兵前一个月,美国登陆仁川第三天,预感到形势会发生大逆转的毛泽东,就已致信东北局的领导人高岗,要东北方面做好出兵准备。很显然,毛泽东已敏锐觉察到:中国不出兵不行了。

美军

可此时的中国,要出兵抗美援朝,还有5大难题要解决,这5大难题不解决,出兵也未必能达到效果。贸然出兵,甚至还有让朝鲜形势进一步恶化的可能。

第一大难题:多数人不同意出兵。

“出兵或者不出兵?”面临这一重大抉择,毛泽东决定召开大会,听取大家的意见。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让大家讲出出兵的不利情况。

毛泽东做事,总是先把最坏的结果摆出来,而摆出来的方式,则正是通过讲述做这件事的困难。毛泽东话题一抛出,大家就各抒己见,他很快发现:多数人都不同意出兵。

对出兵朝鲜存在各种疑虑的主要理由包括五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确,当时的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经济亟待恢复。打仗最需要经济支援,刚刚结束解放战争的中国,能支撑这场仗吗?

第二,中国内部仍旧矛盾重重,新解放前土改没进行,土匪、特务也还没肃清。

第三,中国工业落后,它导致中国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而且,中国还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打仗很吃亏。

第四,经过数十年战争洗礼的中国国内,百姓厌战情绪非常大,部分干部和战士也存在和平思想。

第五,担心这场战争陷入持久战,那样中国将不可避免地被拖住,这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等都将带来负面影响。

反对声中,以林彪的声音最大。他从军事角度,强调美国是最强工业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1个军就有各种大炮1500门,我们1个军才只有36门,双方武器装备悬殊极大,打起来将很吃亏。

中国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当然也在林彪的考虑犯愁。他认为,若中国冒然出兵,很可能会“引火烧身”。

林彪

毛泽东很认真地听着,当他确定绝大多数人都反对出兵时,他说了一句很意味深长的话,他说:

“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难过。”

这里,毛泽东是表明了自己态度了,哪怕困难重重,他也倾向于出兵。随后,他又听取了赞同出兵者的意见。会上,赞同出兵者声音较小。

既然多数人都不赞同出兵,那中国是不是就真的不出兵了?毛泽东当然不会同意,当时的情况下,敌人已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而且他们已经在拼命试探中国的底线,他们的很多炮弹已经打到了中国东北。他们甚至还在朝鲜战争期间,将军舰开到了台湾海峡。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不出兵的结果只有一个:美国在朝鲜和台湾可以随时架大炮对准中国,他们要侵略中国,随时能找到借口。

毛泽东绝不会让中国陷入如此可怕的境地,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保障。若这个保障没有,中国的经济等,就将没有未来。

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将这个观点抛出,为了说服反对出兵派,毛泽东请出了和他一样赞同出兵的彭德怀,请他在随后的扩大会议上讲述自己的观点。这里,毛泽东用到了“借力”,他之所以不明说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怕大家因为他的身份而有所顾虑,继而不说出真实想法。

彭德怀在党内很有威望,他说话也从来有理有据,他表示:如果朝鲜有难,中国不出兵救援朝鲜,将无法显示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长远看,不利于本国建设。

重点在于:显示强大能带来什么?答案是和平。所以在此,彭德怀是强调了出兵的真正目的,是以主动投入战斗的方式,换取战火蔓延到本国,而阻碍本国建设。

彭德怀说出自己的想法后,会场赞同出兵者占到了多数。某种程度上,毛泽东搬出彭德怀,等于扭转了会场关于是否出兵的局面。

毛泽东和彭德怀

随后,毛泽东又对少数不赞同出兵者进行了单独谈话。在听了毛泽东的具体分析后,少数不赞同出兵者也表示赞同出兵。

解决了是否出兵的问题,明确了一定要出兵后,毛泽东又面临第二个难题:谁来担任率军入朝的统帅呢?

毛泽东心中的最佳人选当然是林彪:第一,林彪的主力“四野”的部队,来自将来参战朝鲜部队的后方东北,林彪对他们最熟悉,指挥起来方便;第二,林彪年轻,才44岁;第三方面是最重要的,林彪会打仗,而且打仗花样多,在党内军内威望高。

毛泽东没想到的是,当他提出要林彪挂帅时,林彪竟以“身体不好”为由,予以了明确拒绝。毛泽东这时候才将林彪最初的反对出兵朝鲜主张,和他在全国胜利后滋生的右倾保守思想联系了起来。他已然确定:看起来最合适率军出征朝鲜的林彪,并不是最佳人选。

不得已之下,毛泽东只能改派一开始最赞同出兵朝鲜的彭德怀挂帅出征。

抗美援朝前,毛泽东面临的第三个困难来自苏联。

很多人认为:朝鲜战争后,中国出兵援朝是苏联的主张。实际上恰恰相反,一开始,苏联并不赞同中国出兵。

毛泽东在确定出兵朝鲜后,一面备战,一面派周恩来前往苏联面见斯大林。周恩来此行,一是陈述中国政府的主张,二来,当然是请求苏联给予空军支援和物资援助。

周恩来一行抵达时,斯大林正在黑海海滨度假。周恩来向斯大林介绍中国准备出兵赴朝作战后,斯大林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朝鲜顶多再坚持一个礼拜。所以,朝鲜投降是迟早的事,中国出兵,仅仅是推迟他们投降的时间罢了。

