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限制了室外活动,但身居现代化的大都市,有许多的优势,室内活动众多,比如可以参观各类展览,像还在进行中的世博会博物馆携手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洋瓷与华彩》展览,参观者反映不错。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分别为“交往”“交融”和”交流“,包括136件/套广珐琅,多巴胺的配色,却不显俗气,也无违和感。艳丽明朗的图案,轻松的风格,赏心悦目。想起来,我家中就有类似的工艺,色彩明艳却一角破损的一个碟子,就一直不曾丢弃而存放在家中的一隅。
你知道广珐琅、洋瓷、华彩?参观完这个展览,我增长了见识。
广珐琅一词出现在18世纪清宫文献档案中,特指广东制造的珐琅器。它以铜胎为主,包含画珐琅、透明珐琅、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等多个工艺品类,遗憾的是,清代广东的珐琅工艺,目前仅有画珐琅得以流传下来,其余皆已失传。画珐琅是一种用珐琅釉料直接在胎体上彩绘的工艺,成品具有油画般的立体效果与色泽。画珐琅按照胎体材质,可分为金属胎、瓷胎、玻璃胎等。本次展览展出的是以康雍乾为代表的清代广东产的铜胎画珐琅。
那么洋瓷与华彩,是什么关系?
画珐琅起源于欧洲,十七世纪末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传入中国。画珐琅虽然大多以金属为胎,但其质感与瓷器颇为相似,又因为是欧洲传来的工艺品和技术,所以中国人将其称为西洋的瓷器“洋瓷”。
广州作为清朝初年的通商口岸,最先掌握了画珐琅的制作工艺,并将之与中国传统相结合,逐渐发展出可与西方媲美的广珐琅,销往欧洲时,器型上借鉴了欧洲流行款式,装饰上仍以中国传统纹样为饰,西方人认为极具中国特色,称之为“华彩”。
洋瓷与华彩,同一种器物,两种不同的称呼,见证了不同文明间的交往与对话,印证了“文明的活力在于交往交流交融”的理念。
展出的折枝花卉蔬果纹提梁壶连兽足炉的造型仿自英国银壶,1710年前后,银壶已成为欧洲日常饮茶的标配。
苏轼有诗云:“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碧筒杯,被文人尊为最雅酒具,其花茎内空,直通底部,以作吸水之用。碧筒杯多仿制荷叶形状,展品中的这个碧筒杯变荷叶为牡丹,匠心独具。
流连于展馆中,轻松愉悦,收获满满。
首先,展馆开放有些日子(4.30-7.21),参观者很少,我从容地拍着照,大部分收进了手机里。我做了小视频,进行分享。
其次,虽说是一个免费的展览,但场馆布置得体,很用心。在展品介绍上,不乏奇思妙想,是一场中西文化交融的美学盛宴。
最后,陶冶情操,扩大视野,增长见识,得到更多美好的体验。从对一件件展品的驻足观看,到对广珐琅的认识,洋瓷与华彩的关系,珐琅如同一位穿着华丽服饰的舞者,在“交往”“交融”和“交流“历史的舞台上翩翩起舞,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既是视觉盛宴,也是心田的滋润。
但愿有更多的机会,走进博物馆。