斯大林

周恩来惊讶地发现,斯大林不仅做好了朝鲜失败的准备,还把他失败后的“下一步”也想好了,他曾私下建议金日成把主要力量、武器、物资和部分工作人员撤退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而把老弱病残撤退到苏联境内。

为什么要把兵力放在中国东北,因为从东北入朝比苏联入朝方便。

也因为斯大林早已先入为主地认定朝鲜会失败,所以,周恩来谈了中国出兵主张后,他竟担心起中国出兵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从而把苏联拖入战争漩涡的可能来。一句话,斯大林怂了,他不想再度形成美苏两大国对抗的局面。

对于不想冒风险的苏联而言,处置朝鲜问题的最佳方式当然是组织“流亡政府”了。

周恩来迅速将斯大林的态度电告了毛泽东。收到报告后,毛泽东斩钉截铁地表示:中国出兵朝鲜的主张,不会因为苏联而改变。

毛泽东早已听出:斯大林更多考虑本国利益,而非做大面上的权衡,所以才对中国出兵犹豫不决。一句话,他的格局还是太小了。

毛泽东电告斯大林:中国出兵朝鲜的决定,不会改变。斯大林看到电告内容后,态度积极,他还为中国抗美援朝提供了物资援助。

解决了第三个难题后,正式抗美援朝前,摆在毛泽东面前的第四个问题出现了。这支队伍,该叫什么名字呢?叫什么名字,实际是如何定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大可小,因此也非常关键。

往大里说,如果中国直接称呼入朝军人为人民解放军,那就是以国家名义参战,等于公开向美国宣战。

怎么做到师出有名,既出兵又不让美军找到扩大战争的借口呢?毛泽东为此征求了不少民主人士的意见。

最开始,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商量结果是叫“志愿军”。他们皆认为:支援朝鲜人民,叫支援军妥当。但对于这个名字,毛泽东心里总还是觉得有哪里不对。于是,他一直特别注重就此听取年迈资深的民主人士的意见。

志愿军

毛泽东多次就出兵名义问题征求意见后,他等于等来了一位已经70多岁的老民主人士,他就是黄炎培。

黄炎培是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会员,1917年便投身教育事业,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身救亡运动,他在国内拥有很高的威望。

黄炎培一上来,就像教书先生那样将手向外一挥说:“支援军,顾名思义,那就是国家派遣出去的,那不等于说是我们公开向美国宣战?”

毛泽东听到这里,立马就明白自己总觉得“支援军”叫法不对的原因所在了。他一边点头说“有道理”,一边伸手从笔筒拿出了一支很粗的铅笔,将稿纸上的“支援”二字一画,改写成了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志愿”,然后掷笔于桌,欣然道:

“我们不是跟美国宣战,不是国与国宣战,我们是人民志愿的么!这是民间的事儿,人民志愿去帮助朝鲜人民的,他们不愿看着朝鲜人民挨打。这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对立!”

黄炎培

周恩来做了一个手势说:

“‘志愿’二字,好!世界上有许多志愿军的先例,马德里保卫战就有各国来的志愿兵。”

黄炎培听了频频点头,他高兴地说:“好,师出有名则战无不胜!”自此,“志愿军”的称号便被确定下来。总的来说,反对意见是黄炎培提的,最终取名的还是毛泽东。

解决了这个问题后,抗美援朝就如黄炎培所说,更加地“师出有名”了。此时,摆在毛泽东面前的,还有第五个难题,那就是:何时出兵,何时打第一场仗?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一直紧紧盯着局势发展,并进行缜密的分析。周恩来和军事参谋还对美军的登录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预测,他们准确预测到: 美军将在大潮日,也就是9月15日这天,从仁川登陆。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时间是当年10月19日晚8点,过江后,彭德怀立即会晤金日成。就在当天,毛泽东结合大量情报资料,推测出敌军并不知道我军已渡江。因为在这一天,麦克阿瑟仍在督促部队不顾一切地向鸭绿江挺进。

彭德怀和金日成

做出这一判断后,毛泽东果断决定改变原有计划,他电告彭德怀:务必抓住战机,尽快完成战役部署,争取初战胜利。

打仗最重要的是开张那一仗,毛泽东打仗从来主张第一仗要把人打怕,这样可以在心理上占据高地。毕竟打仗,某种程度上是两军的心理战。

彭德怀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决定以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随后,中美两军在云山有了第一次交锋,这次战斗被后世称为云山战斗。

这一战中,中国军人给了美军以令人震惊的突击。这一战,重新定义了美军对中国军人的认知。

不得不说,抗美援朝战争中,毛泽东虽没有身处前线,而是运筹帷幄于中南海,但他当之无愧是这场特殊战争实际上的最高统帅。

毛泽东

3 阅读: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